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波动与中国石油进口影响关系分析

2015-11-03 23:33高新伟江兆龙纪摇瑶

高新伟+江兆龙+纪摇瑶

摘 要] 采用2001年1月至2014年10月国际石油价格和中国石油进口量的月度数据,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石油进口的影响。结果显示,油价与石油进口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和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且油价对进口的影响远大于进口对价格的影响。目前国际油价跌势迅猛,石油大量进口不会造成油价反弹,因此,中国应充分利用这次油价下跌的进口契机扩充石油战略储备,石油企业应进行资源整合并实现战略转型。

[关键词] 国际油价波动;石油进口;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石油储备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5)05-0001-05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石油进口量持续上升,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石油进口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60%。在当前国际油价大幅波动和中国石油大量进口的背景下,研究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石油进口的影响以及相应的石油策略可以为中国石油企业和相应的决策制定者提供理论依据,帮助决策者调整中国的石油贸易策略,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国际油价波动挑战,减少石油贸易损失,保证石油供给安全。

2004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一路飙升,同时中国对石油的需求也同步增长,致使中国石油进口量大幅度上涨(见图1),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据统计,2005—2013年中国石油平均月进口量增幅分别为3%、14%、12%、10%、14%、17%、6%、7%、4%,2014年中国的石油需求增速保持在4%左右,年消费量达518亿吨,石油净进口量达304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88%。根据BP对未来能源需求的预测,中国2030年石油进口依存度将高达80%,这一依赖程度将远远超过美国曾经达到的616%的最高水平。自2014年6月以来,国际油价大幅下跌,到12月25日,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下跌至60美元/桶,Brent原油期货价格为65美元/桶,均较6月最高点跌了近1/2。面对此次油价下跌,OPEC为保证国内财政收入决定不减产,并保持石油生产目标3000万桶/日不变,以打击页岩气和替代能源的开发,这进一步加剧了油价下跌的趋势。中国作为主要的石油进口国,国际油价涨跌变化与中国石油进口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影响关系、中国石油进口是否会影响国际油价的涨跌走势、中国及石油企业应如何规避此次国际油价下跌带来的风险并从中寻求发展机遇,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

图1 2001年1月至2014年10月国际Brent油价

与中国石油进口量

二、研究综述

王琳等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与石油进口量、国际油价之间的关系,并得出了经济增长与石油进口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的结论。[1]Bhandari利用可计算随机均衡模型分析了不同油价冲击对石油进口经济体的影响,发现油价的随机波动对石油进口经济体的影响较小,而油价冲击的大小与石油进口国的对外开放程度相关,对外开放程度越高,经济体受油价冲击的影响越大。[2]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0月

第31卷 第5期          高新伟,等:国际油价波动与中国石油进口影响关系分析

Ji Q等分析了国际油价上涨与下跌两种情况下欧洲市场、亚太市场和北美市场天然气进口价格对油价波动的反应,发现国际原油价格对三大市场天然气进口价格存在长期正向影响,而油价波动冲击对天然气进口存在负面影响。[3]Zhang采用1995—2010年相关月度数据,利用VAR模型分析了国际油价、利率和中国石油进口之间的关系,发现中国石油进口与国际油价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相关关系。[4]Kleibergen等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7个国家的价格水平和进口需求对价格冲击的影响,发现不同国家之间石油进口和出口的情况不一样会对进口需求产生不同的影响,其研究认为日本的石油进口价格与国际油价存在协整关系而与国民生产总值无关,与其他6国存在差异,而其他6国的情况也各不相同。[5]

研究油价波动与中国石油进口影响关系可以为中国政府及中国石油企业制定政策、及时调整石油贸易策略、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国际油价波动的挑战提供理论依据。但目前关于油价与石油进口影响关系的研究仅停留在相关分析等简单层次上,并没有更深层次的研究。因此,本文利用实证模型对国际油价与中国石油进口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并对如何应对油价下跌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建议。

三、数据处理及模型设定

(一)数据处理

本文选取国际油价和石油进口量两个变量作为SVAR模型的内生变量。以国际Brent原油现货价格代表国际油价,用lnpri表示;用lnimp表示中国石油进口量。本文所用数据为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获取的2001年1月至2014年10月区间的两变量序列。通过指数平滑法发现该序列存在明显的季节趋势,为消除影响,采用X12法对数据进行季节调整,并对数据进行取对数处理。

1.单位根检验

为避免因序列不平稳导致回归分析出现伪回归,本文采用ADF和PP两种方法对国际油价和中国石油进口两个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国际油价和中国石油进口时间序列属于一阶单整I(1)序列。

2.Johansen协整检验

根据单位根检验发现油价与石油进口的原序列不平稳,但是存在一阶单整。因此本文采用Johansen方法来检验两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表2显示在5%置信度水平下存在一个协整方程,因此油价和中国石油进口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因此,我们得到如下协整方程:

lnimp=1044768lnpri(00930)  (1)

