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冷水江合并的可行性分析

2016-05-20 15:19李林
2016年13期
关键词:合并新化可行性

李林

摘 要:随着最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颁布,我国将进入新一轮的城镇化建设高潮。在此背景下,新化县和冷水江市合并事宜逐渐提上日程。本文以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城市群建设为理论基础,从区位、资源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对两地的合并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和分析,并对两地合并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新化;冷水江;合并;可行性

一、背景

2014年公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常驻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要分别提高至60%和45%左右。而从城市规划看来,城市群是提高城镇化率的最佳途径,它可以提高城镇整体的经济实力和发展能力。因此,该规划也力促城市群的建设,除了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三个国家级城市群以外,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4个城市群也被明确写入该规划中。

城镇化化建设的如此巨大发展空间吸引各地方努力抢占先机,并占有一席之地。许多省份根据本地发展现状,正在规划自己的城市群建设。我国目前正在建设的城市群包括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江淮城市群、环潘阳湖城市群和滇中城市群等。近年来,我省进一步扩大了长株潭城市群的区域规划,确定为“3+5”城市群,即长株潭三市加上益阳、娄底、岳阳、常德、衡阳5市的大部分地区。2014年9月,《湖南省推进城镇化实施纲要(2014-2020年)》(一下简称《省规划》)进一步大力促进并细化我省的城市群发展规划,要求各地市要因地制宜发展区域城镇群,其中就包括娄底城镇带。明确要求娄底要立足娄底城镇带,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加强区域协作,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了支持娄底城镇带的建设,《省规划》中更是明确表示支持新化、冷水江合并设市。

本文就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立足娄底城镇化建设的现状以及新化、冷水江两地的经济发展现状,围绕新化、冷水江合并这一课题,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角度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二、相关理论概述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学术界多数学者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放在经济发展学范畴内[1],但也有少数学者把它扩展和推广到社会学、生态学,以至于政治、文化等领域。在经济学范畴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地区之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各地区的经济均持续健康发展且差距逐渐缩小的过程。其中的协调因素非常关键,协调因素可以有两个方面的来源,第一个来自区域经济内部,指的是区域经济体内部不同的经济体之间,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就资源、产品、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生产进行特定分工与协作,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使得内部各经济体经济增长同步实现,以最终实现各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促进提升区域经济综合效益和整体竞争力。第二个来自区域外部,指的是区域经济体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区域其他经济体的协调互动。其中绝对成本理论(亚当·斯密)、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等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2]。

(二)城市群发展

1961年,法国地理学家简·戈特曼在其著作《城市群,美国城市化的东北部海岸》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城市群”的概念和理论。城市群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以一个特大城市为核心,由至少三个以上都市圈(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依靠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所形成的空间相对紧凑、经济联系紧密,最终实现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体[3]。中国城市群从规划、建设到发展,主要依靠国家及地方宏观调控政策带动,带有强烈的政府主导性。我国城市群的发展规划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编制。

城市群的形成有着许多标准。一是人口稠密度,有些国内学者提出2000万人的标准。二是经济密度,国内许多学者提出大于每平方公里500万元,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三是基础设施,主要是交通、通信等使得整个城市群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最好能形成由公路、铁路、航空叠加而成的一体化交通网络。四是产业间的协作水平。城市之间产业配套合理,分工互补合理、协作密切,产业梯度分布畅通[4]。需要指出的是,国内在建的许多城市群并不能完全达到以上所有的标准,因此,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指导性的标准,许多小型的区域性城镇带建设也可以参考城市群建设的理论和经验。

三、新化-冷水江合并的可行性分析

(一)区位、资源与设施的对比分析

放眼湖南省的版图,新化和冷水江相依相邻,都位于湖南中部,属于湖南“3+5”城市群的范畴,两地可以做为长株潭的后花园,发展潜力巨大。

新化占地面积3642平方千米,140万人口。物产丰富,是省级农业大县,其林业资源更是可观,森林覆盖率高达50%,境内亚热带物种资源丰富,有“南方动植物博物园”之称。新化历史悠久,早在公元1027年,北宋政府就在新化建县。新化县文化源远流长。2005年,新化被授予“中国梅山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蚩尤故里文化之乡”的称号。新化境内的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物达30多种,可开发的有20余种。近年来,新化的旅游产业更是蓬勃发展,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开发价值巨大,其旅游开发条件居于全省前列,农旅结合越来越紧密。新化交通设施也十分优越,三条省道在县城交汇,娄怀高速及老沪昆铁路都穿境而过,2015年底,沪昆高铁全线通车,途经新化并设站,新化的支线机场建设也已在规划之中。

