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客商在义乌经商现状及问题探析

2016-04-27 04:22黄家欢夏泽宇
中国市场 2016年17期
关键词:质量监管经商义乌

黄家欢+夏泽宇

[摘要]近年来,中非贸易以极快的速度增长,对非贸易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中的新兴力量。而义乌作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展示中心和出口中心,每年吸引大量的非洲客商前来淘金,常住非洲客商已超过千余人,义乌已成为中国对非贸易的桥头堡。文章基于实地调研数据,全面了解非商在义乌的经商现状,深入分析他们在经商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为相关政府部门采取适当措施改善非商的经商环境提供决策参考,为中非商贸的更好发展助力。

[关键词]非洲客商;经商;义乌;小商品集散地;质量监管

1义乌与非洲的贸易现状

2011年义乌对非洲的出口额仅为4亿美元,2012年迅速增长到17.2亿美元,扩大了3.3倍。2013年该值依然保持稳定增长,达到35.3亿美元,同比增长12.1%。2014年上半年,义乌市出口非洲146.5亿元,增长3.3%,占义乌市上半年出口总值的22.5%。同时,义乌对非洲的出口占义乌总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2013年为19.4%,而在2011年该值仅为11%。目前,非洲仅次于亚洲成为义乌的第二大出口地区。

不仅如此,义乌的商品几乎遍及非洲各个国家。从所占份额来看,义乌对非洲的出口主要集中在北非、南非和西非等地区,其中排名前10位的国家为埃及、南非、阿尔及利亚、肯尼亚、利比亚、苏丹、加纳、安哥拉、尼日利亚和坦桑尼亚,义乌对这些国家的出口占该时期义乌对非洲出口累计总额的比重依次为12.3%、9.5%、9.2%、6.5%、5.8%、5.7%、5.7%、5.4%、5.1%、3.8%,合计69.0%。值得一提的是,在该时期义乌对乌干达、马里两个国家的出口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增长速度分别达到了602%、529%。乌干达和马里均属于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列,但是近年来两国经济高速且平稳增长,说明了义乌与这类国家的贸易往来潜力巨大。

相对于出口,义乌从非洲的进口总体规模较小,且每年增长不显著,国家分布相对集中。

2011年义乌企业来自非洲的进口额为339万美元;2012年为347万美元;2013年1~11月为340万美元。从规模上看,义乌来自非洲的进口额处于较低的水平。从进口额的增长率来看,2011年义乌来自非洲的进口额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比增长1倍,据推测这主要受到2010年10月成立的非洲产品展销中心的影响。尽管如此,此后两年该值的增长速度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非洲产品展销中心拉动非洲商品进口的作用还没有凸显。

根据义乌海关提供的2011—2013年11月义乌自非洲进口累计金额的国家分布数据,义乌自非洲进口的地区来源相对较少且以沿海国家为主。其中,进口金额排名前5位的国家为南非、坦桑尼亚、摩洛哥、贝宁、加纳,义乌自这些国家的进口占该时期义乌自非洲进口累计总额的45.2%、25.9%、13.9%、4.9%、1.8%,合计91.7%。

随着近年来义乌与非洲之间贸易的迅速发展,义乌强大的集聚效应和辐射能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非洲人来此经商。到义乌采购的非商已成为推动义乌对非洲出口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根据义乌市商务局数据,目前非商在义乌设立的常住贸易机构达370多家,常住非洲客商3000多名,约占义乌外商总人数的1/4。2012年,在义乌非洲人出入境人数达到80954人次,国别几乎覆盖整个非洲,较上一年增长幅度达17%,这一增幅大大超过全国7.38%的增幅。

2义乌非商的经商现状及问题

2.1现状

义乌国际商贸城拥有数量繁多的小商品,能够满足非洲各国商人对小商品的不同需求。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75%的在义非洲人为进口商、零售商和批发商(如图1),他们每年都会定期来义乌采购。其中,有60%的非洲商人采购商品是用于运回自己的国家然后在自己的本国商店里进行转卖(如图2),并从中赚取差价。而另外的15%的非商则表示,自己是由非洲公司派遣来义乌采购产品的。由于每个人不同的商业规模和对不同的产品需求,他们在义乌逗留的时间也长短不一。绝大多数非洲商人在义乌进行采购的时间是一两个星期,但时间长的也有一两个月的,短的也就三五天的时间。另外,在义乌设立办事处的非洲人的总数也比较大,他们主要是为非洲人提供出口代理服务,赚取服务费。还有一些非洲人有的是经销商,有的在义乌建立了自己的公司或者商铺,有的则是在自己在华的亲朋好友的公司或商铺里帮忙。总而言之,义乌小商品市场中的无限商机使得在义乌的非洲商人绝大多数都从事对外贸易行业,单纯从事体力劳动的非洲人几乎没有。因此我们可以说,在义乌的非洲人几乎全都是商人,即使不是商人至少也跟商人有亲属或朋友的关系。

