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以河南省西平县为例

2016-05-20 08:16
2016年13期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问题对策

张鲲鹏



农业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以河南省西平县为例

张鲲鹏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互联网为新兴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并对各行各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使得我国更加重视新农村的建设和普及,尤其是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业信息化对新农村建设甚至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在农村长大,笔者对农业、农村、农民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西平曾是笔者生活过的地方,而西平县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全国县级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有着极大影响,故对西平县农业信息化有所关注并有一定了解。本文以西平县农业信息化建设为缩影,就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农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等内容进行相关分析。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问题;对策

西平县位于河南省中南部,由于地理环境优越,农业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曾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小麦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提升试点县,西平县不满足于这些荣誉称号,在农业信息化发展上也争做全国的排头兵。在2014年麦收季节,我曾来到西平县的麦田里,发现田间地头赫然竖着一块块醒目的牌子,上面写着麦种名称以及管理方法;在我们称之为农业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中,可以看到整齐的排列着湿度、风向、光照度、病虫害等监测仪器;空旷地段的高清大显示屏,实时更新农情信息;更有农业专家用仪器监测麦子的生长情况。看到这样的场景。我向当地的技术员询问得知这是一套叫做小麦苗情数字化远程监控的系统,也就是利用物联网,将麦田的实际情况传输到网络平台,建立起数据库,供专家实时解决相关问题。与其他县城相比,西平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仍存在着一定问题。下面就起存在的问题与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行分析。

一、西平县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对农业信息化认识不足

尽管我国在农业信息化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这一进程中还是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农业劳动者信息化素质较低,对信息化认识不足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据调查,西平县像我国山东、四川、安徽等许多省份的大多数县城一样,大部分青壮年到沿海城市打工,村里留守的多是老年人和儿童,青壮年只是在收获季节和过年才会回来,而老年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新技术的接收较慢;另一个问题是现在出现了许多的空心村,现在的青壮年我们也称之为“新生代农民工”与过去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思想观念发生了极大变化,笔者曾经与比较熟悉的玩伴聊天,他们就表示为了孩子能受到更好的教育不想再回到农村从事农业,想留到大城市或者在县城买楼房,笔者想这一现象在当前极其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推广;最后,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农民信息化意识薄弱,农村留守的大都是老人、50后、60后以及儿童,由于所学知识有限,他们自然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应用能力缺乏,导致农业信息化推广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虽然西平县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但是结合我国的信息化发展现状,我国也就是近年才对农业对信息化发展重视的。笔者了解到西平县建设了自身的农业信息网网站,在这个平台上实时更新农情通报、技术服务、分析预测等板块为农民提供所需的各种服务,而这样的网站是许多县级政府是没有的,此外它还有前文提到的一些农业信息化的系统,但是我们要清楚的意识到农业信息化是一个特别大的概念,并不是购置几台计算机、搭建一些平台、数据库,就建成农业信息化了。真正的农业信息化要具备基础设施装备高度智能化、农业操作技术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的网络化等。此外,普遍存在的农业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整体相对落后,还无法满足当前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整体要求。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落后阻碍着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进程。

(三)农业信息化相关专业人才短缺

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致使地域差异、城乡差异越来越大,而城乡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较大差异,致使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乡镇以及行政村等基层工作。虽然近两年国家在尽力改变一些偏远贫穷地区人才缺乏的现状,所推行的大学生村官制度对这一现象有所缓解,但是由于工作条件落后,培训机制不完善,导致农业信息化人才不稳定且流失较大。另一方面,由于对农业信息化人才重视力度不够,缺乏稳定的资金支持及相关措施的保障,也导致了农业信息化人才不足的问题。

(四)可用的农业信息资源不足

对于农村信息化建设而言,不能只是依靠基础的农业信息资源建设,还有必要扩大农村网络信息内容,进而满足农民的各式各样的需求。但是在实际的实践中,存在的比较大的问题是开发和整合网络农业信息资源不足的问题。对于西平县来说,已经建有西平农业信息网,但是,除了那些刚结婚的年轻人家里,农村大多数农户的家庭里并没有配置计算机,退一步讲,即使家里有电脑他们也不会上网。所以就农业信息网上出现的与农业信息化相关的信息也就不能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与次相比,倒不如发放一些农业信息化相关的书籍、电视上推送农业信息化相关节目、广播中定时推送相关信息更能发挥效果。现存的对农民而言可用的农业信息资源不足的问题,致使农业信息化的推广与农民脱钩,延缓了农业信息化的进程。

