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人悦闻悦读:我这样讲“大学语文”

2015-12-25 15:04李军湘
中国大学教学 2015年11期
关键词:悦读大学语文

李军湘

摘 要:针对应试教育“败坏”语文学习胃口的现状,教师通过“搭桥”“开窗”“筑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意识,使他们主动走近文本,欣赏文化精品,成就语文的终身学习意识。

关键词:大学语文;悦人;悦闻;悦读

2009年秋,以48课时“把学生被应试教育‘败坏了的语文胃口给重新调试过来”[1],成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面向全校开设“大学语文”教师的燃眉之急。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公共基础课学习中,各科选择“充分发挥自主性”的仅在8%~3%之间,而“基本没有发挥自主性”的却接近50%[2]。大学阶段正值青年学生精神成人的关键时期,其理性思维尚未完全形成,对某一课程的喜好,很大程度上受兴趣左右。因此,从解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视野狭窄、教师讲授过多入手,笔者通过“搭桥”“开窗”“筑台”,丰富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实践力,五年来网上评教平均98分以上。

一、“悦人”:搭好一座桥

学生对教师的好感是催生听课兴趣、赢得合作的重要因素。大学语文课安排在新生入学的一年级上学期,为教师借助开场白,打造富有亲和力的形象提供了最佳时机。瑞士作家温克勒指出:“开场白有两种作用:一是建立说者与听者之间的共鸣,二是顾名思义,打开场面,引入正题。”面对应试教育致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受损的现状,笔者在开展教学时,以8个课时实施导入,强化学生对大学语文教师精神气质、学识素养的认同感,搭建一座师生之间教学合作的桥梁。

(1)以熟谙领域展示语文魅力。应试教育下的语文课堂异常沉闷,大学语文没有应试压力,开展趣味教学的条件得天独厚。笔者从事写作研究多年,开场白由此切入:以清新、风趣的语言介绍文本鉴赏的基本方法,联系当下鲜活的语文个案与文化现象,突出写作的人文性、趣味性、创新性。学生发现语文课竟然还有另一种鲜活的“说法”,语文学习的成见由此“破冰”。

(2)以专业视野凸显语文价值。大一新生初来乍到,心存迷惑,有着强烈的专业认知需求。笔者备课时精选与学生所在专业相关学者的时文,一来分析写作技法,二来展现专业知识之于写作的独特效用。例如,面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笔者以叶檀、郎咸平、梁小民、吴敬琏等的文章为例;当某一热点经济事件发生后,分别选取普通网民、非专业学者、业内专家的时评,比较其深浅、高下、雅俗……这种让语文向专业渗透的尝试,迅速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以读写训练强化语文应用。为巩固开场教学效果,笔者步步为营。讲罢某一章节,适时链接当下热点新闻,让学生当场“跟帖”点评。每次下课,留几篇网上易找的专家随笔及文学作品,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交300字短文。导入课结束,开出一份由浅到深的书单,如《西窗法雨》(刘星)、《寓言中的经济学》(梁小民)、《国富论》(亚当·斯密)等,建议有兴趣的学生阅读。学生课外读写的自觉性,大大超出了笔者预期。

二、“悦闻”:扩大一扇窗

开场结束,课程进入教材学习。大学语文为文选型教材,与中学课本并无二致。囿于应试,中学语文简化了文本的解读,追求“标准答案”,易造成学生思维自主性的缺失和求异性的消解。针对“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关注实际、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笔者多维度解读文本,扩大学生认知的心灵之窗,由“悦人”转向“悦闻”。

(1)发掘文本背景。孟子等中国古代贤哲倡导的行之有效的文本解读方法即“知人论世”。面对名家作品,笔者注重剖析作者经历,从作者透视生活,从作品透视人生。比如讲授苏轼作品时,笔者概述东坡一生“木秀于林”致命运曲折的遭际。细说“乌台诗案”的“铁证如山”(诬陷面前东坡竟全盘招供,由此论及古已有之的“刑讯逼供”,联系最近的“呼格”冤案介绍什么是“沉默权”,并推荐切萨雷·贝卡利亚的《论犯罪与刑罚》、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建议学生查阅)。强调“黄州反省”之于苏轼一生的重要性。最后扼要分析作品,以作者对生命价值的追问启发学生对现实社会及自我生存的独立思考。