非商在义乌采购的商品种类繁多但相对集中。具体来看(如图3),在前十大类受非商欢迎的商品中,机电产品在采购费用支出中占据三成左右。但劳动密集型产品诸如服装及衣着附件,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塑料制品、鞋类、玻璃制品、箱包及类似容器、家具及其零件、手用或机用工具、陶瓷等商品仍然占据大量的份额,约52.8%。以上十大类商品在非商采购费用总额中合计占85.5%。这一特征与义乌的小商品集散地的特点相符,同时也与非洲地区的消费需求特征有关。

和来自欧美国家的商人不同,由于非洲大多数国家经济条件并不是很好,来义乌采购的非洲商人在商品的要求上并不是很苛刻,一般只要求货物没有残缺即可。因此,义乌商品价格低廉、品类繁多的特点深受非商的青睐,也是非商选择义乌市场最重要的原因。与此同时,义乌也给予了非商致富的机遇。我们发现,在义乌经商的非商中,有60%以上月收入已过万元,而30%的非商的月收入在六千元以上。这完全改变了我们对于非洲人“穷”的固有看法。其实,随着非洲经济近年来的不断发展,许多非洲人已经靠自己的勤劳与智慧过上了小康甚至富裕的生活。特别是这些来华非商,他们普遍都在非洲接受过高等教育,也是非洲较早“走出来”的人。

2.2亟待解决的问题

虽然大部分非洲人表示他们对自己在义乌的经商状况基本满意,但他们却依旧面临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2.2.1义乌市场专业性人才稀少,导致非商“沟通难”

在义乌国际商贸城,随处可见到商户与外商之间的“计算器交流”——通过计算器进行价格磋商。超半数非商认为,语言沟通障碍是他们在义乌经商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由于语言不通,非商难以与许多商户进一步洽谈。尤其是北非商人多数人的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或法语,义乌此类小语种人才的缺乏给非洲人在义乌的经商活动带来极大的不便。此外,本地企业也普遍缺乏了解非洲市场的国际商务人才,尤其是中高端人才。目前在义乌从事外贸业务的人员大多层次偏低,其学历大多为大专及以下,根本无法满足人才市场的要求。

2.2.2输非商品质量较差,导致非商“信任难”

在调研过程中,非洲客商普遍反映义乌的小商品虽然种类丰富,价格比较低廉,但质量相对一般。在不少非洲人心目中,中国小商品已成为“劣质产品”的代名词。不过,据了解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义乌市场上的商品种类繁多,每一种商品也有很多档次,能够满足不同购买需求和购买能力的消费者的要求。有些中国供货商对非洲市场不了解,认为非洲就是贫穷落后,因此习惯于向非洲商人推荐价格最低廉、质量最一般的商品。而一些来自非洲的采购商,只注重价格、不注重质量,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他们甚至主动寻求一些价格极其低廉的假冒伪劣商品销往非洲市场。

2.2.3欺骗等不诚信行为时常发生,导致非商“合作难”

尽管近年来义乌政府在加强对商家的管理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是部分商家仍然存在欺骗消费者的不诚信行为。非洲商人作为较晚进入义乌市场的一大群体,许多商家和企业都还对他们缺乏正确的认识与全面的了解,不少商家甚至对于他们存在种种误解,认为非洲的国家都比较落后,所以也不把他们作为自己的重要客户服务。这导致了许多商家对非洲商人存在欺骗的行为,如故意抬高价格,生产时偷工减料,甚至常常会出现收了款却不发货的行为。这些行为不但使得许多非洲商人对义乌渐渐失去好感,也体现出了相关政府管理存在漏洞以及部分企业、商家的诚信意识有待加强的问题。