协整检验结果显示,油价与石油进口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协整检验只能解释油价和石油进口之间长期的关系,为了检验油价与石油进口之间短期的影响关系,本文建立SVAR模型来进一步探讨。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根据协整检验的结果,油价与石油进口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因此,本文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来检验油价与石油进口之间的统计关系。根据表3的结果,在5%置信度水平下原假设被拒绝,油价与石油进口之间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即油价是石油进口的格兰杰原因,同时石油进口也是油价的格兰杰原因。

(二)SVAR模型的设定和识别

通过构建两个变量的SVAR模型系统,得到

式中,uprit代表油价冲击;uimpt代表石油进口冲击;E11(L)和E12(L)分别表示油价冲击和石油进口冲击对油价的影响系数;E21(L)和E22(L)分别表示油价冲击和石油进口冲击对石油进口的影响系数。根据SVAR模型的约束形式,SVAR模型至少需要k(k-1)/2个约束条件才能识别出结构冲击,本模型中k=2,仅需施加一个约束条件即可,因此本文施加如下结构约束:

石油进口冲击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存在滞后,这是因为石油进口影响国际油价需要较长的传导过程,而且相关研究也证明中国石油进口对国际油价的影响效果不明显,所以E12(L)=0。

式(2)中的约束矩阵是一个下三角矩阵,利用该约束条件,用完全信息极大似然值方法(FIML)估计得到SVAR模型的未知参数,从而估计出油价冲击和石油进口需求冲击对石油进口和油价的动态影响。短脉冲反应矩阵为:

式(3)显示,油价与中国石油进口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与前面得出的结论一致。油价冲击对中国石油进口的即期影响是00711,说明油价每上升1个百分点中国石油进口会上升00711个百分点左右。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模型的稳定是进行脉冲响应分析的前提,根据检验,本文所建立的SVAR模型是稳定的,可以进行脉冲响应分析。

为反映油价与中国石油进口之间的动态关系,本文运用脉冲响应函数(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和方差分解(Variance Decomposition)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

(一)脉冲响应分析

图2显示,中国石油进口对油价存在正向的冲击影响。图3显示国际油价对中国石油进口也存在正向的冲击影响。

(二)方差分解

为进一步了解油价对中国石油进口的影响程度,本文进行方差分解分析。

表4和表5分别是油价和石油进口的方差分解结果。本文重点检验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石油进口的影响。从结果看,当对油价施加一个正向的影响时,中国石油进口随后呈现出正向的反应。根据表4结果,在前4期内,石油进口冲击对油价的解释力很微弱,说明在短期内石油进口对油价的影响很小,第5期以后解释力不断上升,说明石油进口对油价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根据表5的结果,第3期油价冲击对石油进口的解释力水平上升到648%,而从第5期以后油价冲击的解释力就一直没有上升,这说明油价对中国石油进口的影响有明显的短期效应。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中国石油进口与国际油价之间存在长期稳定正向的相关关系,国际油价与中国石油进口之间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通过SVAR模型实证分析发现国际油价对中国石油进口存在冲击影响及滞后效应,还发现,油价对进口的影响远大于进口对油价的影响。因此中国大量的石油进口并不会引起国际油价的显著性反弹,而国际油价的大跌为中国和石油企业带来了重要发展机遇,本文建议中国和石油企业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国家层面放开原油进口权,扩充石油储备,开辟多元化石油进口通道

1.逐步放开原油进口权

中国原油进口权长期处在制度垄断中,目前中国的原油进口资质分为国营和非国营贸易两类。其中,国营资质被赋予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珠海振戎和中化集团5家国有企业,其进口配额实行自动许可,进口数量没有上限限制;拥有非国营资质的是23家贸易公司,其进口实行配额制。尽管这些企业拥有原油进口权,但依照1999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清理整顿小炼油厂和规范原油成品油流通秩序的意见》,国家对国内生产的原油和进口原油实施全国统一管理,最终这些贸易公司进口的原油绝大部分进入了中石油或中石化的炼油厂,导致中国原油进口权仅仅是名义上的放开而非实际的放开。目前在中国石油产业链中,从炼厂到成品油批发、终端加油站环节的市场准入都是放开的,唯有原油进口权仍受到严格管制。这一体制的延续,导致中石油、中石化之外的炼油企业只能将燃料油作为原料进行生产,进而导致油品质量参差不齐,加大了市场监管难度,也成了成品油市场化改革的障碍,阻碍了中国石油市场的发展。所以,放开原油进口权是进一步改革、完善中国石油市场必然的一步。

原油进口权的放开应循序渐进、有序放开。目前国内炼油产能严重过剩,一些地方小炼厂虽然炼化能力弱小,环保不达标,却没有受到有效监管。如果一次性完全放开原油进口权,那些不达标企业一旦获得原油进口权,则很有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因此,建议国家采取循序渐进、有序开放的政策,以炼油企业的装置能力、生产情况、技术经济和环保指标作为标准,筛选出一些规模较大、技术先进的炼油企业,给予其原油进口资质。这样,一些小型炼油企业由于自身产能落后无法获得进口资质将逐步被淘汰,而优质的企业则会得到壮大和发展。对于整个成品油市场化改革来说,可在计价周期、调价限额等常规定价机制改革的基础上,逐步放开原油进口和使用权,再择机下放成品油定价权给企业,最终实现成品油的完全市场化。

