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2016-06-09 10:46南怀瑾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 2016年12期
关键词:秦穆公南怀瑾晋国

□南怀瑾

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南怀瑾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论语·子路》)

译文

子路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子路请求多讲一点。孔子说:永远也不要懈怠。

子路问从政的道理,孔子告诉他两个观念:一个是“先”,一个是“劳”。孔子告诉子路,侍奉你的上级要尽心尽力,要先把他的问题解决了再想到你自己的利益。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你要懂得为领导分忧。孔子平时的教育很管用,因为后来子路是在卫国的内乱中战死的。据司马迁《史记》记载,曾有人劝子路不要过问这种惹祸上身的事情,但是子路说,我吃的是人家的,穿的也是人家的,现在他有难了我当然要过问。做人做官都要有知恩图报的心,这样才算对得起自己的上级。这与《论语》中另一处孔子所说的“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是同一个道理。其实都是要求做下属的做起事情来不要抱怨,谓之“无倦”。“行之以忠”就是要我们对上级要忠诚,做事情的时候多考虑上司。春秋时的狐偃就是这样一个人。

晋献公死后,他的五个儿子为争王位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公子重耳遭受迫害,逃到狄国(今河北正定)。后来,他同父异母的兄弟夷吾当上国君,这就是晋惠公。为除后患,晋惠公派人前往狄国刺杀重耳。重耳连夜离开狄国,带着狐偃等人,再次逃亡。

他们一路逃跑,风餐露宿,历尽艰辛,粮食不够吃,衣服不够穿,不得不靠野菜充饥,有时甚至靠乞讨度日。他们先后到过卫国、齐国、宋国、郑国、楚国,最后到达秦国。在整个逃亡的艰苦岁月里,狐偃紧随公子重耳,帮他渡过道道难关。秦国国君秦穆公是一位政治高手,一直对晋国的事情洞若观火。一天,他派公子絷去慰问重耳,实际是试探重耳。狐偃对重耳说,这是秦国在试探你,你要表现出仁爱才是一个人最宝贵东西。公子絷回来如实报告了重耳的情况,秦穆公感叹地说:重耳有仁爱之心!从此,便对重耳另眼相看。

秦穆公一心要帮助公子重耳回晋国做国君,便于公元前636年出动大军,亲自护送他。到了黄河,秦穆公派一半人马护送他过河,自己留一半人马在黄河西岸接应。

上船的时候,公子重耳的随从把逃难时用的物品全都搬到船上,一样也舍不得扔掉。重耳见了,哈哈大笑,他说:“我回去做国君,要什么有什么,还要这些破破烂烂的干什么?”

说着吩咐手下把东西撇在岸上。他们七手八脚地把这些东西扔到岸上,有的把破衣旧裤丢到河里。

忠心耿耿的狐偃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十分难过。他想,公子未得富贵,先忘贫贱,将来怎么会是个好君主?于是,他把秦穆公送给他的一块白玉拿出来,对重耳说:“如今公子过河,对岸就是晋国。你内有大臣,外有秦国,我就留在这里吧。现奉上这块白玉,以表我的心意。”

重耳一听,十分诧异,他说:“我全靠你们的帮助才有今日。大家在外面吃了十九年的苦,现在回去,有福同享,你怎能不回去?”

狐偃说:“以前公子身处患难之中,我还有些用处。现在公子回去做国君,情形不同了,自然另有一批新人使唤。我就好比这些旧衣破鞋,还回去做什么?”

重耳听了,恍然大悟,直怪自己不该得意忘形,流着泪对狐偃说:“这全都是我的不是,做人应该饱不忘饥。”

说着又吩咐人们把破烂东西重新装到船上。

他们过了黄河,打了胜仗,重耳做了国君,史称晋文公。

像狐偃这样的下属才算合格,真正做到了为领导分忧。领导还没有想到的问题下属都想到了,并且还能给他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这样的人当然是一个好下属。

猜你喜欢
秦穆公南怀瑾晋国
师旷劝学
爱马说
南怀瑾做人的“双重标准”
健康中国背景下南怀瑾武学养生文化传承与发展
翳桑之报
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
“告密”也是慈悲
南怀瑾: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