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的有效性教学

2016-05-30 00:06曾恩玉
小说月刊·下半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钝角内角三角形

曾恩玉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夫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小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尊重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学生答错了允许重答;答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允许想好了再答;允许提出一些奇思异想的问题。总之,只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就行。只有这样,才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时,课本上有一道习题“把文具盒放在桌面上,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很多学生发现最多看到三个面,我肯定了这个结论。正当准备做下一题时,有个学生大声说最多能看到四个面,话音一落,引起了很多学生的一阵哄笑,那个同学一脸通红,低下了头。我感觉这位学生提出他的观点,肯定有自己的理由,如果就这样放过,不给他说明的机会,他下次还敢提出问题吗,还敢发表自己的见解吗?我就批评了嘲笑他的同学,我向同学们说:“他很勇敢,敢于提出与大家不同的意见,这很值得我们学习。他的想法很独特,我们请他说说理由,好吗?”这位同学露出了笑容,随及演示,把文具盒竖放在了他的两眼之间靠鼻子的地方,说这样可以看到四个面。同学们也跟着做,也都发现是四个面,个个都一脸疑惑,盯着我看。

二、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让学生想问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心理学认为,内发的动机是很重要的,而内发性的动机的中心是兴趣。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较好的创设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因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地、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去积极思考、作答。如在教《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先让学生做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分别出示三个信封,A信封装一个直角三角形,露出一个直角;B信封装一个钝角三角形,露出一个钝角;C信封装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各一个,这三个三角形有一锐角是相等的,并重叠在一起,且露出这三个重叠在一起的锐角。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提出:“为什么三角形中只要有一个直角,就是直角三角形;只要有一个钝角就是钝角三角形;必须有三个锐角才是锐角三角形呢?一个三角形中有没有可能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直角或钝角呢?”从而很自然地引入新课。学生很想知道答案,这一下兴趣盎然,学习非常主动。教师再提出:“看到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马上提出:“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多少度?怎样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能解答哪些问题?”等等。由于这些问题都是学生自已提出的,特别想知道答案,所以探索的欲望特别高。所以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目标的达成上,应集中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引发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由需要激发积极思考,进而不断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而创设问题情境,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新知中设置悬念,让学生在好奇中提出问题

当孩子生下不久就对什么都好奇,开始学会说话以后,说得最多的就是 “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可见,问题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将所要学习的知识,创设于新奇的悬念式情境中,诱发学生产生揭开秘密的问题意识,使他们想问。例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我是用摸奖游戏导入的。我在口袋里放了6个红球和2个黄球,并宣布游戏规则:摸到黄球,老师奖他一本练习本;摸到红球,罚一本练习本给老师。话音刚落,同学们都争着来摸。结果当然可知,同学们输得很惨,大呼上当。这时同学们觉得很奇怪,自然就产生疑问:老师为什么赢的多,输的少?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吗?从而进入到积极的探究学习之中。

(二)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让学生在矛盾中发现问题

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法”中,教师出示小明计算的1/3+1/2=2/5,提问:为什么和反而小于加数?这样计算有问题吗?问题情境既新奇又有挑战性,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思维冲突,继而追问其原因。

(三)多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探研问题

学生动手操作既能引起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又能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体验。学生会在动手中形成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我先要求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底面半径3厘米,高10厘米的“饮料罐”。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自然产生了问题:侧面积不知道用什么形状的纸来围?这一问题解决后,又引发新的问题:围侧面积的长方形纸长究竟应该是多少呢?再如: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觀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怎样求利息?我的压岁钱怎样存最合算?…… 可见,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许多新鲜的事例可供我们教学使用。

三、拓展学生提问的空间,让学生会问

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时,还要留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传统教学中,一般老师讲到哪里,学生听到哪里,没有自己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没有机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给学生造就萌发问题的机会,产生问题的空间,去品尝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

猜你喜欢
钝角内角三角形
三角与数列试题精选
合金钢钢轨组合式钝角辙叉
三角形分割问题
在“拼”中解决问题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多边形内外角问题的巧解
分法不同结果不同
画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