2.完善石油储备体系

当前国际油价低迷为中国石油战略储备制造了一个千载难逢的“补仓期”,中国应利用这次油价下跌的进口契机扩充石油储备,加快原油进口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并适度授予民营企业进口资质与权利,创新战略石油储备的主体结构,加快构建起国家、企业和社会多层次、完善的石油储备体系。

3.开辟多元化石油进口通道

中国应该抓住国际油价下跌从而商业话语权有所增大的良好机遇,加大和拓展与俄罗斯、加拿大、中亚与东南亚地区和国家等石油出口国的谈判与合作,在逐步降低对中东国家油源过度依赖的同时,加快推进中哈、中俄、中土和中缅等油气运输管道的建设,开辟多元化的石油进口通道。

(二)企业层面注重提高效率,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强能源政策研究

1.提高石油企业经营效率,加快国际化经营步伐

国际油价低迷为中国石油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目前中国石油企业存在劳动力密集而效率低下、资产投资收益率低、成本上升等问题,过去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不再适应新的石油格局和企业经营模式。国际油价下跌对上游产业影响最直接、冲击最大。在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形势下,一些边际成本较高的油气田将不再具有开发的价值,石油企业应认真权衡并正确处理产量和效益的关系,不能过分追求产量目标而忽略效益,应调整一些项目的开发生产节奏,适当控制产量以实现有效益的增长。当前国际市场石油供需面宽松,石油供应压力减小,调整产量不会引起太大争议。同时,石油企业应该抓住这次油价下行的机遇,积极挖潜开发、提高效率,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一方面,加快资产存量调整,清理一些低效、无效资产;另一方面,密切关注国际上的并购机会,结合未来长期的战略布局,选择收购一些价格低、发展潜力大的优良资产,促进资源整合,保持和加强上中下游一体化的组织形式,实现上中下游协同发展,提高石油公司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当前低迷的油价为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创造了历史机遇,中国石油企业应在加强国内油气勘探开发的同时,积极通过资产经营等方式,加大海外石油产业链中的上游投资力度,进一步拓宽未来向国内提供战略石油储备的基地平台,加快国际化经营的步伐。

2.改善经营管理,提升石油企业市场竞争力

石油企业应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研究分析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此次国际油价下跌,对原油进口、炼油和成品油销售等下游业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石油企业应抓住机遇,在合适的价位区间扩大原油进口,提高国际石油贸易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积极开拓油气消费市场,实现上下游一体化协调发展,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加强对市场和能源政策的研究,优化企业外部发展环境

近年来,中国石油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面临着市场风险和政策性风险不断上升的不利局面。这对石油企业应对形势变化的判断能力和应对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下,石油企业需要具有掌握市场变化和国家能源政策的能力,因此石油企业需要密切关注并准确把握能源市场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趋势,加强对中国能源政策的研究,掌握市场和国家能源政策调整信息,为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外部环境信息。

[参考文献]

[1] 王琳, 王其文, 鞠伟. 我国经济增长与石油进口的因果关系研究[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4(2):510.

[2] Bhandari J S. A Computational Stochastic Equilibrium Model of Oilimporting Economies[J]. WeltwirtschaftlichesArchiv, 1984,120(2):301328.

[3] Ji Q, Geng J B, Fan Y. Separated Influence of Crude Oil Prices on Regional Natural Gas Import Prices[J]. Energy Policy, 2014,70:96105.

[4] Zhang C. Crude Oil Imports, Oil Price Volatility and Exchange Rate Adjustments: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Monthly Data From 1995 to 2010[M]//Advances in Applied Economics, Business and Development.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11:332338.

[5] Kleibergen F, van Dijk H K, Urbain J P. Oil Price Shocks and Long Run Price and Import Demand Behavior[J]. Annals of the Institute of Statistical Mathematics, 1999,51(3):399417.

[责任编辑:张岩林]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tional Oil Price

Fluctuation and China Oil Import

GAO Xinwei, JIANG Zhaolong, JI Yao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Qingdao, Shandong 26658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average international oil price month data and China oil import month data from January, 2001 to October, 2014,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conometric relationship between oil price and China oil import by using the structural vector auto regression model.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exists positive correlation and a twoway Granger causal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oil price and China oil import and oil price fluctuation has a greater influence on China oil import than that of China oil import on oil price. Since recently international oil price has dropped sharply and oil import in large scale will not cause oil price to rebound, we should take chance to increase oil import and to enlarge oil reserve, which also gives China oil enterprise a good change to implement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oil price fluctuation; oil import; structural vector auto regression model; oil reser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