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济运行新常态下优化劳动定额管理以适应铁路转型发展需要

2016-04-08 17:25刘鹏
2016年8期
关键词:劳动定额铁路职工

刘鹏

一、引言

劳动定额是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生产单位合格产品或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活劳动消耗量所预先规定的限额。劳动定额是衡量员工工作效率的标尺,是执行薪酬管理的依据,是企业组织生产、安排分配、挖潜提效、增进效益的科学依据,与企业的改革发展密切相关。

2016年1月17日至18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盛光祖在工作会议上,根据中央领导同志对铁路工作的重要批示,号召铁路企业“深入推进铁路创新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深入推进客运改革、货运改革,推进运输组织创新,增强铁路的市场竞争力。随着铁路日常运行的改革,劳动定额工作必须紧密结合铁路的生产经营状况,做到与时俱进。

二、铁路企业劳动定额管理现状

当前,铁路运营处在转型改革的重要时期。铁路物流作为伴随铁路运营转型改革出现的新生事物,缺乏相关的劳动定额标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运输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转换为买方市场,铁路惯用的等货主来发货模式已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必须积极主动转变角色定位。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发展方式已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为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这一转变,使得占到铁路货运量半数以上的煤炭、铁矿石等大宗原材料的社会需求下降。2012年-2015年,国家铁路货运量同比分别下降1.8%、0.4%、4.7%、10.53%,货运总周转量同比下降分别为1.5%、1.4%、6.5%、12%。国家铁路货运量已经连续4年下降,且降幅不断扩大。为了稳定铁路货运市场,2013年以来,铁路部门大力实行货运组织改革,努力开发快件快递、集装箱运输、中欧班列等货运新产品来稳定货运市场。而铁路客运市场方面,随着大量高铁新线的开通以及新技术设备的投入,铁路客运能力得到不断释放,2015年,国家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25亿人,连续三年实现10%的增长。运输市场发生的深刻变化,催生了许多新客货运产品的出现,带动了大量新技术装备不断更新,也造成了运输劳动生产方式发生新的变革,铁路许多原有的劳动定额标准及计算方法已经不能适应铁路转型发展的需要,急需得到完善。

铁路机制改革后,为了适应经济发展需要,铁路总公司建立了铁路运输企业盈亏与工资挂钩机制,即:总公司对各铁路局工资总额实行与运输利润直接挂钩的清算方式和“增人不增工资,减人不减工资”的政策,要想实现职工的工资增长,只有多完成运输利润、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减少企业职工总量才能够实现。这一机制的推广推行,对各个铁路局的企业管理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如何有效发挥劳动定额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指导作用,促使企业经营效益的不断增长,将是各单位劳动定额管理人员面临的新挑战。

三、新常态下,铁路劳动定额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定额标准较为陈旧,不适应铁路转型发展需要

近年来,随着铁路转型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铁路转型为综合性物流企业,大量客货运新产品的不断开发,出现了诸如快递班列、高铁动卧等新型客货运产品,运输生产方式的改变,使得许多原有的劳动定额标准及计算方法已经不能适应铁路转型发展的需要。同时,新技术新设备的大量投入使用,也使得铁路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以铁路供电系统为例,近年来,全路供电系统推行6C检测系统,6C检测系统的运用代替了原有大量人工步行巡视作业,现在巡视设备只需检测人员打开调度指挥中心大屏,所有设备的运行状态便可一目了然,大幅降低了职工劳动量,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与之匹配的劳动定额标准没有及时跟进,劳动定额标准依然停留在步行巡视设备阶段,缺乏对6C检测人员劳动定额标准的制定。

(二)劳动定额与经营管理结合不紧密,难以适应当前铁路经营形势

劳动定额对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有着决定性作用,长期以来,由于铁路深受计划经济影响,职工普遍存在大锅饭、等靠要思想,职工生产积极性低下。而进入经济新常态下,铁路面临的转型压力十分迫切,而原有的劳动定额仍不能很好的将各项生产经营定额指标分劈职工身上,“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此外,各单位经营状况完成好坏和也与其职工收入联挂不紧密,导致单位各级管理人员主动挖潜增效的积极性不高。

