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春运买票要“拼命”

2016-05-30 00:27
凤凰资讯报 2016年5期

2016年春运大幕已经拉開,每到这个时候,总有不少人抱怨一票难求、晚点、乘坐体验差……在交通落后的民国时期,“春运”问题自然更严重了。当时的人们为了能买到一张回家的车票,费得劲、吃得亏、受得气,抢票大战相当激烈。

没有预售,只在开车前两小时发售 在民国买火车票的场景是这样的:售票窗口多较低矮,木头窗户,下面有一小孔,挺像一堵墙上凿个洞。

售票口外围着一道木栅栏。栅栏外就是买票的旅客,人们争抢、叫嚷,伸长脖子盯着小洞。突然,洞开了,说明售票时间已到,大伙蜂拥而上,乱作一团。

拥挤、混乱、无序,大多数民国人对于买票的描写,都离不开这些关键词。梁实秋曾感叹道:“买票的时候,气力稍微虚弱一点的人,许有性命之虞。”

为什么民国买票这么混乱呢?客观原因主要有三点:人多、窗口少、售票时间紧。

当时车票只在开车前两小时内发售,不预售车票。即便有的大火车站售票窗口的数目并不少,但实行的是分开售票,规定某窗口只出售某几站之间的票,某窗口只出售三等票。

有的旅客不识字,有的旅客不知道自己到达的车站处于哪些车站之间,他们只能穿梭于各个窗口,来回打听,导致车站售票无序。

车厢分三等,头等车票价是三等车的四倍 民国时,火车车厢实行等级制,一般分为头等车、二等车、三等车,舒适度、待遇、票价等差别明显。

和今天飞机的头等舱相似,民国火车的头等车最舒服。设备华丽,座位宽大,地下铺有地毯,化妆室、卫生间等一应俱全。

二等车装饰设备略逊于头等车,但座位还是较为宽敞;三等车设备最简单。车座是硬板,乘客们并排挤坐在一起,到了晚上,灯暗、人多,没法看书,也没法睡觉。

在排列上,三等车一般紧挨着火车头,其次是二等车,最后是头等车。原因很简单,离火车头越近,震动越厉害。此外,离火车头越近,火车煤灰飘得越多,弄得灰头土脸。

俞平伯曾说过,坐三等车到站第一件事情就是抖一抖身上的煤灰。

待遇不一样,是因为票价相差悬殊。民国铁路客运票价一般实行两种价率,一种是“一二四制”,一种是“一二三制”。前者二等车车票是三等车的二倍,头等车车票是三等车的四倍;第二种价率,二等车车票是三等车的二倍,头等车车票是三等车的三倍。

不论实行哪种价率,头、二等车票价都比三等车贵不少,所以在民国,坐头、二等车,是一种较为奢侈的享受。

有票没挤上车,退票基本没戏 民国铁路规定:除非遇到特殊原因,否则车票售出,一概不退,无论是开车前还是开车后。

这条“霸道”条款实际上和当时铁路没有预售制度相关。当时的铁路部门认为,既然在发车前两小时才开始售票,那么旅客买票时行程已经确定,一般不会更改,自然不需要退票。

可假如旅客在开车前买了车票,但是遇到突发情况,能不能退票呢?

民国铁路规定,如果旅客买好了车票,突然遇到疾病及其他突发情况,实在不能旅行,可以向站长申请退票。但如果你找不到站长,或者无法说服站长,要想退票,基本没戏。

民国的《社会评论》杂志登载了一个事件:民国三十七年(1949年),有一个老汉在京广线淦田车站买了张票。车到站后,旅客太多,挤得连条缝都没有,他努力了半天,始终无法上车。老汉拿着车票去退,车站工作人员看了他一眼,打着官腔说:“退什么票,明天搭车!”摘自《绍兴县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