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产业革命与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

2016-04-11 17:04李锋
关键词:产业革命

李锋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改革研究处,上海 200003)

全球新产业革命与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

李锋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改革研究处,上海 200003)

从全球看,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加速兴起,导致生产方式和产业组织模式出现巨大变革,将给经济形态带来深刻影响。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如何顺应互联网时代产业变革的趋势,加大产业升级力度,显得十分紧迫。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必须加大自主创新投入,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互联网+”行动,塑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

新产业革命中国产业升级战略

当前,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加速兴起,以信息技术和生产服务领域的深度融合为核心,全球生产方式和产业组织模式正在经历巨大变革,将给经济形态带来深刻影响。中国正处于要素禀赋结构转换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如何顺应互联网时代产业变革的趋势,加大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力度,塑造竞争新优势,已经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立足于全球产业竞争规则和中国产业发展实际,对适应新产业革命形势,加快推进产业升级,提出针对性的看法和建议。

一、全球新产业革命:背景与趋势

国内外学界普遍认为,人类正在进入新一轮的技术经济周期。英国《经济学人》在2012年4月刊发的文章中提出,18世纪后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取代了作坊式的手工制作,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创了规模化生产时代,当前兴起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核心是数字化制造,个性化、分散式生产将成为普遍潮流。和人类历史上以往的产业革命不同,正在发生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并非以重大技术突破为主导的集中爆发,而是通过长期积累形成的渐进式、渗透式创新,并由此推动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这场产业革命的核心是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驱动力来自于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创新发展。纵观全球新兴产业和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不同驱动因素相互交织,共同改写产业的运行格局,大体呈现以下典型发展趋势:

(一)颠覆式创新和产业重构不断出现

在以往相当长时期,产品生命周期相对来说是稳定不变的,显现出从孕育期到成长期和成熟期的演变轨迹。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迅猛发展,依托新技术的新模式、新业态,将在短时间内改变产业的发展路径,甚至在全球范围内让整个产业重新洗牌。比如,苹果公司率先推出革命性的智能手机后,依靠“硬件+软件”、“终端+服务”的商业模式创新,引领了全球智能手机的变革浪潮,而以诺基亚为代表的传统手机制造商由于不适应变革,难以作出敏捷反应,如今已退出市场。在未来几十年,全球范围内诸多产业的颠覆性创新还将进一步发生,带来产业组织模式的根本性变化。

(二)超越大规模生产的个性化制造范式日益成为主流

自工业化时代以来,主导制造范式经历了由工厂化生产到大规模生产、再到个性化制造的转变。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机器生产取代了作坊式的手工制作,为大批量生产奠定了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后,由专业化设备构成的流水线成为主导生产方式,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了生产成本,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福特,在推出流水线生产后的13年里,年产量迅速从4万辆增长到200万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大规模定制逐渐兴起,通过生产流程的模块化,为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提供了前提条件。这种大规模定制方式的深入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添加制造技术的出现,导致了个性化制造范式的盛行。3D打印是添加制造技术应用的产物,和以往通过切割、磨削等办法得到最终产品的方式不同,3D打印技术直接通过逐层添加的方式制造出产品,极大简化了产品的制造程序,并且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消费者不仅是产品的接受者,还可以亲身参与产品的设计过程,成为研发-生产流程的组成部分。

(三)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断加深

随着需求的变化、竞争加剧和技术进步,服务环节在制造业价值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许多制造业企业甚至专注于研发、营销等环节,成为一体化方案提供商。比如,20世纪90年代初期,IBM开始向服务转型,并向高价值业务转移。目前已经由一家硬件制造商转变为全球最大的IT服务提供商和产品支持服务公司,来自服务的收入占总收入的83%。在卫星导航领域,不少中国企业依托“北斗”系统开创导航技术、制造与应用服务相融合的新领域,初步形成了涵盖核心芯片、应用终端、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等环节的产业链。同时,不同领域产业相互渗透和融合,催生出全新的服务形态。这一点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表现得最为明显,当前互联网已经广泛渗透到金融、教育、商业、医疗、交通、旅游等领域,几乎所有的传统行业都被互联网改变,许多互联网企业依托客户数据资源,开拓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涵盖领域迅速拓展。

