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不开的经济周期

2016-04-08 10:40宛家骧孙优帅
2016年8期
关键词:凯恩斯经济周期货币

宛家骧 孙优帅

摘 要:在西方经济学学科体系的研究过程中,对于经济周期理论的认识与研究长期以来都被认为是重要的学科基本问题。在不同的时代、有众多的经济理论学派都提出了自己的学说看法,这些学派都在某一方面或者多个方面对经济周期有着独到的见解,因此回顾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历史,学习各学说流派的内容并探析理论发展演进的过程,对我们研究当今社会的很多经济现象有着极大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逃不开;经济周期

一、何为经济周期理论

一般情况下经济学家把经济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依次为繁荣、衰退、萧条、复苏,这四个阶段每循环一次,即为一个经济周期。19世纪初期,很多西方经济学家既否认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也不承认经济会出现生产过剩的情况,只是片面承认在个别行业有可能出现生产过剩的情况。

但是实际经济现象却证实了这种理论的不可靠,19世纪发生的经济危机,使得不少西方经济学家开始更加细致深入的思考经济周期这一理论问题,尽管存在着种种的不可能,但是经济学家试图为经济周期现象提供一个令人信服的理论体系的努力却从未间断过。

二、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

在对经济周期现象的探索中,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思想以及论述,并且由此形成了几十种的理论。这些理论的解释在逻辑上并非相互排斥或者相互否定的,而是它们各自过于强调众多因素中的一个或者几个因素,并将它放到主导地位,对于其他因素,认为它们不是关键因素,则采取了忽视态度,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周期理论。

(一)纯货币理论

此理论的前期由霍特里所提出,后经弗里德曼发展,他们都一致认为,经济周期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现象”,经济周期的发生,“货币流动”是其唯一的原因,这里的货币流动是指以货币计算的商品需求。

著名经济学家哈伯勒认为:“货币与信用,在我们的经济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至于可以断言,不论是作为一种推动力还是决定因素,在促成经济周期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后霍特里却将货币因素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对经济周期提出了最充分、最坚决的纯货币解释,在霍特里看来经济周期就是一种“纯货币现象”,萧条与繁荣之所以此起彼伏,其原因就在于货币因素。霍特里认为:“如果可以使得货币流动稳定,经济局势的波动就可以避免。要使货币流动达到稳定,这个条件说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却很不容易达到,因为现代货币与信用体系本来就是不稳定的,所以货币流动的稳定性也是很难保正,从任何方面脱离了平衡时,任何细微的差离,都会造成扩大的倾向。”

该种理论在经历了20世纪三十、四十、五十年代的低落之后,后来有所恢复,特别是在当代又有了新的发展。

(二)消费不足论

这种理论将消费不足作为经济萧条产生的根本原因,最早由马尔萨斯和西斯蒙第提出。而近代,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森以及美国的福斯特和卡钦斯和德国的埃米耳·莱德勒,这四位经济学家又对消费不足理论进行了重新的整理和改进。

储蓄过度论是消费不足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在霍布森等人的著作中,他们将“消费不足”等同于“储蓄过度”。所以,危机和萧条的产生,并非由于人们没有充分的购买力,而是储蓄所占现实收入的比重过大,消费所占的比重过小,人们的购买力并没能充分地运用于“消费”,从而造成了社会对消费品需求的不足,是过度的储蓄率打乱了生产和销售之间的平衡。

消费不足论并不能全面地解释经济周期的全部过程,所以,这一理论在在周期理论中并不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三)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论

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以此书的理论为基础凯恩斯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称之为有效需求论。

凯恩斯提出总需求量决定着总就业量,失业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总需求的不足,总需求不足,就会引起生产缩减,失业增加。而有效需求,是指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时的社会的总需求,它既包括消费需求,也包括投资需求,有效需求的不足,是经济萧条产生的直接原因。

进而凯恩斯又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三个基本原因:第一,称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第二,称为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第三,称为流动性偏好,也叫做灵活性偏好。

而其中灵活性偏好又是由以下的三种动机所决定的:第一:交易性动机;第二:预防性动机;第三:投机性动机;这三种动机,尤其是预防动机,说明了当面对诸多不确定性时,人们会十分谨慎的使用自己的存款。

在随后的政策实施效果上来看,凯恩斯的这一理论,在当时有着相当显著的效果,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体系却发生的罕见的“滞胀危机”,而这种新形式的经济危机对凯恩斯主义形成了的巨大的挑战。

(四)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

奥地利学派的周期理论起源于该学派创始人门格尔,经米塞斯正式发表,进而又经哈耶克总结和发展。哈耶克的理论核心是“均衡比例”的理论:他认为,生产结构会因为两种原因产生变化:

1. 货币数量一定时,消费——储蓄比例发生自发的变化;

2.消费——储蓄比例不变,货币数量发生变化。

当生产结构由于第一种原因发生变化时,只要货币的数量保持一定,经济就会经过一个平稳而自发的过程从而建立起新的均衡。因此,消费——储蓄比例的变化并非造成经济周期的原因,只有货币数量的变化才是最重要的。

(五)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滞胀的情况,之前的经济周期理论已经无法解释这种现象,而此时应运而生的新理论便是以弗里德曼微为代表的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价格是具有伸缩性的,而经济在长期内由于市场的作用也具有其内在的稳定性。但是短期内货币供给的不规则变动会直接导致经济周期的波动,一般的经济活动与货币供给率的变化表现出了相似的周期,并后者早于前者一个很长的时期。

由此弗里德曼对这种内在的作用机制做出了如下的总结:货币的增加一开始会使得市场中参与者产生一种“货币幻觉”。一段时间之后当经济主体根据适应性预期,会对名义工资和名义价格进行调整,从而消除“货币幻觉”,产出和就业就又会恢复到原来的均衡状态。因此短期内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货币扰动的结果,而长期内不受影响。

(六)新凯恩斯主义理论

20世纪80-90年代,新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被提出,这种理论又被称为是“基于市场协调失灵的经济周期理论”。这种理论扩展了新古典综合学派中的工资刚性,认为劳动和商品商场也存在着名义价格刚性。

实际工资的不便是由于名义价格和工资的刚性,这使厂商的有效劳动需求曲线会在名义货币供给(以及名义需求)下降时发生弯折。但最终需求的变化会迫使厂商和工人对之做出反应和调整,用于形成新的稳定的实际工资,使实际经济和就业恢复均衡状态,实际经济在短期内确实能够受到货币变化的影响,而在长期变化的只有名义价格。

三、研究经济周期理论的意义

回顾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和发展过程,是对当今社会经济周期研究的所做的基础性工作;对于今后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经济危机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所以我们只有在充分认识并研究各个经济周期理论的前提下,才能找到适合各国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理论,从而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虽然在历次危机中我国经济并未受到严重影响,但是我们仍不能放松警惕,居安思危才能保证后顾无忧,所以对于经济周期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作者单位: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宋清.经济周期理论发展综述与评析,2009.

[2] 刘文忻 《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 2012

[3] 若迪、加利 《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与经济周期》 2013

[4] 宋清《简评经济周期理论演进史》 2009

[5]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2008

[6] 崔友平 《熨平经济周期的宏观政策研究》 2004

猜你喜欢
凯恩斯经济周期货币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经济周期调整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赚两只蛋的钱
美国经济数据背后:“拉长”的经济周期
古代的货币
跨越经济周期,中国企业如何创新成长
古代的货币
经济周期与宏观管理
钱荒遇上货币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