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亲情关怀的社工介入

2016-04-08 09:19吴子民王奇
2016年8期
关键词:老年人

吴子民 王奇

摘 要:老年人亲情关怀问题不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其物质上表现为经济、居住以及照顾等方面;心理上表现为老年人自身所表现的孤独、多疑、对生活信心不足、爱幻想、对生活不满以及偏激等不良心理状态方面。本文从老年人亲情关怀入手,运用社会工作的个人与家庭工作、老年人小组工作以及老年社区照顾与机构照顾等方法,对老年人家庭亲情关怀问题从精神、物质方面提出一些解决思路。

关键词:老年人;亲情关怀;社工介入

一、老年人亲情关怀现状

“孝”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也是随着社会更新发展而进步的。作为最基本的亲情关系的“孝”文化,有其特有的当代价值。逐步使对老人的亲情关怀与现今社会相适应,使它更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时代精神,为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作出新贡献,这也有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老年人亲情关怀的物质条件状况

当今社会,老年人经济来源多数是房产地产的租金、养老金、退休工资等等,经济独立性增强使大多数老人不用依赖子女来生活。更多时候,尽管物质无忧,维持老年人基本生活状况已经基本满足。但是,老人精神上的一些需求会被忽略,老年人需要家人陪伴,而家人为了生计,不得不忙于工作,因此陪伴老人的时间并不多。就目前而言,大多数老年人居住条件及所在社区的条件设施还是比较完善的。不过,为了给老年人一种温暖的关怀,在老年人的居住条件方面,应该多多考虑他们的精神需求。在生活区中的,一些局部空间的地面铺装、空间划分、室外绿化以及色彩搭配等方面设计略显简陋,种类贫乏。类似这种居住的环境会给老人以单调、冷清的视觉效果,缺少人文关怀;一些地区的老年人所在社区缺乏配套的服务机构,这不仅使得老年人娱乐方式单调,而且也无法满足老年人更多的精神需求。再者,由于老年人身体日渐衰老,难免需要一些照顾。子女面对来自生活和事业的各种压力,会减少了对父母的照顾时间和精力。即使儿女假期陪伴老人,但由于老人和年轻人的作息规律不一样,老人得到儿女陪伴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同时,老年人难以得到邻居和亲属的长期照顾。即使部分家庭有照顾老人的条件,但是在专业性护理知识和技术方面还是会有欠缺,尤其在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一些类似老年社会工作方面的照顾,专业的老年社会工作照顾者并不多见。

(二) 老年亲情关怀的心理状态

由于退休、疾病等原因,一些老人从原本忙碌的生活到闲暇,这使得部分老人在短时间难以适应这种生活。他们会觉得失落甚至会有被社会遗弃的感觉,似乎成了一个被忽略群体。久而久之,老年人的这种社会疏离感不利于其身心发展。具体的心理状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孤独、多疑,对生活信心不足

现今社会,得到别人的敬重、关心和照顾是很多老人所希望的。同时他们又惧怕自己所希望的关照落空而拒绝和他人交往,从而表现出孤独、多疑、对生活信心不足等心理状态。在某些情况下,儿女由于工作忙碌没有更多时间照顾老年人,所以会送老人去养机构,这使得老年人会有一种抵触心理,而产生儿女不是真的孝敬自己之类的想法。在老年阶段,老年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不一样,外向的老人朋友会比较多,在外类似广场舞之类的娱乐方式也比较多。而在面对自己外向的老伴时,内向的老年人会怀疑他(她)不喜欢自己甚至怀疑他(她)有外遇。还有的老年人对衰退的机能极度敏感,他们经常同年轻的自己做比较,忽略自己所处的年龄段。一些时候,不能很好的正视身体机能的衰老,主观判断自己可能得了某种疾病。久而久之,老人会对生活信心不足,产生疑病的心理状态。

2.幻想、不满甚至偏激

生活中,有的老年人因为没有注意到社会或者他人在实际生活中的能力和条件,以及实现他们期望的可能性,还会产生一些幻想、怨愤甚至偏激的行为。一些老年人喜欢幻想,以自己的过去及他人的健康在心理描述未来。以幻想假设去逃避现实,盲目乐观地麻醉自己,从而获得短暂的心理宽慰。在希望得到他人关照和敬重,对别人要求过高却没能得到所要求的理想状况时会有一定的心理落差,而这种心理落差会老人产生对现实的抱怨和不满。