(四)基于网络化平台的分散生产方式日益兴起

传统的生产过程发生在企业内部,企业从外部采购原材料和中间品,然后生产出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然而,自20世纪末开始,随着产品设计、研发、生产的模块化和外包的迅速发展,模块化作为新型的产业组织方式广泛盛行。许多企业运用模块化的理念,专注于自身的核心能力塑造,而把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分布于不同地区的众多企业通过网络化平台连接为一个整体,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互联网、物联网和3D打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更多企业和个人可以通过众包方式广泛参与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中来,以往集中生产方式被分散的网络化生产取代,生产方和需求方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密切互动和沟通,从而生产出充分体现消费者意愿的产品。而这种平台互动式生产方式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给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未来大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关系将发生变化,从原来的竞争协作关系向网络化共生关系转变,共同成为平台网络的参与者,在领先企业和跟随企业共同推动下,新技术、新成果迅速转化,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二、全球新产业革命对未来产业分工和竞争格局的影响

当前正在兴起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将对现有的国际分工和全球产业竞争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并赋予国际分工和竞争新的内涵。尽管不少趋势只是初见端倪,但我们可以对未来将发生的深刻转变进行预测和分析。

(一)发展中国家基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将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分工经历了由产业间分工到产业内分工,再到产品内分工的转变。各个国家根据自身要素禀赋,在全球价值链上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环节进行专业化生产,其中发达国家主要集中于高端环节,而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环节由发展中国家承担。但是,在新一轮产业革命的背景下,由于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技术的迅速发展,发达国家完全有可能通过采用高效的数字化装备,实现机器对人力的替代,劳动力成本在国际分工中的重要性将大大下降,发达国家原先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移的加工制造环节可能回流,传统“雁行模式”呈现的产业升级路径可能受到阻滞。如果后发国家不能适应形势发展,培育出独特的竞争优势,很可能被锁定在低附加值的简单劳动环节中,“中心—外围”的国际分工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将趋于强化。当然,根据不同产业特性的差异,这种影响在多大程度上会发生还需要具体分析。相对而言,资源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复杂性不高的加工环节受到的影响可能较小。

(二)能否占领新兴产业制高点将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

纵观世界经济史的演变,凡是在新一轮兴衰周期中崛起的国家都是抓住产业变革的契机,赢得新兴产业竞争优势的国家。在正在兴起的新一轮产业革命中,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物联网、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日益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前沿,各国普遍加大了在这些战略性新兴领域的投入力度,力图最大限度占据产业制高点。其中,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技术基础、研发能力和人才优势,很可能在这场全球新兴产业竞争中率先取得突破,为经济持续增长注入新的活力,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将是处于领先的领跑者。而中国、巴西、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凭借前瞻性的规划和研发投入,也具备了在不少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的潜在条件。可以预料的是,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各国围绕新兴战略性产业的竞争将更趋激烈,全球产业格局将加速重构。

(三)制造业服务化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产业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在新一轮产业革命的背景下,受产业竞争加剧、消费者需求变化、技术进步等因素影响,制造业服务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在价值链分配中将占据更大份额。尤其是在智能制造技术和互联网平台的推动下,消费者可以直接参与到产品设计过程中,以往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的单向链条逐渐转变为一体化的混合过程,这将导致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强化,以往基于三次产业的划分方式已经不能反映产业最新发展趋势。在未来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各国将对制造业服务化给予更多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把提供一体化生产服务方案作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重要选择,产业政策必须充分反映这一内在要求。

