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扬先抑”话写作

2015-12-08 16:34陈修来
同学少年·作文 2015年8期
关键词:阿长写作方法文章

陈修来

许多同学在写作时,特别是写记叙类作文时,叙事总是过于平淡。 其实,只要变换写作方法,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同样的内容可能会达到不同的效果。“欲扬先抑”就是一种很不错的方法,如能巧妙运用,必会使作文增色不少。

欲扬先抑,是一种描写技巧。“欲扬先抑”中的“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的手段。“扬”,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 作者想褒扬某个人或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用这种方法作文,可以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对比鲜明的效果,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欲扬先抑,也可以看作一种修辞手法—— 对比。 因为在对比中能让美好的东西越发美好,逆转往往能给人更大的震撼或更深的印象,它会让原本单调的东西变得丰富。 在作文中,欲扬先抑可以起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

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饱含深情地追忆了阿长,表达了对这位普通劳动妇女的怀念之情。 但文章开篇首先写的是阿长种种让人“讨厌”甚至“憎恶”的行为,“抑”至极点。 随后才写阿长的好处,尤其是给“我”买来了念念不忘的带图的 《山海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做得很成功”,“这又使我发生了新的敬意了”,对她的怨恨,也“从此完全消灭了”……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既符合对一个人的认识过程,又使对阿长的追忆显得真实、可信,更能使人物形象生动、丰满,避免了简单化、刻板化,给读者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

二、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动人

鲁迅的 《范爱农》 也是运用欲扬先抑的典型范例。 文章开头通过打电报、拟电文表现出范爱农简直是一个不通人情、胆小如鼠的不革命的懦夫,对此,作者甚至写道:“这范爱农……很可恶……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这是“抑”。 然而下文叙写了通过多次交往得知范爱农不是那样的人,他和自己一样对反动派残酷杀害革命者是极其愤恨的,只是当时对发电报的作用有看法。 这是“扬”。 通过这一抑一扬,使一个正直、爱国、愤世嫉俗的知识分子的形象跃然纸上,情节显得波澜起伏,避免了行文的平庸呆板、单调乏味,文章也更能打动人。

三、使作品情感更加真挚感人

杨朔的著名散文 《荔枝蜜》,开篇写因为自己小时候被蜜蜂蛰过,对它总有厌恶之感,但后来参观了养蜂场,尝到了荔枝蜜,又听养蜂老人的一番介绍后,对蜜蜂产生了敬仰之情,那勤恳、无私的品质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美德。 这是典型的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在先抑后扬中,作者的情感也随之发生变化,真挚、自然,增加了作品的感人力量。

四、使文章主题更加深化突出

香港作家小思的 《蝉》 一文,由烦蝉到知蝉,再到恕蝉,最后用简短的一句“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道出了蝉的生命意义。 至此,作者对蝉的感情发生了微妙而彻底的变化,不仅“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更赞扬了蝉生命的伟大,表达了自己对蝉的赞美。 在“抑”与“扬”的对比中,文章的主题得到了深化突出。

运用欲扬先抑这一写作方法,有哪些要点呢?

首先,“抑”和“扬”的对照要鲜明。 要注意“抑”和“扬”的内容必须具有对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这种对照越鲜明越好。

其次,“抑”和“扬”的转变要自然。 无论事情的发展变化还是人的情感态度的转变,总要有一个过程,且需要恰当的过渡衔接,否则很容易失去真实性。

最后,“抑”和“扬”的掌握要有度。 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将“扬”作为重点来写,“抑”只要起到反衬、铺垫的作用即可。 而度的掌握,只能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去细细体会。

清代诗人袁枚认为“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先生也说过:“一篇作品……不能平铺直叙,始终如一,也不能从头到尾一味紧张,总得有错综变化,迂回曲折。”欲扬先抑的恰当运用,就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在作文中如果能够熟练运用,对提高写作能力将大有裨益。 同学们不妨在平时写作训练中多加揣摩,做到熟练掌握。

(责任编辑 曹 懿)

猜你喜欢
阿长写作方法文章
研究性论文摘要的写作方法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网络新闻写作方法与技巧刍议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鲁迅《阿长与》的真情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