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发展任重而道远

2015-10-21 17:06王希白璐张欣
华人时刊·中旬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物联网科技创新

王希 白璐 张欣

【摘要】物联网绝不是科技狂想,而是又一场科技革命。物联网使物品和服务功能都发生了质的飞跃,将给使用者带来更高效、更便利和更安全的体验。依靠网络技术,物联网将生产要素和供应链进行深度重组,成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现实载体。物联网的发展,不仅将极大地带动技术进步,还将通过应用创新进一步带动经济社会形态、创新形态的变革,塑造知识社会的流体特性,推动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形态的形成。

【关键词】物联网;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1-036-01

物联网的概念早在1999年就已提出,它的定义很简单:通过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作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全球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尤其是在世界各国都在为经济复苏积极寻找新突破口的关键时刻,物联网目前已经成为业界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

一、我国发展物联网的优势

物联网是不同于互联网的一种全新网络。互联网的承载网(端到端)是单一的,而物联网的承载网(端到端)不是单一的。互联网主要强调规范的开放性和通达性,对网络性能的要求是,“尽力而为”的传送能力和基于优先级的资源管理。物联网对网络的要求就会高得多,目前,实际上已经存在若干孤立的物联网系统,这些系统对实时性、安全可信性、资源保证性等都有很高的要求。

目前从国内来看,物联网产业发展可谓如火如荼。那么,物联网热浪为什么在中国会迅速壮大呢?在我看来,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在物联网发展方面拥有几大优势。

中国拥有话语权:在“物联网”这个全新产业中,我国的技术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具有重大的影响力。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先后投入数亿元,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在世界传感网领域,中国与德国、美国、韩国等国家已经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与此同时,我国无线通信网络和宽带覆盖率高,这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撑。

高校研究支撑:物联网在中国高校的研究,当前的聚焦点主要在北京邮电大学和南京邮电大学。作为“感知中国”的中心,江苏无锡市在2009年9月与北京邮电大学就传感网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签署合作协议,这标志着中国“物联网”发展进入实际建设阶段。为积极参与“感知中国”中心及物联网建设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保持、扩大学校在物联网研究领域的优势,南京邮电大学专门召开了物联网建设专题研讨会,及时调整科研机构和专业设置,新成立了物联网与传感网研究院、物联网学院。

政府措施得力:我国政府对物联网的发展十分重视。2006年制定了信息化发展战略,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构想,2009年“感知中国”的新兴命题进入了国家政策的议事日程,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正式将“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纳入重點产业振兴计划。

二、物联网发展面临的问题

物联网目前已经开始应用于我们的生活,如远程防盗、高速路不停车收费、智能图书馆、远程电力抄表等。不过,客观地说,这些还仅仅是物联网的雏形,尚未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从目前全球状况来看,物联网的发展仍有众多问题需得到解决。

技术统一与技术突破:物联网是一个涉及众多行业应用的实践性技术领域,其领域跨度非常广,因此,作出完全统一、自成体系的标准是不现实的,也不具备可操作性。更多的是应在涉及互联互通等共性问题方面尽早制定相应的标准。同时,物联网的标准体系也有必要采取开放的架构,积极吸纳已经具有广泛国际市场基础的相关应用技术标准,实现中国物联网产业与世界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对接,实现合作共赢。

构建管理平台与协调互动:物联网的价值在于网,而不在于物。传感是容易的,但是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如果没有一个庞大的网络体系,就不能进行管理和整合,那么,任何传感都不具有实际意义。因此,建立一个全国性、综合的业务管理平台,把各种传感信息进行收集、分门别类管理以及有指向性地传输,是一个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盈利模式与产业链条:物联网分为感知、网络、应用三个层次,在每一个层面上,都将有多种选择去开拓市场。因此,在未来生态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商业模式将变得异常关键。目前,物联网发展直接带来的一些经济效益主要集中在与物联网有关的电子元器件领域,如射频识别装置、感应器等。而庞大的数据传输给网络运营商带来的机会以及对产业链最下游(如物流及零售等行业)所产生的影响,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逐渐体现出来。

建立信息安全体系:在物联网时代,互联互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数据和隐私的保护问题。从技术角度来看,物联网存在很多信息安全隐患。由于物联网在很多场所都需要无线传输,这种暴露在公共场所中的信号很容易被窃取,这将直接影响到物联网体系的安全。与此同时,物联网还会带来更多个人隐私泄露问题。而且物联网还承载了比现在任何网络都要庞大的数据信息,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如何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和隐私性,防止这些信息的外泄或被他人盗用,将成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安全,也涉及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彭德林.物联网技术的研究与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19).

[2]刘浩力.物联网应用及发展前景浅析[J].中国信息界,2011(8).

[3]汤敏,廖仕东.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J].信息技术,2011(11).

[4]于辉,蒋飞,赵克俭.物联网军事应用分析[J].指挥信息系统与技术,2011(5).

猜你喜欢
物联网科技创新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基于高职院校物联网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思考分析
科技在线
中国或成“物联网”领军者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