(四)竞争范式从企业间竞争向生态系统间竞争转变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经济环境瞬息万变的背景下,产业竞争出现新的特点,跨国公司和众多中小企业连接成为紧密的生态网络。一方面,跨国公司仍然在产业创新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前沿创新技术的研发需要大规模的资金,只有具有雄厚实力的企业才有条件投入。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布局研发机构和构建研发网络,发挥制造与研发的协同效应,实现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大量初创型中小企业成为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研发活动的全球化催生了大量初创型中小企业的兴起,这些企业通过参与研发分工,逐步积累起较强的创新能力。在跨国公司主导和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共同推动下,许多新技术、新成果迅速孕育转化,从而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

三、顺应新产业革命趋势推进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

(一)中国产业发展的问题和挑战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产业结构逐渐高级化,在第二产业长期保持主导地位的基础上,第三产业占比稳步提升,对经济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目前中国产业结构仍存在不少突出问题,特别是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地位尚未根本改变。尽管中国制造业从行业结构看呈现升级特征,但高端环节和关键技术仍十分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比如,中国高技术产品近年来占出口比重逐渐提高,但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环节产品占高技术产品出口额90%以上,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等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总资产贡献率和销售收入利润率甚至低于纺织、服装等行业。由于低端产能迅速扩张,钢铁、电解铝、平板玻璃等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低于75%,产能过剩十分严重。同时,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生产性服务业占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近年来持续轻微下降,一直徘徊在58%左右,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近年来提高缓慢,附加值和效益需要提升。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制约了中国产业有效供给能力的提升,在高端供给缺乏的同时大量低端和无效供给过剩,亟待加以解决。

未来一段时期内,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加速兴起,将给中国产业升级带来新的冲击。由于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技术的迅速发展,发达国家可能通过采用高效的数字化装备,实现机器对人力的替代,中国基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将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同时,受人工和原材料成本快速上涨的影响,中国以往基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明显削弱,在低端制造环节面临来自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和非洲国家的极大挑战,不少跨国公司正在将设在中国的加工制造企业向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由于中国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已经达到或趋于上限,需要将资源环境成本进一步内部化,由此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品成本。这些因素都要求中国加大创新驱动发展力度,寻求替代传统低成本优势的新竞争优势。

(二)战略与路径选择

面对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冲击,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必须从前瞻性的视角出发,选择科学的产业发展战略,最大限度趋利避害,在激烈的全球产业竞争中赢得潜在优势。

1.加大重点领域技术创新力度

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和竞争力。中国应立足自身实际和基础条件,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级水平,加快推进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和产业技术项目,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相贯通,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形成全球领先的科技成果。要把科技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在具有基础条件与发展潜力的产业加大创新投入,培育一批世界级的创新型企业,打造一批国际领先的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高科技产业集群,抢占全球产业发展制高点。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打破现有产学研分割、资源分散、管理僵化的体制机制,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符合创新规律的体制机制,特别是加快构建企业主导的协同创新体系,让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让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脱颖而出。要着力培养和引进科技研发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打造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具有优秀专业技能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强化利益导向和激励机制,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空间。

2.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中国面临着在信息化时代追赶发达国家产业前沿和补齐工业基础短板的双重任务。要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要加强智能制造顶层设计,加快制定智能制造技术标准,建立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协同推动智能装备和产品研发、系统集成创新与产业化,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要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组织研发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3D打印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以及智能化生产线,加快机械、航空、船舶、汽车、轻工、纺织、食品、电子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要大力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在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尤其要强调的是,应把产业互联网放在突出位置,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推动“互联网+”与“中国制造2025”紧密融合,推进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

3.推进“互联网+”行动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巨大,不少产业和区域发展存在薄弱环节,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近年来以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为代表的一批互联网企业加速崛起,便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促进产业升级中的平台作用,鼓励传统产业树立互联网思维,创新网络化公共服务模式,推动互联网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加速渗透,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生态体系。比如,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充分利用互联网,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开放式创新等,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通过互联网促进能源系统扁平化,加强分布式能源网络建设,加快发电设施、用电设施和电网智能化改造,提高能源体系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巩固电子商务发展优势,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行业电商和跨境电商,完善标准规范、公共服务等支撑环境,扩大电子商务发展空间。