二、西平县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解决思路

(一)提高农民的农业信息化认知文化素质

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要大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信息化意识,重点培养农民的科技意识、智能意识和市场意识,进而实现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定期对农民进行培训,让农民切实意识到网络与他们的生产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未来的生活农业生产当中网络将带给他们极大的便利并且改变他们的生活生产方式。结合西平县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为鼓励青壮年当地就业提供条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更为农业信息化发展集聚后备力量。

(二)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基础建设

为顺应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以及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相关政策,各级政府也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农业信息化发展是时代潮流、民心所向,只有加大农业信息化的相关投入,才能给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保障,才能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富裕,农业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与省内相关院校开展合作,引进国内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充足的智力和资金保障。加大农业信息化发展相关的软硬件设备的投入,相关人员培训以及后期维护的正常运转提供保障使农业信息化更好的开展。

(三)大力引进农业信息化相关人才

针对农业信息化开展过程中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可提出以下解决办法,首先,从各大高校引进物联网、电子商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农业发展等相关专业优秀人才,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备选人才。其次,在政策上给予农业信息化人才良好的工作环境,优厚的工作待遇,完善的培训制度以及良好的晋升空间,进而使人才稳定并留住优秀人才。再次,定期组织农业信息化人才去国内甚至国外参观学习农业信息化示范点,借鉴他们的优秀经验,结合我县实际把学到的优秀经验推广到实际的应用当中去。最后,在引进人才过程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去实现农村信息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利用

就西平县农业信息化资源利用不足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发展、提升信息服务能力。依据各级主体的差异性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整合分析,加强信息资源的深度应用,由于信息资源在整个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要对信息资源进行重度挖掘,全方位对信息资源进行搜集和整理,加大对信息资源的研究和使用率。在西平县现有农业信息网和相关数据库的基础之上,完善农村基层信息平台,并根据当地的生产和发展需求,不断完善农村基础数据库。并用大众熟知的喜闻乐好的接收方式进行信息资源的推送,如发放农业信息化相关书籍、广播推送农业信息化新闻、对农民开展相关培训,进而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三、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农业的一个质的区别是,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发展中一个比较高级的阶段,它并不是农业发展的终点,它是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GPS等新一代技术,而实现对农业生产的全方位管理与控制,对建设高水平现代农业以及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从我个人比较关注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层面来说,农业信息化对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异,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有着重大意义。

(一)农业信息化是大农业发展的趋势

当今社会,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加之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现代农业的发展遇到了环境、资源、市场等多方面的挑战。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更高级形式,其通过传统农业与信息技术的完美融合,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提升资源利用率,提升劳动效率,进而减少农业面临的环境、资源、市场等方面的挑战,是我国实现产业升级最终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二)农业信息化给农业管理带来便利

前文也提到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应用中可以提高传统农业的管理水平,在农业生产、管理过程中,通过智能传感器对农业环境信息的及时采集、利用,然后在借助显示大屏及其他设施对相关数据进行远程实时报送,进而为农作物田间生产和气温、湿度等温室大棚精准调控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通过对农作物生长环境的优化,不仅为作物生长提供最佳条件,促进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同时也提升了水资源、化肥等农业的使用率,有利于生态、高效、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三)农业信息化给食品安全带来保障

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更加关注健康和养生,一度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食品安全人人有责”在人们的生活中引发强烈关注。社会上随之出现了农产品领域的集电子标签、传感器网络、条形码、计算机网络等的农产品和食品追溯系统,其通过对农产品和食品的追踪、溯源以及数字化管理,实现对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智能监控,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安全保障。虽然这只是生产生活当中的一个具体情形,却真正体现了农业信息化由给农产品流通带来的保障,彰显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势不可挡。

四、结论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也将会不断地完善,而与之相应的农业信息化势必会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农业的发展在不同的时代展现出差异化的变迁,这使得农业信息化建设在以后的发展中有着新的意义和内涵。河南省西平县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潮流中所呈现出的特征,要求我们对农业信息化有更为透彻的了解,同时借鉴国内外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当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本着更为本土化的目标,总结出适合河南省西平县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道路,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当然,这不仅仅是对西平县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希望,更是对我国其他地区的要求。(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隋艳颖.农业信息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面临的问题[J].北方经济,2008(8):30-31.

[2]陈熙隆.中西部边缘山地农业信息化现状与问题分析——以四川省达州市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2011(1):224-226.

[3]吴风华,卢秀霞,张斌.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09(10):32-33.

[4]蒋艳萍,田兴国,杨征,吕建秋.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1):51-53.

[5]谢幸杰,胡勇,栾婷莉等.如何开启智慧农业的破茧之旅——以传统农区河南省商水县为例[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5(03):112-115.

猜你喜欢
农业信息化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