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理论文献综述

2016-05-20 22:29戴云菲
2016年13期
关键词:定义理论经济

戴云菲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发展历程概述

可持续发展观点的出现最早能够追溯到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野生动物基金协会(WWF)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其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纲要》文件中首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年,布伦特兰女士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的报告《我们共享的未来》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该报告中不仅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还围绕可持续发展展开了系统性的阐述,该报告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也成为了在所有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中最被人们认可且影响深远的一个,此后学者们对可持续的定义多数都是在这一定义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成的。

1981年,美籍学者布朗(Lester R.Brown)在其著作《建设一个发展的社会》中写到“通过控制人口的过度膨胀、保护资源基础与开发高效绿色的可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中,来自178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一致通过了《二十一世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一系列重要的文件,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密切联系在一起,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不仅使得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探索阶段走向实践阶段,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付诸行动,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里程碑式的重大进展。同年,中国政府当局也首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其编制的《中国二十一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自此,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内容被正式纳入了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中。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上,可持续发展战略更是被确立为中国在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中必然实施的战略,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范围扩大到了社会、生态和经济三个层面。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分类

可持续发展理论发展至今,各国专家和学者都就其定义和内涵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诠释,而在国际上,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更是超过一百种之多。通过将不同学者、组织、机构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加以收集整理,并且参考了不同学者提出的分类之后,可以将现存文献中对的定义大致分为以下五个类别。

(一)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发展和保证人类的生存

这一类型的定义多产生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孕育的早期阶段,是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对该理论的最终目标深入探讨后得到的结论。戴利(H.Daly,1993)、Georgescu Roegen N、巴伯(Barbier,1989)、科斯坦萨(Costanza,1991)等人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都属于此类别。

(二)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为了在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间寻求一个动态平衡点

这类概念多为生态学家研究得到的成果,侧重于从生态持续性的角度解释可持续发展得内涵,主要是为了阐明经济发展与生态(包括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问题以及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水平间的动态平衡。着重于从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属性方面进行延展,将保护现存的环境系统并增强其生产能力与更新能力视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从生物圈的角度来定义,将可持续发展视为能够保护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诉求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存环境能够延续甚至不断优化的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M.Redelift(1991)、Conway(1987)、Barbier(1987)、Bernstein(1990)等人以及1991年国际生态学联合协会与国际生物学联合协会共同举办的关于可持续发展这一议题的专题研讨会上对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的界定都属于此类范畴。

(三)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意义在于为人类提供优质的生存环境

这类定义将整个人类社会作为将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着眼点,强调要将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以及获取必须资源的途径纳入发展的范围之内,保护人们的平等自由和人权等生存环境,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1991年发表的《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策略》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的界定就是此类型的典型代表:“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维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并努力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四)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在保证公平性的前提下寻求经济最大成度的发展

这类观点强调注重代际间的公平性,不应让当代经济发展问题造成的严重后果影响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这类定义是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同和应用的一类定义。其中最备受推崇的是布伦特兰夫人在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的发展,是指既能满足眼前的需要而又不会对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产生消减的作用,并且绝不含有侵犯其他国家的主权的含义。”这类定义一般都认为:只有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主动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才是健康的;要在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的前提下,满足使人们的不同需求,使每一个个体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又要对资源和生态环境加以保护。此类定义尤其注重经济活动中的生态合理性问题,倡导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对浪费资源、损害自然环境的经济活动进行谴责。在测度发展水平的指标的设计上反对GDP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提倡将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环境因素等诸多指标综合起来评估经济的发展。这种发展观通过将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部分利益与总体利益有机地联系起来,保证经济向着稳健的轨道发展。此外,Brundland(1987)、Tietenberg(1988)、D.Pearce(1989)、Serageldin(1995)等人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都属于此类。

(五)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要依赖于绿色高效的技术

此类定义多数是从技术层面的角度出发,拓宽了可持续发展的涵义,认为通过转向研发、应用更加绿色的有效率的技术,借助于几近能实现“零排放”和“密闭式”的技术,尽可能提高能源与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产生的废料和污染物。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缺陷

近年来,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各国的专家、学者以及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一些具体的措施也进入了实施阶段。但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不断完善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可持续发展理论仍然有尚未被解决与完善的弊端。

(一)过分强调代际间的可持续,忽略了当代存在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理论要解决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两个问题。其中,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现有的理论中更多的强调了代际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忽视了当代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以及当代人与自然间的矛盾,没能对现有的社会结构、生产及消费模式等问题深入分析。

(二)未能跳出传统的利益导向

现有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仍然延续了旧有的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目标的导向,仍然代表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立场和利益的发展观,没能够立足当代产业经济和国际经济中的不平等竞争现象来扩展经济与产业公平竞争及可持续发展的涵意。立足方向偏向宏观,缺乏对微观操作层面具体要求,这使得可持续发展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大的局限性。

(三)过度强调纵向时间,忽略了横向空间

可持续发展理论更在内容上更加倾向于解决代际之间关于资源配置的问题以及对横向空间也就是客观世界的基本情况的详细分析,但在对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以及世界现状的分析方面却有所缺失。可持续发展理论若想在真实世界中发挥作用,必然少不了要对现实世界中各国的现实情况的分析研究。(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1] 范柏乃,邓峰,马庆国.可持续发展理论综述[J].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二期.

[2] 李龙熙.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诠释与解析[J].理论纵横,2001年1月.

[3] 田辉玉,罗军,黄艳.湖北经济学院学报[N].2006年6月.第3卷.第六期.

[4] 王芳.试论科学发展观中的可持续发展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6年5月.

[5] [美]罗伯特·索洛.迈向持续发展的现实一步[J].管理世界,1995年,第1期.

猜你喜欢
定义理论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修辞学的重大定义
山的定义
经济
教你正确用(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