4.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业态

随着信息化与诸多产业的深度融合,一系列具有广阔前景的新兴增长点不断涌现,对于引领供给体系升级将产生重要作用。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应瞄准全球产业发展前沿,立足自身经济基础和需求特征,聚焦平台经济、分享经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积极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比如,分享经济作为一种全新商业模式,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优化资源配置,已经在房屋租赁、交通出行、餐饮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将向更多领域渗透,应积极鼓励其发展。又如,大数据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运行的基础性战略资源,要推进数据资源汇集和发掘,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创新应用,促进大数据产业健康发展。云计算产业正在全球蓬勃兴起,要加强相关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大力发展公共云计算服务,推进重点领域应用和产品发展,力争使中国云计算服务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随着外部经济环境和产业发展阶段的变化,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显得十分迫切。具体分析,有些行业如服装制造是由于要素成本上升,有些是由于节能环保监管强化和资源价格上升,有些行业如显示器是由于新技术升级换代,从而导致原有企业面临较大压力。针对这些情况,要以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和商业模式创新为抓手,促进传统产业焕发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特别是要加强共性技术研发和攻关,支持重点行业、高端产品、关键环节进行技术改造,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优化产品结构,全面提升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要围绕两化融合、节能降耗、质量提升、安全生产等传统领域改造,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效益。同时,引导企业在商业模式创新上下力气,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传统业务流程颠覆性再造,更好地适应和引领消费者需求。

6.放宽产业准入和管理方式

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企业,关键是发挥市场竞争激励创新的根本性作用,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强化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对创新的引导,增强市场主体创新动力。为此,要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破除不合理的准入障碍,制定和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对未纳入负面清单管理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改进互联网、金融、环保、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监管,对药品、医疗器械等创新产品建立便捷高效的监管模式。在放宽准入门槛的同时,应改革产业监管制度,将前置审批为主转变为依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为主,充分运用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提高监管能力,并纠正地方政府不当补贴或利用行政权力限制、排除竞争的行为,形成有利于转型升级、鼓励创新的产业政策导向。

[1]黄群慧.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技术经济范式转变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3,(01):05-18.

[2]刘芸,朱瑞博.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本质及其推进路径[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3,(11):106-112.

[3]魏际刚.第三次工业革命对国际分工和竞争格局的影响[J].现代经济探讨,2014,(10):05-07.

New Trend of Global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the Strategic Choice of Chinese Industrial Upgrade

Li Feng
(The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Shanghai Municipal People's Government,Shanghai 200003)

A new trend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 is speeding up across the world,which leads to major changes in the mode of production and industrial organization.This will exert profound influences on current economic pattern.China is now in an important period for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Therefore,issues like how to follow the trend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the Internet age and devote more efforts to industrial upgrade call for urgent attention.In the future,China needs to invest more i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promote deep integration of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ufacturing,so as to facilitate the upgrade of traditional industry,the action of“Internet Plus”and build new competitive edge in the industry.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Chineseindustrial upgradestrategy

F121.3

A

1672-3988(2016)05-0031-06

10.16538/j.cnki.jsemc.2016.05.004

2016-05-27

李锋(1977-),男,河南省信阳人,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改革研究处副处长,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宏观经济、体制改革。

猜你喜欢
产业革命
农村产业革命的贵州答卷
论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基本趋势与现实挑战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无人机手势识别设计研究
剧变时代:“何为艺术”与“艺术何为”
中国能源低碳转型2015—2050:可再生能源发展与可行路径
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产业的演化与发展:技术驱动视角
“互联网+”驱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技术理论研究
规划落地,人工智能驱动“产业革命”
浅谈产业革命下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发展
制度创新是产业革命发生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