(三)对劳动定额重视程度不高,劳动定额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不少铁路基层单位在生产中不讲定额,不计投入和产出,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没有将劳动定额纳入到企业经营活动中。劳动定额管理人员业务技能水平不高直接限制了劳动定额管理水平,不少劳动定额管理人员是其他岗位转岗而来,未经过系统性定额专业知识培训,对生产中采用的新装备、新方法不熟悉,难以适应铁路转型发展需要。

四、优化劳动定额管理的几点建议

2013年6月,铁路总公司实施货运组织改革以来,各铁路局结合自身特点推出了不同模式的改革与转型方案。几年来的实践表明,改革与转型的成果低于预期,而长期以来铁路企业对劳动定额管理缺乏科学的认识,没有充分考虑到人、财、物等资源的最优配比方式,也是导致这一结果的直接因素。因此在今后工作中,优化劳动定额管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改善经营管理水平,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向考虑:

(一)提高思想认识,提高劳动定额部门在企业管理的话语权

劳动定额关乎职工的切身利益,在推行过程中必须加强对职工疏导,取得职工的理解与支持,使职工充分认识到当前铁路严峻的发展形势,改变以往平均主义思想,树立“向定额要效益”的理念。同时,各级管理层必须转换观念,真正将劳动定额纳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去,积极探索创新劳动定额管理体制,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重视人才培养,提高定额管理人员业务技能水平

各级定额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直接影响企业劳动定额管理状况,因此必须做到:⑴坚持劳动定额管理人员必须从一线生产熟悉生产工艺人员中选拔的原则,配齐配强专、兼职定额管理人员,优化定额管理队伍。⑵加强定额队伍素质能力建设,将深入作业现场写实作为劳动定额管理人员的一项常态化工作,定期举办劳动定额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定期更新业务知识,学习新理念新技术新内容,提高业务技能。⑶积极开展行业之间的业务交流活动,选树优秀单位开展经验介绍,促进劳动定额水平共同提高。

(三)更新定额标准,提高定额管理对铁路转型发展的适应能力

⑴及时补充完善由于新技术、新设备应用和劳动组织改革中出现新岗位的劳动定额标准,使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有规可依。⑵及时根据劳动定额标准核定劳动定员,以建立人员使用数量与效益效率相匹配的劳动用工机制为目标,充分发挥劳动定额对劳动力组织改革基础指导作用。在劳动组织方式创新、生产作业流程优化、岗位设置优化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生产人员定员标准,核定单位生产人员定员,科学规划定员编制,有效地减轻职工劳动强度,提高工时利用率,为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奠定基础。

(四)理顺劳动定额和收入分配之间关系,充分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

劳动定额是实行落实按劳分配的重要基础,是推行计件工资主要依据,理顺劳动定额和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必须做到:⑴坚持按劳动定额测算劳动定员,按劳动定员核定工资总额原则,理顺各系统工效挂钩指标和挂钩方式,使工资总额和各单位运输生产指标直接挂钩,实行“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鼓励各单位少用人,提高劳动生产率;⑵坚持计件工资和劳动定额相匹配,使职工“肩上有压力,脚下有动力”。根据单位各类人员的劳动特点,积极探索、实行不同形式的劳动定额,并根据劳动定额指标合理确定不同作业的计件单价。使职工明白不同岗位、不同工作量、不同劳动强度的工作下待遇的差别,通过工资分配杠杆,有效调动广大职工保安全、上任务、促发展、提效益的积极性。

五、结束语

经济运行新常态下,全面深化改革发展今天,为了适应新形势、新要求,铁路企业必须深化企业管理改革,而劳动定额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作者单位: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大同西供电段)

猜你喜欢
劳动定额铁路职工
以职工之家为抓手 让职工享“家”温暖
职工书画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提升劳动定额管理,促进企业人才培养
铁路通信线路维护体制改革探索与实践
加强劳动定额管理 提升基础管理水平
职工“获得感”这样来
《最美职工 职工最美》 曲谱
无人机在铁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思考
GSM-R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