(三) 老年人心理健康关注的现状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注现状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社会公众对部分老年人精神关注度不高。社会公众在面对一些孤寡、留守老人时,在物质上会给予他们一些帮助。但是在精神上的关注度却不够高,这些老年人缺乏亲情关怀等幸福体验。第二个方面是,机构设置在老人心理关怀方面不够健全。虽然,我国己经发布了许多的有关老年人物质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老年人得到一定的生活经济来源,使得其在心理有一定的安全感。但是目前一些关于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并不完善。尽管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部门在社区与医院都会设立,但对于日益突出的老年人心理问题,帮助老年人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专业机构和专职社会工作者并不多见。第三个方面是,儿女对老人精神生活关注度低。 “老有所依”是近两年来经常被提及的社会话语,如何落实好却一直是社会谜题。有些儿女以为,老有所依就是给父母最好的物质条件,房子、车子、票子“三子”齐全即是最大的孝顺。这些儿女只注重给老人物质上赡养却忽略了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他们投入大量时间在生活和工作之中,有的时候甚至几周不给老人打电话问候,更不用说抽出时间陪伴老人聊天、旅游等。其实老人最在乎的还是儿女们常回家看看,希望自己的子女多呵护与关怀一下自己。赡养老人,不仅需要“物质赡养”,更要“精神赡养”。

二、 老年人亲情关怀的问题及根源

(一)物质赡养多于精神赡养

老人的身体状况随着时间逐渐衰弱,需要得到子女的关怀和照顾也会日益增强。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之中,赡养老人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传统观念认为孝敬父母主要就是养父母之体。即让他们吃饱穿暖,吃好穿好。其实真正的传统孝道不仅包括物质上的赡养,更包括精神对父母慰藉。上海市老年人的一项养老调查表明,“子女和自家老人不交流的占 23.6%,较少交流的占40.39%,而经常交流的仅占35.81%①”。一方面,由于成长的年代、看问题的方式方法、社会参与等的不同,老人们希望能够多和子女们在一起沟通与交流,但是老年与子女之间的能交流的也只是家常琐事,子女与老年人之间交流的共同话题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很多年轻人都没有办法和父母能够经常见面。一部分子女因为在外地工作,很难与父母经常见面。还有一部分子女虽然和父母在同一地区,但因为各种原因,还是很少去见父母②。能够与老人交流的机会相对也会减少。

(二)生理衰老导致情绪多变

一些老年人被慢性病长期地折磨着,身心均很痛苦,同时害怕给子女带来经济和生活负担。而在那些患慢性病的老年人中不乏有一些丧偶者,身边没有可以无话不说的伴侣的同时又没能和儿女多交流,久而久之影响情绪,健康问题也会受到影响。一些子女在得知父母的不良健康状况,同时面对老年父母不适当的生活习性或者回应对父母身体状况的担心时,也会产生各种心理压力。成年子女在长期照顾老年父母加之承受着这些心理压力的同时,生活和情感难以转移到其他地方。长此以往,很容易进入一个不良循环,自己压力无法释放从而也无法很好的照顾自己的父母。

(三) 角色转变不适应

退休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迁,不过有些老人在退休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的重心是事业。退休以后,生活的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联系骤然减少,这使他们感到很不适应;一些年高志不减的老年人在身体健康状况方面并不理想,他们或者机体衰老严重,或者身患多种疾病,这些老年人在志向与衰老之间形成了矛盾,有的老人还为此陷入深深的苦恼和焦虑之中。还有一部分老年人退休后缺乏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不高,这类老年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他们的心情也比较郁闷,处事小心,易于伤感。如果受到子女的歧视或抱怨,性格倔强的老年人,常常会滋生一死了之的念头。老年人从工作岗位退休后,由于角色转变不适应会引发一系列不利于身心健康的问题。

三、老年人亲情关怀的社工介入策略

运用社会工作的个案与家庭工作方法、老年人小组工作方法以及老年社区照顾与机构照顾,结合心理学知识进行介入,对老年人自身、子女、社区开展专业化的服务,可以对老年人家庭亲情关怀问题从物质、精神方面提出一些解决思路。

(一)调动有利资源进行物质援助

1.重视并强化家庭亲友的支持

老年人的家庭亲友作为社会支持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老年人的主要资源。不论于法还是伦理道德,家人以及亲友都应该关注自家的老人物质需求。因此社会工作者应联系老人的家庭亲友这一非正式资源系统,运用沟通技巧,以诚恳的态度请求有经济能力的亲友对老人进行物质援助;对没有经济能力的子女或亲朋,社会工作者可以联系相关的就业培训机构,邀请专业人士进行培训,帮助他们就业,为老年人物质生活提供进一步的保障。

2.协调社会资源

社会工作者除了对老人提供帮扶外,还可以利用潜在的社会资源,为老人排忧解难,发动社会资源,改善并提高老人的生活环境和质量。家庭亲情物质关怀离不开社会这个大氛围,所以可以联系老人所在社区进行社会募捐,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物质援助;社会工作者以坦诚、接纳与开放的态度,运用直接会谈或者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养老院(托老所、老年福利院、敬老院等)和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里的老人以及工作人员进行调查,进而了解老年人对这些正式照顾系统里的服务设施、服务内容、服务人员安排以及费用方面的需求,使相关服务机构在为老年人提供照顾的同时满足老年人真正的物质需求。