(2)变化解析角度。不少经典作品既可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也可选入大学语文教材。对于学生学习过的作品,笔者注意变化导入视角。在讲授《谏逐客书》时,笔者以李斯对中华文化的独特影响破题,撇开美文赏析的套路,从说服学的角度条分缕析这篇一位“赌徒”机关算尽的“政治赌注”。开篇夸秦王祖上赢得好感,中间拿珠玉锦绣、坛坛罐罐开涮影射现实,结尾“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挑明战国说客睚眦必报,令秦王不寒而栗。一家之言且自圆其说的“非常”说法,突破了学生的定势思维。笔者还见缝插针,将相应的说服技巧与其当前的人际交往、今后的职场交涉对应勾连,学生表情且惊且疑且喜。

(3)拓展辐射广度。着眼于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大学语文课,使教师的超文本教学大有可为。笔者讲解《静女》,顺带举出《诗经》中类似的爱情诗。评说李白的《行路难》(第三首),另两首《行路难》缺一不可……。“以点带面”品味文本,从“大语之内”走向“大语之外”,打通了课内课外的界限,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分享更多经典的同时,激发他们去图书馆阅读原典的兴致。

三、“悦读”:筑实一方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3]。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离开了“学”的有效,“教”的有效是毫无意义的[4]。对于学生阅读无碍的中国现当代作品及国外译作,笔者挖掘其中的语文活动穿插于“一言堂”之间,教师“筑台”使学生“身临其境”感知文本,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1)课本排演,互动阅读。“开场”课结束前,笔者安排学生排演课本剧《俄狄浦斯王》:数人组成演出阵容;数人组成背景介绍团队;三周后在课堂上演出。排演课本剧使文本阅读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完成。演出前三天,笔者观看预演(提供改进意见)。某班预演时,俄狄浦斯已从报信人口中问明身世,扮演王后的演员居然毫无表情。笔者提醒她:“你怎么让观众知道王后此时已知晓悲剧的真相?”该生设计出一组反应动作,演出效果相当好。

(2)课堂朗诵,体验阅读。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视觉听觉的组合对学习内容的感知和记忆远远高于视、听单一作用的相加。课本剧演出落幕,笔者趁热打铁布置课堂诗歌朗诵会:每班组织20人朗诵,其他同学自由参加;选择教材中某位诗人的作品(不分课内课外),制作PPT并配乐;允许使用方言朗诵。课堂朗诵会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艺的平台,台上台下学生于声情并茂中品味文字的精彩、感悟文本的内涵。

(3)作品讨论,思辨阅读。大一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较中学时代有明显提升,喜欢发表不同见解。教材文本的丰富性,为开展课堂讨论创造了条件。课堂朗诵会结束,笔者告知学生将举行鲁迅爱情小说《伤逝》的课堂讨论会:要求学生查阅“中国知网”上《伤逝》最早及最近的两篇研究论文,提交500字读书札记;作为各班团支部的一次团日活动,分小组开展“二十世纪初与二十一世纪初爱情”的讨论;课堂讨论阶段,各小组推选的代表两分钟发言后,其他同学可自由上台进行辩驳。“阅读”与“言辩”融合的讨论会,学生们发言踊跃,下课铃响时,仍然意犹未尽。

依据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5]的教学指导思想,教方法、讲趣味、重参与的大学语文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意识。使他们主动走近文本,欣赏文化精品,学会在当代生活中体验传统文化渗透的力量,成就语文的终身学习意识。

参考文献:

[1] 吕绍刚. 大学语文:把“败坏”的胃口调试过来[N]. 人民日报,2005-12-06(11).

[2] 宋秋前,潘爱珍. 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有效性调查与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09(5).

[3] 祝智庭.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李杰. 大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误区及其成因分析[J]. 中国大学教学,2014(1).

[5] 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本文为2014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母语教学‘德育的课外延展与激励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4157)的阶段成果]

[责任编辑:陈立民]endprint

猜你喜欢
悦读大学语文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关于高校大学语文学科定位及课程建设的思考
“悦读”课堂的教学策略
学生“悦读”能力培养策略摭谈
微课,为“悦读”插上“隐形的翅膀”
从阅读到“悦读”
浅谈大学语文教育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