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HOP方案联合DC—CIK治疗晚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5-10-21 18:14唐娜萍刘伯轩廖东承杨娜
延边医学 2015年29期

唐娜萍 刘伯轩 廖东承 杨娜

摘要:目的:研究R-CHOP联合DC-CIK方案相对单独R-CHOP方案治疗晚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70例CD20阳性的晚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 RCHOP联合DC-CIK组(35例)和RCHOP对照组(35例),分别采用R-CHOP联合D-CIK治疗和单独R-CHOP方案治疗。观察疗效,不良反应及生存情况。结果:RCHOP联合DC-CIK组完全缓解率(CR)为67.1%,总有效率为78.9%;RCHOP组分别为51.9%、75.3%,两组CR率有显著性差异( P<0.05),RCHOP联合DC-CIK方案的近期疗效优于单用RCHOP 方案。两组患者3年OS有显著性差异 ( 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为化疗的轻中度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P>0.05),均可耐受。未出现DC-CIK治疗相关严重不良反应。结论:R-CHOP联合DC-CIK方案治疗晚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耐受良好,对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患者应在临床上作为推荐方案。

关键词:晚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CHOP;DC-CIK

弥漫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是一种来源于异质性B细胞的中-高度恶性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一种常见类型。其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EB病毒(EBV)、人类疱疹病毒8(HHV-8)、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或某种未知因子或物质有关;HIV、HHV感染的患者预后特别差,免疫缺陷是肯定的危险因素[1]。

治疗弥漫B细胞淋巴瘤的標准方案是CHOP化疗方案,也是治疗弥漫B细胞淋巴瘤的首选方案,5年总生存率约为40%~50%。随着美罗华(利妥昔单抗,Rituximab)的应用,无论是单用或联合化疗均提高了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效果[2]。

免疫治疗作为新兴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独特优势常规手术或者放化疗常常并不具备,在肿瘤的治疗临床实践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技术是其中较为成熟的治疗手段,而其进一步发展的DC-CIK技术是指与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DC)共培养的CIK细胞[3]。细胞过继免疫治疗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可有效激发 T 细胞应答, 尤其是初始T细胞活化,是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始动者,可引发一系列的免疫应答。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s, CIK)是由斯坦福大学Schmidt Wolf首次发现,具有增殖快、杀瘤活性高、杀瘤谱广、且几乎无毒副作用等优点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4-5]。将DC与CIK细胞混合培养后制成DC-CIK细胞可有效提高CIK的杀伤活力。

目前国内外使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常规化疗治疗晚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研究已有大量报道,且已经形成标准,但利妥昔单抗联合常规化疗,联合DC-CIK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的相关资料还很少。

因此本文比较R-CHOP方案及R-CHOP联合DC-CIK方案治疗晚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疗效及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年3月~2014年5月四年医院收治的DLBCL病例,按照以下标准选取入组:患者均经淋巴结活检病理确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免疫标志CD20 阳性。为初治患者,且有可可测量和可评估的淋巴瘤病灶来评价疗效。入组资料均排除了中枢侵犯,严重的心、肝、肾功能损害,不能耐受化疗,对生物制品有过敏史及过敏体质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HIV阳性或未经处理的活动期HBV感染患者。Ann Arbor分期为III期或IV期。体力状况: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 (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2分,全部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无异常(转氨酶或胆红素未超过正常值上限2倍;尿素氮或血清肌酐未超过正常值上限1. 5 倍),心电图检查结果正常,预计生存期>6 个月。

共入选70例病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22例,年龄25~79岁。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接受R-CHOP及R-CHOP联合DC-CIK方案治疗,两组一般资料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表1:70例患者分组及一般情况

1.2治疗方法

R-CHOP治疗方案为:第1天利妥昔单抗(美罗华)375mg/m2,静脉滴注。使用前以异丙嗪及地塞米松预防过敏反应。第2天开始CHOP方案化疗:环磷酰胺(CTX)750mg/m2,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吡柔比星(THP)60mg/m2,加入5%葡萄糖液100ml中缓慢静滴。长春新碱(VCR)2mg,加入生理盐水20ml静脉注射。强的松100mg/d第2~6天口服。每21天为一个周期,共用8个周期。化疗前常规用5- HT3 受体拮抗剂止吐, 治疗后如果患者出现Ⅲ~Ⅳ度骨髓抑制或中性粒细胞减少引起的发热,立即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 CSG) 支持治疗。

R-CHOP联合DC-CIK治疗方案:患者经R-CHOP方案治疗结束1个月后,签署知情同意书,给予白介素-100万U,加入生理盐水500ml静脉滴注,连用1周,采集晨起空腹外周静脉血60ml,分离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调整细胞浓度,在每毫升细胞悬液中加入白介素-2 1000万U,置于透气性培养袋温度为37℃,5% CO2浓度悬浮培养,第2天加rhIL-2 1000U/ml,anti-CD3 McAb 50ng/ml,分别于培养后的第4、7、10、13天进行细胞表型分析。需符合如下标准:CD3+细胞比例>80%,CD8+细胞比例>60%,CD3+CD56+细胞比例≥20%。用苔盼兰染色法检测细胞活力并计数,培养第14、16天分2次回输给患者。

1.3 评价标准

客观疗效按 WHO标准评价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 PR)、无变化( SD)和进展( PD)。不良反应评价按照 WHO 抗癌药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评价标准进行。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完成。

