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大商股份亏损之谜

2016-05-20 08:16
2016年13期
关键词:股权激励盈余管理

戴 颖



2009年大商股份亏损之谜

戴颖

摘要:百货业巨头大商股份2009年出现巨额亏损,引发外界诸多猜测。本文从该公司股份改制后管理层对股权分配的不满切入,排除了宏观零售业经营环境的影响,分析了大商股份2009年年报存在的明显盈余管理痕迹。从管理层诉求角度揭示大商股份的盈余管理行为,其股权激励因素对于许多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分析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大商股份;盈余管理;股权激励

大商集团作为我国零售业的领头羊,其成功模式值得我们探讨借鉴。但2009年大商的财务报表也出现了净利润首次告负的难堪一幕。但股价却逆势上扬,这一现象引发了我们的思考,究竟是财务报表存在盈余管理行为,还是股民认为是全球性金融危机所致,依旧看好大商的后续发展。我们以此切入,探讨大商集团净利润为负的财务报表背后的奥秘。

一、相关背景

2008年时大连市国资委全资持有大商集团,大商集团全资持有大商国际,而大商国际持有大商股份18.8%的股份。与许多国有上市公司和集团公司的关系类似,大商集团与大商股份这对母子公司,基本上就是“两块牌一套人马”。从1993年上市起,大商集团就把最优良的资产放到大商股份里。大商集团收购、兼来的经营性优质资产也培育后出租、出售给大商股份经营,使大商股份的经营水平一直较高,最终诞生出大商股份这个中国商业股的绩优股。

2009年在管理层的推动下,大商股份酝酿五年的改制终于启动。在设计改制的管理层心中,大商最好能够成为股权结构多元化的现代公司。他们希望改制获得满意的股权。然而事与愿违,2009年6月,大商国际将其持有的大商股份18.8%的股权中的10%的股权,无偿划转给大连国商。9月,大连国资委以1.85亿元,将持有的大商集团100%国有产权整体转让。按大商集团持有大商股份8.8%的股权算,由大商股份高管们组成的大连大商投资占有其中的25%,也就是说,管理层通过大商集团只能间接持有大商股份2.2%的股权。同年11月,大商的两位高管辞职。

市场普遍猜测:改制后间接持有的2.2%股权与大商高管一直谋求的MBO目标相距甚远,两位高管的离职或许与对改制结果不满有关。这种不满最终体现到了亏损的年报上。①

二、宏观经营环境

由于08年金融危机以及电子商务的兴起,2009年零售百货业一改之前迅猛发展的势头,发展趋向平缓。然而,我们对比欧亚百货、中央商场、友好集团经营状况,我们发现,相比于2008年,这三个公司2009年营业利润与净利润出现一定幅度增长或者相对稳定。只有大商股份2009年相比于2008年,营业收入增加12.27%,利润总额却下降-92.87%。在营业利润稳步增长利润却出现如此巨额的下降显然不合理。接下来,我们就大商股份2009年年报数据进行盈余管理手段分析。

三、盈余管理手段

(一)增加营业外支出

我们首先关注大商09年营业外的收支状况。大商09年的营业外收入只有0.53亿元,只占上一年度的12.9%。并且,该年的营业外支出高达0.92亿元,远高于其他年度。且在其营业外支出中,固定资产报废损失相比其他年份都异常巨大,达到0.48亿元,占营业外支出总额的52.17%。此外,2009年的固定资产报废损失占固定资产减少额的比重达18.84%,也明显高于前后年度许多,这必然会使营业外支出大大增加,进而利润下降。

(二)调增租赁费用

大商股份在2009年年报中称:“租赁费用因租赁店铺数量增加和浮动租金上升,同比增加2.0亿元,影响公司利润减少。”

然而,租赁费大幅增长,租赁费的摊销额相比2008年反而有所减少,2008年租赁费摊销587万元,2009年租赁费摊销542万元。这显然不太合理。一般来说,租赁费的大幅增加会导致摊销费用的同步增加。且2009年大商股份并未对外有投资收购,新开的店面也只有4家。相比于2008年增开将近30家店面,公司2009年租赁店铺数量并没有增加多少。显然,大商股份调增了租赁费以虚增成本,从而减少利润。

(三)减计递延所得税资产

2006年我国颁布的“所得税准则”对递延所得税的确认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对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转回的时点等,企业都有较大的操控空间。我国不少上市公司利用递延所得税资产调节利润表中所得税费用。在大商股份2009年的报表中,递延所得税资产也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研究报表后发现大商股份2009年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余额比期初增加62,821,468.23元,增长了48.15%。年报解释道:“主要原因为国贸大厦计划将其子公司哈尔滨麦凯乐变更为分公司,因此确认与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以及公司本报告期计提各项减值准备增加所致。”但我们并不能确认因公司2008年会计估计变更而多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长期待摊费用摊销已全部计入递延所得税资产。

我们可以看到,大商股份2009年未计提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亏损高达9.13亿,远远高于2008年的4.06亿。但公司并未对如此巨额的未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进行具体说明。对于折旧与摊销费用,我们只能猜测其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但是翻倍增加的未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有盈余管理的明显痕迹。

此外,大商股份2009年所得税费用少于2008年的主要原因是递延所得税费用的明显降低,从-10326196.11元减少到-82402434.87元。但实际上,大商股份调增了未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了已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从而增加递延所得税费用,虚减净利润。

四、效果与启示

我们看到大商股份的股价在09年年报公布后连续出现四个涨停,而同时期的沪深300指数并未出现大幅上涨。可见尽管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做亏报表试图降低股价来收购股票。股民依然认可大商业绩,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并未达到预想的目的。

适度的盈余管理是管理者成熟的表现,它有利于维护好公司形象,但是过度的盈余管理也可能给投资者带来侵害。有必要完善政策监管和会计准则等来规范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管理学院)

注解:

①易鹏:《大商MBO折戟遗患》,《董事会》2010年第6期,第79页。

作者简介:戴颖(1991-),女,汉族,江苏盐城人,会计学硕士,上海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盈余管理,农村土地流转。

猜你喜欢
股权激励盈余管理
励德?爱思唯尔公司的高管薪酬体系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现状分析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新会计准则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