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前中国政局探究

2016-02-28 19:19刘高峰
新丝路(中旬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西安事变抗战革命

刘高峰

(辽宁大学 辽宁沈阳 110036)

西安事变前中国政局探究

刘高峰

(辽宁大学 辽宁沈阳 110036)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类似于中国的战国与春秋,前八十年是量变,后三十年是质变。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资本侵略客观上将中国引向了中国发展的更高潮,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体制里,发展是需要用巨大和畸形的人民和社会代价来偿还的。《辛丑条约》打响了20中国屈辱历史的第一枪,自此开始,中华大地上就从来没有消停过。革命党、封建军阀、共产党、国民党、中间党等力量在各自阶级利益的指导下寻求中华民族解放的出路,在探索中逐渐走上成熟的道路。中国舞台上涌现出这些力量的代表人物,彼此之间相互倾轧,相互斗争,各自为营。可当中华民族陷入空前的民族危机时,各党派之间的斗争必须搁浅,统一对外才是中华民族全体人民必须践行的事业。然而,在西安事变前,中国呈现出高度的不统一、不稳定的政治军事局面。进入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西安事变的研究不断丰富、深入,从不同角度对事变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解读研究,无论是对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过程、影响,还是对事变中的历史人物、国内外各种力量的作用与影响,都有诸多创新性研究。梳理总结新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能更好地推动西安事变研究的继续向前发展。

西安事变;北洋政府;国民党反动政府;日本

历史总是在偶然与必然事件中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没有了日本,没有了抗日战争,中国的历史是否会是另一方光景。抗日战争是中国革命的一部分,它带来的是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和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民的生命。客观上来讲,分裂割据走向团结统一是中国革命再度创造辉煌的表现。

一、新军阀的出现

北洋政府是洋务派建立北洋军队的直接产物,国民党反动政府是英美帝国主义扶持的实力最强的新军阀,中间派是以缓和方式求得民族进步的理想人物,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是完全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角度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复兴而奋斗的力量。

第一个成为《时代》封面人物的中国人是北洋军阀吴佩孚,时间是1924年。此时,他的威望与权力正处在巅峰,直系军阀则正在交战。从此,每一次中国封面人物的出现,伴随着当时的风云变幻。蒋介石1927年首次出现,伴随着中国大革命的大起大落;冯玉祥1928年的出现,伴随着蒋冯联盟的形成;溥仪1934年的出现,伴随着“满洲国”的成立;蒋介石和宋美龄1938年联袂成为中国年度人物,伴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展开[1]。

二、革命的曲折

当中国即将有机会进入一个独立自由的民主时代时,世界各国、本国的封建地主阶级总能为了各自的阶级利益让中国革命在胜利前夕遭遇到重大挫折。革命在走向高潮后迈向胜利前被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以后的官僚资本主义沉重打击。辛亥革命的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北伐战争的胜利果实被蒋介石、汪精卫等反动派被破坏,中央红军在走向反围剿的高潮时却因“左倾”的错误被迫进行长征。中国革命在失败低迷后再度踏上发展的新高度,这是一种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而西安事变前夕的中国革命再度面临着日本法西斯主义的疯狂侵略,革命再度迎来一场具有统一力量的高潮。

中国的政局几乎是分裂统一后的再度分裂,而往往拥有强有力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军阀则将成为中国政局的主导者。军阀割据违背了人民的统一愿景,经济隔绝阻碍了中国发展进步的步伐,政治上的独裁统治妨碍了民主的进程,直到西安事变前夕,在日军大举侵华所引发的深重的民族危机的催化下,中国内战的矛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然而,决定中国政局的最强大力量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却仍然推行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剿共”政策,中国内战的政局越发失去存在的需要与平衡的能力。[2-3]

三、西安事变后的变化

西安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新起点,它将国内矛盾引向高度尖锐的同时,能够采取和平的方式解决这类几乎不可调和的矛盾,为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贡献出较大的力量。它很成功地将中国内战的政局重心转移到全民族抗战的统一局面,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力量起点。

当你面对一场战争,而你的敌人不止是强大,要比你强很多,然后,你发现,你发现你身边竟然有一个你从来不知道的朋友,而与你的朋友共同战斗的力量是团结。抗日战争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也是中华人民抵御外族入侵的正义战争,也因此,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代表着全体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利益诉求。我们在面临这样一个穷凶极恶的强大敌人,统一战线和团结力量是我们唯一且无法撼动的武器。

国共两党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地第二次合作标志着中华大地上阶级利益和矛盾最突出的党派之间的团结,也在这样的国共团结影响下逐步形成更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它改变了中国政局,此时,中国军队的力量逐渐以反抗日本侵略者为中心,统一和团结代替了割据与混战。