2 结果

2.1 疗效

所有病例随访至 2014年12月,随访时间 7~58个月, 中位随访时间 26.5 个月;70例中死亡 13 例,肿瘤进展 11 例。

RCHOP-DCIK组完全缓解率(CR)为67.1%,总有效率为78.9%;RCHOP组分别为51.9%、75.3%,两组CR率有显著性差异( P<0.05),RCHOP-DCIK方案的近期疗效优于单用 CHOP 方案。RCHOP-DCIK 组1年总生存率(OS)为88.7%,2 年OS为81.5% ,3 年 OS 为 77.3% ;RCHOP 组分别为 89.1%、69.5%、57.8%;两组患者3年OS有显著性差异 ( P<0.05) ,RCHOP-DCIK 方案对患者生存较有益。RCHOP-DCIK组中患者无瘤生存期最长为57 个月。

2.2 不良反应

两组不良反应主要为轻中度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无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2)。两组中均出现了美罗华输注相关不良反应,包括高热高热( 40℃)、寒战、心悸、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立刻停用美罗华,吸氧及抗过敏治疗后好转。RCHOP-DCIK组未见D-CIK输注相关的明显不良反应,仅有2例轻微发热,1例出现下肢皮疹。

表2:两组患者治疗后主要不良反应

2.3 讨论

R-CHOP方案治疗初治的弥漫淋巴瘤,可以明显提高疗效,显著改善无瘤生存和总生存时间。国内双跃荣[6]等的研究表明,R-CHOP方案相比CHOP方案治疗CD20陽性的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疗效显著,患者耐受良好,推荐作为治疗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的首选方案。

但在R-CHOP方案联合DC-CIK治疗晚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方面,国内有个别病例报道[2],但少有大样本的分析。

本研究中,RCHOP联合DC-CIK组及RCHOP组CR率有显著性差异( P<0.05),两组患者3年OS有显著性差异 ( P<0.05) ,RCHOP联合DC-CIK 方案对患者生存较有益。RCHOP-DCIK组中患者无瘤生存期最长为57 个月。

由于随访时间短, 长期(5年)生存率还有待继续随访后总结。

美罗华的主要不良反应是与输注相关的综合症,多发生在第一次静脉滴注时[4], 临床表现为发热、寒战、恶心、呕吐、皮疹、面色潮红等,大多为轻到中度, 患者可以耐受。

DC是目前所知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其最大特点是能够显著刺激初始T细胞(naive T cells)增殖,因此DC机体适应性T细胞免疫应答的是始动者,在适应性T细胞免疫应答的诱导中具有独特的地位。DC细胞可分为未成熟DC和成熟DC,未成熟DC辅助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表达水平低,免疫激活能力较弱。而未成熟DC在摄取抗原或受到某些刺激后可分化为成熟DC,其MHC分子、共刺激分子、黏附分子的表达显著提高,免疫激活能力显著提高[7]。CIK细胞是以CD3+CD56+ T细胞为主的异质细胞群,可通过其表面杀伤抑制受体系统或黏附分子对靶细胞识别,DC与CIK细胞共培养后,两者互相作用,促进彼此的成熟[8]。CIK细胞属于异质细胞群,随培养时间延长,其中CD3+CD56+细胞的含量逐渐升高,经DC作用后的CIK细胞中CD3+CD56+细胞和CD3+CD8+细胞的含量可进一步升高,说明大量成熟的DC进一步促进了CIK细胞的成熟,从而提高了CIK细胞杀伤活性[9]。

CIK治疗由于采取的是自体细胞培养重新回输,不良反应极少,几乎无任何副作用,RCHOP联合DC-CIK组不良反应多为RCHOP治疗期间的化疗及美罗华输注反应。两组化疗的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治疗相关死亡。

综上所述, R-CHOP联合D-CIK方案治疗晚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疗效显著,患者耐受良好,对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患者应在临床上作为推荐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中国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指南[J].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1, 32(10):724-726.

[2] 陈蕾, 刘国静, 孟洁,等.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R-BECHOP方案治疗近期疗效观察[J].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3, 20(21).

[2]黄强, 杨天新, 金兴. DC-CIK细胞免疫治疗联合R-CHOP类似方案治疗套细胞淋巴瘤一例[C]// 2012年浙江省血液病学年会论文集. 2012.

[3]何立香, 蒋思卿, 彭大为. DC-CIK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 2013, 19(1).

[4]Wang P, Yu JP, Gao SY,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treatment of intracerebral glioma xenograft with human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Cell Immunol, 2008, 253(1-2): 59-65.

[5]Wang J, He M, Shi W, et al. Inducible costimulator (ICOS) enhances the cytolytic activity of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against gallbladder cancer in vitro and in vivo. Cancer Invest, 2009, 27(3): 244-250.

[6] 双跃荣, 叶大茜, 陈建祥,等. 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治疗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45例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肿瘤临床, 2007, 34(24):1414-1417.

[7]Murthy V, Moiyadi A, Sawant R, et al. Clinical considerations in developing? dendritic cell vaccine?based immunotherapy protocols in cancer. Curr Mol Med. 2009 ; 9(6):725-31

[8]Cui Y, Yang X, Zhu W, et al. Immune response, clinical outcome and safety ofdendritic cell vaccine?in combination withcytokine-induced killer?cell therapy in cancer patients. Oncol Lett. 2013 ;6(2):537-541.

[9]刘伯轩,高细强,吴玉兰. RetroNectin诱导的CIK联合DC对肝癌细胞株杀伤的体外研究[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3, 13(3):319-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