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药源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治疗及预防

2015-10-21 16:40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2015年10期
关键词:发病机制预防治疗

李 岩

【摘  要】藥物对疾病有治疗作用,但也可引起机体的不良反应,甚至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特别是对肾脏。本文从药源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主要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及预防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提醒临床医生谨慎、合理用药,控制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的发生。

【关键词】药源性肾脏病;发病机制;预防;治疗

Abstract:The drug has the effect to the disease,but also can cause the body's adverse reaction,and even cause the different degree damage,especially to the kidney.In this paper,the pathogenesis,risk factors,ma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diagnosis,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the disease a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The purpose is to remind clinicians to use caution,rational drug use,control and reduce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nd toxic side effects.

Keywords:Drug-induced renal disease;Pathogenesis;Prevention;Treatment

肾脏作为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器官,易受各种药物的损害。药物引起的肾脏损害机制不一,但必须引起各级临床医生及临床药师的高度重视,从而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减轻药物对肾脏的损害。新的化学合成药物的不断问世,为临床治疗带来了希望,但由于对药物不良反应重视不够,致使由药物引起的肾脏损害日益增多。随着对肾脏疾病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发现由药物所致的肾脏病变有增加的趋势,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现就药源性肾脏病的分类、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综述如下:

1常见临床综合征

主要有急性肾小管坏死或急性肾小管损伤、急性间质性肾炎、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梗阻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间质性肾炎、肾小球肾炎、肾小管功能障碍、肾血管损害等几类。

2发病机制

由于药源性肾病是若干种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因此不同类型的药源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也有所不同,有8类药物比较容易导致肾损害[1]。需要指出的是,应用有肾毒性的药物并不一定会造成肾损害,是否发生肾损害还取决于机体的状态以及用药时机及用量等。

2.1肾血管收缩和肾血流量减少

非固醇类抗感染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故其对肾血管的扩张作用减弱,使肾血流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在肾功能轻度受损、脱水、肝功能不全等情况下易发生肾功能不全,但一般多呈可逆性。

2.2直接细胞毒性损害

肾脏在药物代谢中,皮质和髓质的酶系统可产生活性代谢产物,并以共价键的形式和细胞内大分子物质结合,这些物质大量消耗了细胞内的巯基,使其还原能力下降,引起细胞坏死[2]。

2.3免疫性损害

药物可作为抗原或半抗原进入机体,激发后者产生抗体,导致免疫损伤。药物性间质性肾炎患者,其肾小管基膜上可找到抗肾小管基膜抗体,并呈线形沉积。

2.4变态反应性

变态反应累及肾脏,与个体敏感性有关,主要损害肾间质。

2.5其他

有些药物损害作用是促使肾脏内结晶、血块、血肿的形成,使尿路发生机械性梗阻,进而损害肾脏。其他尚有代谢性、栓塞性、功能性和继发性肾损害。

3危险因子

药源性肾脏病的发生既可能与药物剂量有关,也可能与剂量无关。无论属于何种类型,药源性肾脏病的发生也有其自己的规律。在某些情况下,药源性肾脏病的发生机会可大大增加,这些因素一般称为危险因子。其主要危险因子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药物的毒力程度强。②肾组织药物浓度高,尤其细胞内药物浓度高。③同时(或近期内)应用其他肾毒性药物。④患者本身的遗传因素和病理生理状况。

4主要临床表现

4.1服药史

根据服药的种类、剂量和疗程,可初步分析肾损害与药物毒性之间可能的因果关系。

4.2药物所致肾损害的临床表现可为各种肾病综合征

①肾小管损害综合征,多由镇静剂、庆大霉素、两性霉素B、利尿剂、重金属等引起。轻症表现为暂时性蛋白尿,尿酸化功能减退;重症表现为肾性尿崩症。②肾炎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多由青霉胺、三甲双酮等引起。③间质性肾炎,多由庆大霉素、青霉素、醋唑磺胺引起。除表现为全身变态反应外,尚有轻度蛋白尿,白细胞尿、血尿、管型尿,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过敏性紫癜。④急性肾功能衰竭,多由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引起。⑤慢性肾功能衰竭,可见于多种药物应用不当。

5诊断

目前国内无统一标准,大多属回顾性诊断。下列指标可供参考[3]:①具有使用可能致肾损害的药物史、接触史,或具有该药物中毒的全身或局部临床表现。②有肾损害临床症状或原有肾脏病加重的临床表现。③由于许多药物累及肾小管,因此尿酶、肾小管性蛋白尿的检查常作为检查肾毒性的指标。必要时应行肾穿刺活检。④注意用药前、中、后的尿常规及肾功能变化,多数患者经停用致肾损害的药物后肾功能可好转或恢复正常。

6治疗原则与预防

①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防止滥用或用药种类过多,提高合理用药的水平。②选择疗效好、肾毒性小的药物。③对具有潜在肾毒性的药物,要掌握用药方法、剂量、疗程、肾功能不全者应避免过量用药和用药时间过长。④对某些药物可进行药物浓度监测,调整个体用药剂量。⑤减少药源性肾脏病的基本治疗原则是立即停用致肾损害药物,保护肾功能。除停药外,对用药时间短者,应采取各种措施减少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贮留,并促使药物尽快排出体外。⑥对药物引起的急、慢性肾衰及其并发症,要积极进行综合治疗或抢救,必要时进行透析治疗。⑦药物研制过程中严格把关、降低毒性,也是控制药源性肾脏病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王海燕.肾脏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丁国华,王学玉.肾内科住院医师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发病机制预防治疗
肝性心肌病研究进展
痛风免疫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浅析中医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