留守学生与单亲学生厌学的成因及对策

2015-09-10 23:06麻崇明
考试周刊 2015年28期
关键词:留守学生厌学

麻崇明

摘 要: 厌学是指学生在主观上对学校学习活动失去兴趣而产生的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厌学现象若不及时有效地加以有效遏制和转变,则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也会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留守学生和单亲学生极易出现厌学现象,教师必须承担起教育的神圣职责,剖析此类学生厌学的原因,探寻缓解和转变厌学现象的对策措施,这是一项极为迫切并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关键词: 留守学生 单亲学生 厌学

一、成因分析

1.家庭结构的不完整性造成厌学。稳定的家庭结构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条件。留守学生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与家长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少。孩子本身是弱小的,是弱势群体,除了父母和家庭外一无所有。所以失去父(或母)对他们的管教呵护,他们的心理压力就可想而知。研究表明,他们中许多人在家庭变故几年之后,会因家庭的放任自流而产生心理压力与负担;爱的残缺,导致孩子个性的扭曲。这不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业与成长。

2.家庭环境影响学生形成畸形性格,造成厌学。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学生形成了不同个性:一是沉默不语型: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或者家庭结构不完整,家长对孩子无法给予细致的关爱和沟通,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的学生情感易陷入忧郁、沮丧、悲观和苦闷状态,没有活力,对学习缺乏浓厚兴趣。这种类型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独立性强,不过多依赖别人,但感情上渴望亲情、温情。二是脆弱型:这类型学生多是女学生,因失去父亲或母亲而备受溺爱,生活自理能力极差,心理脆弱,承受不了一丁点的挫折、失败,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学习成绩不稳定,时好时差,且特别容易偏科。三是品德不良型:这种类型的学生家长因工作繁重,对孩子缺乏有效的管教,特别在孩子放学后的时间里,常常无法在家陪伴照料监督,或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情关爱,对家毫不留恋,认为外面的世界比家更有吸引力,在“精彩的世界”里逐渐产生对道德规范错误的认识,或者明知是错误的也不听,对周围学生的影响极坏,是典型的双差生。

3.社会环境的复杂性造成学生厌学。一是改革大潮冲击传统的就业观念,新的“读书无用”论影响很大。长期以来,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非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缴费上学,凡大中专毕业生都进入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再加上全球性的经济转轨,部分企业破产、职工下岗;机构改革,减员增效。与此同时,高校年年增招,致使人才供大于求的矛盾越来越激化。这些都对老百姓及其子女“升学找出路”的传统思想产生巨大冲击。于是不少人产生“与其花钱上学不分配,不如趁早退学捞实惠”的思想。二是打工潮,吸引了不少中差生和少数贫困生,这是导致流生增多的重要原因。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村富余劳力纷纷外出,其中包括部分毕业或未毕业而退学的初中生。他们跑南闯北,通过辛勤劳动富起来。一些学生和家长便产生自愧不如之感,特别是那些基础差、文化学习困难的在校生,看到此景,一种冲出家门、走向世界闯荡、不必在校读书受罪之情油然而生。三是“网吧”,其控辍保学最大的公敌。通过对部分辍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发现,96.5%的厌学学生都有上网的经历,91.5%的辍学生已上网成瘾。由于上网导致厌学,厌学再而导致学生辍学,形成恶性循环。在对学生家长的走访、座谈中,100%的家长反对学生上网,普遍认为“网吧是个害”、“把孩子的个性都变坏了”,甚至有近30%的辍学学生家长建议政府“取缔网吧”、“禁止开网吧”。由此可见,“网吧”已成为学生家长们的众矢之的。

二、对策措施

1.多方合作,共同教育。留守学生和单亲学生的转变是一个复杂、艰难的过程,仅依靠老师或家长某一方面远远不够。因此,学校要在教师与家庭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桥梁,组织和联系教师、社会,做好家访工作,并及时向家长反映,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增强教育工作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在相互支持的氛围中为学生创造转变成长的条件。

2.以人为本,帮助进取。在一个班级里,虽然厌学学生为数不多,但影响较大,有一定破坏性,一旦形成势力,会搅得全班鸡犬不宁,使班级工作难度加大。这些学生因此屡遭一些学生、老师的指责奚落,备受同学的白眼冷遇,得不到信任和支持,很容易自暴自弃。老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班风,争当先进班集体,做好他们的转变工作。首先要热爱厌学学生,真心实意地关心、亲近、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其次,应该用放大镜去寻找他们的优点,从其所长入手,小心培植,并及时给予表扬肯定,以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自尊心,一步步把他们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我国清代教育家颜元曾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当然,表扬长处并不是对他们的缺点视而不见,甚至姑息纵容,而是以表扬优点促进他们克服不足,“爱”中有“严”,寓“严”于“爱”,培养他们的自尊自爱意识,以形式自治能力。

3.耐心教育,持之以恒。小学生识别能力差,易受不良习气的影响,易反复,特别是厌学学生更是如此。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注意观察,耐心教育,持之以恒。如厌学学生张某,虽然他不爱学习,但他有管理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后,我便启用他当班长。他受到老师的信任,自身的长处又得到发挥,很快变好。但在一次活动中,有个同学讽刺他,他打了那个同学。事情发生后,我找他谈话时,并未让他站着接受训斥,而是亲切地招呼他坐下来,在指出他的错误、教育他认真改正后,让他继续当班长,这样,他诚恳地认识了错误,并作了检讨,事实证明这样做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自新,自卑,人皆有之,关键在于如何扶正祛误。应该启发学生经常浇灌,莳弄自信的心理,使之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陈秀坪,向祎.民族地区中学生学业不良的成因和学校教育对策[J].教师,2011(06).

[2]孟四清.中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及辅导策略[J].天津教育,2009(11).

[3]于海明.浅谈中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1).

[4]赵红军.中学生厌学现象及其对策[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9(03).

[5]郦兴.科学教学中转化学习困难生的实践[J].成功(教育),2010(09).

[6]朱晓红.中学生学习动机缺失量表的编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7]范旭.以学校为基础的口腔健康教育及促进方法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

猜你喜欢
留守学生厌学
如何提升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
大学生厌学情绪浅论
写给厌学的孩子们
新形势下探究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厌学心理的矫治探究
一例学生厌学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辅导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