冷水江全市国土面积仅约439平方公里,人口仅37万,只相当于新化的一个镇,历史上曾长期归属于新化县。矿产资源是该市最主要的资源,一直以来支撑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境内已探明具有开采价值的矿产有锑、煤、铁、铅、锌、镁等40余种,其中锑产量占全世界的60%,位居全球第一,素有“世界锑都”之称。煤炭资源也位居全省前列。而农业、林业、旅游等方面的资源则较为短缺。交通设施与新化相当。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化和冷水江在区位很显然是具有合并条件的,两地毗邻,并且交通发达,由于历史原因,两地民俗习惯也基本相同。两地在资源上强烈的互补性是合并的最主要条件。冷水江的资源非常单一,但其在矿产资源上具有绝对的优势。而新化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尤其是在林业、文化、旅游方面的资源优势正是冷水江缺乏的。另外新化县城地势宽敞平坦,可发展空间很大。而冷水江城区能建设的用地被大量占用,扩展空间十分有限,并且污染非常严重,很不适合人类居住。两地合并,将行政区设在新化,将会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两地合并可以极大的促进资源的互补和共享,为两地的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动力。

(二)经济发展的互补性

两地经济实力悬殊。冷水江虽小,但经济实力雄厚,依靠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多年来位居全省经济十强县。2014年,市内生产总值250多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近70%。而新化县是省级贫困县,经济较为落后,2014年全县生产总值仅180多万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7.1:33.2:39.7。

从以上经济发展的数据可以明显看出,两地的经济发展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冷水江的经济实力要强于新化,有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产业结构非常单一,除了国家大规模投资的工业以外,其他产业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基本上靠锑、煤和钢铁业撑起了整个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越来越不足。国家已明确要求冷水江的经济发展必须转型,是国务院实施转型发展扶持政策的4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另外,冷水江的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也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巨大的压力,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更是糟糕。新化的工业虽然落后,但发展潜力巨大。其他产业也正在快速发展起来,尤其是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近年来取得蓬勃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因此,新化的产业结构更合理一些。两地合并,可以有效地促进两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带动新化的工业经济发展,同时促进冷水江的经济转型发展。

综上,新化和冷水江两地合并无论是从区位、交通、文化、资源还是经济发展情况都具有可行性。两地合并后可以通过资源优势互补,在更大区域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提高区域产业结构层次,优化地区经济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两地应抓住机遇,各取所长,相互促进,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三)两地合并应注意的问题

中国经济经过了30年的粗放式快速发展,目前已处于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在这种背景下,行政区域的合并及其城市群的建设必须考虑产业发展的平衡、协调和可持续,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加法[5]。因此,在新化和冷水江两地合并及其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两地的合并绝不是仅仅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冷水江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由于只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忽略环境的保护,造成现在的发展失衡,问题重重。因此,成功解决环境问题是两地合并后协调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一定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各方面,各部门应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监督和管理。同时,冷水江应借此机会调整工业结构,对重污染的企业可以考虑整体迁移至新化,然后以高环保要求进行重建,积极改善和恢复冷水江的生态环境。

2、合并后的区域规划必须优化产业布局,处理好三大产业间的关系。通过前述分析,新化和冷水江两地原来的产业布局整体呈现互补优势。冷水江的工业化率较高,而新化的新型服务业很有特点。合并后就一定要冲破原来的壁垒,在产业布局上要积极取长补短。

3、要以改善民生为本,让两地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两地合并后势必会掀起一轮城镇化建设高潮,但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走利用土地资源冒进发展的老套路。破坏耕地,造成地价快速升值上涨,进而影响房价和物价的做法会给百姓带来更重的负担。因此,合并后不能走贪功冒进,发展方式简单粗放的老路,要控制城镇的规模,注意城镇和村镇的合理布局。应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创新发展道路。(作者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 覃成林,郑云峰,张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13,01:9-14.

[2] 覃成林,张华,毛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概念辨析、判断标准与评价方法[J].经济体制改革,2011,04:34-38.

[3] 袁莉.城市群协同发展机理、实现途径及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14.

[4] 覃成林,周姣.城市群协调发展:内涵、概念模型与实现路径[J].城市发展研究,2010,12:7-12.

[5] 汪勰.我国城市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J].城市问题,2012,09:50-54.

猜你喜欢
合并新化可行性
新化山歌
集团企业合并报表的编制质量以及改进方法
PPP物有所值论证(VFM)的可行性思考
自由选择医保可行性多大?
HDL-C,LDL-C,CK-MB和RBP使用朗道质控品作为室内质控品的可行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