3.提供政策咨询和建议

面对不懂得老年人政策的人群,社会工作者可以联系相关政策部门或者其他合法途径,了解有关老年人的政策,对于真正想了解老人相关政策的群体集中进行专门的宣传或者网络答疑,使大众对老人的相关政策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公众的社会责任心。理论指导对实践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同时,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也能起到对理论建设良好的完善作用。各类社会工作者,通过对老年人的具体接触,发现老年人的相关问题,也便于提请国家完善相关老年人的福利政策。高度重视社会工作,尤其在社区管理中更要重视资源联结、社区居民参与、居民能力建设以及建立社区支持网络等方法的运用,培养一大批懂业务、有爱心的社会工作者对于老年制度的实施意义深远。针对老年人相关福利政策有关问题再次进行实际社会调查并调动多方资源为完善老年人福利政策献言献策,形成为老服务的最大合力。

(二)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1.开展亲情关怀辅导

子女对老年人文化生活应持鼓励态度。很多时候,老年人的活动都是围绕子女展开,很多老人是处于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会存在很多心理负担。因此,他们的生活和活动都需要得到家人和子女的认可。所以,在参加一些关于老年人的文娱活动时,子女对老年人参加活动的态度起着很大作用。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人在情境中的理论、人生回顾法以及缅怀往事的方法,组织一些相关小组活动,邀请老人和子女一同参加,使儿女更加理解父母,加深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理解与默契度,增进亲情;同时建议社区可以组织一些宣讲活动,分别对子女和老人进行讲座,告知他们亲情的重要性和一些相关的技巧和方法。

2.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亲情活动

社区社会工作者可以向老年人告知社区相关的为老服务项目、内容与联系渠道,鼓励并邀请他们参加各种社区活动。如举办老年大学,使社区里的老年人根据个人兴趣,选择性的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书法、诗词、文学、历史、国画课程;也可以学习促进身心健康的歌舞、保健、生理、心理课程以及应用技术的家电维修、养殖、种植等课程。安排适宜老年人的比赛项目,如竞走、踢踺、运球、投篮等。同时,还应经常组织参加社会老年文体比赛活动。这样,老年人在同辈群体中不会感觉寂寞孤独,在减轻对家庭精神照料的依赖下,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圈子,从而达到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的目标。

(三)关注老年人健康问题

1.使老人子女意识关注父母需求的重要性

子女经常性地关心父母,避免老人因精神关怀少而引发的疾病。经常问候自己的父母,异地子女可以通过每日一次电话等方式,表达对老人的关心,了解他们的情况与需求。面对长期疾病老人,子女应在给予老人以足够的关心、耐心和信心的同时,还应适当的使自己心情放松,以免长期的身心疲劳而脱离正常的社会生活轨道。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倡导、动员老年人子女,根据个别化原则,让老人的子女认识到自家老年人关注需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社会工作者也可以征集一些因各种原因未能经常关注父母的子女安排相关的小组活动,根据目标明确化和循序渐进等原则,使大家意识关注父母需求的重要性。

2.社工协调各部门

社会工作者协调各照料老人的部门,使部门间协调配合,将民政和卫生部门服务资源进行整合,家庭病床服务与居家养老上门照顾整合,实现生活照料和医疗保健的相互合作;将养老机构与社区养老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养老机构各项设施、设备齐全的优势,扩大老年服务半径,增加服务项目的补充并进行广泛宣传。提供热线咨询、热心帮助、应急求助以及心理疏导等服务,为老人安装应急铃或者紧急求助呼叫器等,还应该建立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如社区服务机构,急诊住院病房,日间照顾服务和记忆诊所等机构;发动物业或公用事业部门定期的到老年人家里为老年人检查电器、燃气设备及其他有关设施的安全状况。

四、结束语

本文针对老年人亲情关怀问题,通过分析老年人亲情关怀的现状,寻找引起老年人问题的根源,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出发,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运用老年社会工作的相关方法,为老年人亲情关怀问题从物质、精神以及健康方面提出一些解决思路。事实上,对于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不仅仅需要物质层面上得到满足,精神以及健康层面更需要得到满足,只有物质、精神以及健康方面都得到满足,才真正谈得上老有所养。老年人亲情关怀,不仅利于老年人自身的发展以及家庭的幸福生活,而且也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助力。(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毕瑨.城市老年人家庭照顾困境研究:[D].山东:济南大学,2010

[2] 黄少宽.我国“时间储蓄”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进展[J].社会保障研究,2014(6)

[3] 刘 翔.基于老年人需求的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10

[4] 穆光宗.独生子女家庭非经济养老风险及其保障[J].浙江学刊,2007(3)

注解:

① 穆光宗.独生子女家庭非经济养老风险及其保障[J].浙江学刊,2007(3),11

② 吴 锦.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解决途径[J].现代商贸工业,2010(3),221

猜你喜欢
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无“微”不至,才能让老年人更幸福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老年人噎食的预防、互救和自救
老年人崴脚之后该怎么办?
老年人,你为何得不到赡养?
老年人春节出行,如何保持身心愉快
老年人冬季起床应注意什么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