2.2.4政府部门手续办理程序复杂,导致非商“签证难”与“清关难”

非洲商人办理签证相关材料时,手续相对繁杂,耗费时间长,很多非商常常因此无法定期来中国采购商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事业发展。而且,2013年9月新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加强了对外国人来华签证发放和停留居留时间等的监管,导致许多非洲商人不得不在一到两个月内出国办理一次飞签签证,造成了他们的经济损失。另外,非洲的商品由于诸多原因在进入中国市场时不能及时清关,这些原因包括非洲国家的报关资料与国内不匹配,部分进口产品(例如农产品、动物皮毛)受到国家质检总局的严格检查,以及国内代理公司对代理非洲进口产品清关流程不清晰。由此产生的滞港费和海关关税造成非洲产品较国内同类产品的优势越发薄弱。这不仅导致经营户的直接经济损失,也导致垫付资金不能直接回笼。

3思考与对策建议

3.1与相关高等院校合作加强对涉非商务类人才的培养

针对义乌人才市场缺乏涉非商务类人才的现象,义乌可以与相关高等院校合作开展涉非商务类人才的培养。2010年11月浙江师范大学成立了国内高校首个面向中非经济合作教学机构——中非国际商学院。该学院致力于为中非双方培养既熟悉国际商务理论和实务,又擅长于中非贸易投资的专业人才。因此,我们建议,义乌可以与中非国际商学院在合作办学方面开展长期合作,针对义乌小商品对非国际贸易的特点,设计培养方案和计划,培养具有非洲特色的国际经贸高级人才;在此基础上,双方可以拓展其他非学历教育培训项目,开发全方位的中、高端非学历培训项目、资格认证培训项目。

3.2加强输非商品的质量监管

为了维护义乌小商品在非洲的形象,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输非商品的质量监管。检验检疫部门定期开展打击对非洲出口假冒伪劣和侵犯知识产权商品专项治理行动,重点查处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确保输非商品质量安全;呼吁涉非企业加强自律,从长远的角度和树立义乌产品的形象战略出发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建立输非产品质量失信“黑名单”,公布一批严重产品质量失信企业;加快实现输非商品全过程监管改革,依托小商品编码等先进技术建立质量追溯机制。同时,对于非洲商人自行采购假冒商品的行为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3.3强化失信惩戒,清退无信商家

作为商贸城的监管方,义乌市场监管局应强化失信惩戒力度,打造诚信市场。监管局可采取建立“黑名单”制度的方法,将犯有不诚信行为的商家及时抄报告知,并采取提高商位租赁价格、取消市场招商资格、限制外出参展机会等手段,提高失信经营成本,促进经营者守法自律。另外,义乌小商品城集团也应加强对诚信的引导,比如对评级信用较高的经营主体,给予低息信用贷款、商品分类搜索排名靠前、商位租金优惠、免费市场停车位和广告位等优惠政策。而对信用等级偏低的经营主体做出处罚,诸如提高市场商位租金,情节严重者收回其商位使用权。商家也应该自觉增强自己的诚信意识,让“诚信”成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4简化对非进口商品的通关手续

进口企业需要提前了解进口非洲商品时需要的手续和材料,加快通关速度。海关及检验检疫部门简化对非进口商品通关操作流程、缩短产品通关时间,提高对非进口商品通关效率,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给予更多非洲产品申请“进口展览品”的权利,为更多非洲产品进入中国开辟绿色通道。

参考文献:

[1]高云,李红梅.中国与非洲经贸关系发展分析[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9(1).

[2][加纳]亚当斯·博多莫.全球化时代的非中关系:在华非洲商贸团体的角色[J].西亚非洲,2009(8).

[3]赖睿.非洲商人:来到中国淘金忙[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04-01.

[4]温国砫.非洲商人在广州的社会融合度及其影响研究——基于移民适应理论的视角[J].改革与开放,2012(2).

[5]许涛.广州地区非洲人的社会交往关系及其行动逻辑[J].青年研究,2009(5).

[6]刑承设,吴燕萍.非洲客商在义乌的生活概览[J].教育前沿,2012(10).

猜你喜欢
质量监管经商义乌
下车镇赴义乌招商引资
从部队到经商,从员工到老板,从200万到2个亿,看好润刘爱民三十载奋斗史
义乌展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经商讨债讨成了“小说家”
印度鼓动本国商人远离义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