中国共产党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及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许多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和地方实力派表示愿意同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在不断扩大。中国国民党对日外交的强硬化表现以及抗战的准备,推动了团结抗战形势的形成,进行全国抗战的内部条件基本形成了[2]。我们难以否认抗战前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突出贡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牵制作用等共同形成的无坚不摧的统一战线,然而,全民族抗战到了后期,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反动政府采取的是消极抗日和积极反共政策,统一战线则开始出现了分裂的局面,我们始终未能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到抗战结束。中国政府在统一和团结后再度陷入内战的局面,而到解放战争时期,则是全国范围的内战局面。

或许,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社会本质决定了我们的统一不可能是最完美的,而其防线最薄弱的地方就在于中国各民族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时代错了,生活在时代的人们也不可避免地会沿着错误的模式继续着中国革命的事业。西安事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产生卓越的作用,但其本身的因素则注定了中国阶级矛盾的突出,甚至,不少封建地方军阀成为了日本法西斯主义的势力。

政局产生波动,是对统一战线的挑战,但要求全民族抗战建立在一个未曾独立民主的国度,的确是一场巨大的挑战,因为,中国此时的状况和战国时期很像,各方势力都在努力地角逐利益与范围,而更像的是代表最先进阶级利益的人民始终会成功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真正统一。[4-6]

四、日本侵华引发的中国革命形势变革探究

战争必须有胜有负,我们通过抗日战争重新在国际社会中掌握了外交资本,然而,无数中国人民却在抗日战争中失去了生命,这或许是一场没有胜负的战争,我们在获得巨大胜利的同时,也付出了等值的代价。然而,历史就在偶然与必然中让我们选择解决矛盾最优的方案。当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当全体中华人民团结一切民族力量,中国革命就呈现从未拥有的历史高度,而西安事变就是中国革命由低迷走向新高潮的转折点。

上述内容讲述到蒋介石在抗战后期的消极抗日和积极反共政策,一方面反映了国民党政府的反动本质,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中国革命形势重新走上新的台阶,至少在西安事变前夕与抗日战争胜利后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悬殊力量对比渐渐趋于平衡。日本的大举侵华直接诱发了西安事变,而和平解决为红军再度扩大与建设根据地赢得时间和合法的发展环境,在某种意义上,日本人间接上挽救了中国革命。而另一方面,日本的全面侵华对农村封建制度是一种灭顶性的打击,也对封建军阀的残余势力有了更沉重的打击。

当中国革命的火种即将被掐灭时,我们的国内革命赢得了喘息的时间。抗日战争后,中国出现了中日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相交织并以民族矛盾为主导的局面。这种复杂而又特殊的历史局面向中共提出当时的条件下如何才能实现革命的目标又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难题。历史的发展为中共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时代的条件。中国共产党为解决中国现代化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一条新民主主义现代化的理论[3]。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迎来新的成熟,而这一切都归功于中共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促成。中共很理智也很聪明地抓住了时代赋予的机遇,将中共极危险的境地转化成为再度走向辉煌的机遇。由于日本大举侵华,使中国革命形势向更好的方向发生变革。而抗战结束后的革命形势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力上大幅增强,国民党反动派的力量大幅削弱,封建军阀势力大大地被瓦解。

这种间接性的作用直接延伸到解放战争时期,然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中国革命形势变革的转折点,在这件国内外关注的大事中,总会有出于本阶级利益考虑的代表人物希望事变和平解决抑或者是造成更大的内战,这就是西安事变中各方党派、军阀、国家对此的态度甚至是间接地催化事变。中国革命形势在此时达到一个极度混乱的局面,是发展还是倒退,是统一还是分裂,都在各自阶级利益主导下寻求最理想的答案。我们难以否认,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战争接连不断,根本上是因为在帝国主义的催化下阶级利益和矛盾趋向于尖锐的状态,所幸在阶级利益面前,大多数中国人民都未曾淡忘本身的中国公民身份,选择了有利于中国革命形势发展的正确途径。[7-8]

革命低迷是西安事变前的总体形势,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转变这一切的革命创举。

[1]纪红民.“西安事变”内幕[J].海内与海外,2006,7(12)90

[2]林家有.西安事变研究的新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2007,6(3)22

[3]刘占奎.周恩来与西安事变[J].科技风,2008,5(14)65

[4]张雪山.共产国际在“西安事变”中的主导作用——兼论张学良“西安事变”的真实动机[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2)80

[5]占善钦.再论中国共产党对西安事变的决策[J].史学月刊,2009,7(8)54

[6]赵书刚,赵阳.论西安事变中的苏联因素[J].贵州社会科学,2010,8(7)56

[7]刘东社.西安事变前杨虎城与中共关系新探——西安事变纵横考之九[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8(2)24

[8]林扬东.中共处理西安事变决策的变化及原因[J].人民论坛,2011,8(34)90

F278

A

2095-9923(2016)-04

刘高峰,男,辽宁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2015,硕士

猜你喜欢
西安事变抗战革命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与蒋介石的纷争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张学良谈『西安事变』
阎锡山与西安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