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彰化县村史有感

2016-07-12 10:52林丽娥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名作欣赏 2016年12期
关键词:彰化县裕民村庄

⊙林丽娥[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读彰化县村史有感

⊙林丽娥[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摘要:这是一篇研究台湾彰化县村史的文章。中国大陆现存村志较多,村史较少,台湾则相反,村史的编纂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笔者试图通过阅读《大家来写村史》丛书中的《大丘园》《二水长流裕民情怀》《东螺渡口溪州乡旧眉村》《犁头厝风华》四部村史简练出台湾彰化县村史丛书的特点、长处和不足之处。站在公众史学的角度,提出一些尚未得到实践的建议。

关键词:村史家乡公众史学

一、写作背景

彰化县是一个人口只有12万(2013)的小县,分布着588个村子。《大家来写村史》是彰化县文化局所推动的计划,目的是为彰化县588个村子都能有一本记录自己历史的书。文化局邀集了专家学者成立编撰委员会,并开放给民众提出自己的村史写作想法。2005年,由当时的县长翁金珠(任期是2001至2005年)以及文化局陈庆芳局长(任期是2002至2006年)共同全力推动“大家来写村史”计划,在全省各县市中首开风气,在当年就出版了一套11册的《大家来写村史》丛书。至2015年,出版了共40册。参与村史编纂的作者中女性了占四分之一,职业大部分是学校教师,其次是硕士生,其余则来自各行各业,有本地人,也有婚嫁到当地的人,颇能体现公众史学的特色。

二、四部村史的特点和长处

这四部村史各由一个作者编纂,在成书体例上大致是相同的,先介绍村庄的溯本探源、地理位置沿革。又由于台湾有很多村庄都是移民填充,大多还介绍了移民到台时的艰苦创业史。之后便是经济产业的介绍和生态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的介绍,离不开的三合院、多变的宗教信仰和垒满台湾的凤梨,这一部分是最能体现村庄之间不同的地方,也是最能体现编纂者对家乡热爱的一个版块。全书的抒情描述要多于记史部分。四部村史在结尾都附录了大事记,都只记录了村庄的大事,倒是一件国家大事也没有。对此顾敏耀认为“……在文中看不到‘1895年台湾割让日本’,也看不到‘1945年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类的全台重大历史事件,反倒有‘1929年罗成传入垦汗宝园’等对于当地而言十分值得记录的大事,这样应是比较正确的规则”①,笔者认为,村史理应记录村庄大事,也应该记录国家、省份的大事,最起码应该是国家和省份发生的对村庄有影响的大事。四部村史都花了很大篇幅描写家乡的宗教信仰,彰化县是一个多神信仰的地方,各个村庄都有关于神明不一样的传说和大致相同的祭拜习俗。共同的信仰是村民凝聚力的纽带之一,也是变化比较小的一部分,在村史编纂上多花笔墨能得到大范围村民的认同,故我们在以后的村史编纂上可以多注意这一点。

四部村史都见长于村民情感的描写。往往行文开头便流露出作者对家人、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顽童的童玩”章节占了笔墨很大一部分,详细介绍了编纂者记忆中的儿时游戏,很接地气。村史是村庄、村民的历史,是温情的人文读物,理应充满浓浓的人情味。与其他几部村史相同,《二水长流裕民情怀》在介绍村民概况的时候是以大姓来介绍的,村子不大、户数不多,几个大姓便是一个村子。这一点在我们写村史的时候是一个值得借鉴的使用方法。在作者自身回忆的一章中,描写了可以赊账的小卖店,尽忠职守的老村长,上学时期遇到的同学和老师,这里有很多细节描写,写得真实细致又感人至深。笔者认为这一章节能写得较其他章节生动是因为这个村民代表是作者自己,由此笔者建议,写村民代表的时候,尽可能地让代表自己执笔,这样让小事件描写得更情深意切。

四部村史具有较为合理的编纂团队。以《二水长流裕民情怀》为例,其作者是一位退休教师,成立了村史写作相关的工作室。村史的写作得到村干部的大力支持。笔者认为村史的编纂者由土生土长的村民组成,具备很多优势:一来熟知村中各项事务和改革,二来会比暂留村中的居民多一份对故土的深刻感情。四部村史在成书过程中,都广罗各方有用资源,如《大丘园:家族乐园》的作者的父亲是老村长,老村长手里留下很多有用的票据、村史创作需要的古旧材料;《二水长流裕民情怀》里面多次提到人流量大、存续时间长的一个小卖店“顶店仔”;《犁头厝风华》的写作用到了村里的家谱和大量的口述史,这些都是村史创作可借鉴的方法。在《溪水淘尽拓荒泪》中,作者介绍了来台移民的艰辛创业史,笔者认为关于地貌、经济产业的变迁可以让村里相对专业的村民或者居住人来执笔,这样显得更为专业、更有历史研究价值。

《二水长流裕民情怀》的第四章开始代表人物介绍,平凡的勤奋的老人生平,发家致富三观端正的正能量的小人物,这是较其他三部村史进步的地方,村民代表没有局限在“大人物”,体现了公众史学人人入史的理念。然而作者的描述只出现代表人物励志向善的一面,其余没有细谈。笔者建议在介绍代表人物时添加一点更人性化、更“接地气儿”的描述,比如问耄耋老人此生遗憾之事、最得意之事?问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是不是过着以前想要的生活?问孩童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目前希望自己的家乡有什么改变?同样是希望家乡做出改变,老人可能希望建构福利体系,中年人可能希望有更多的便利可以谋生,孩童可能只是希望村道两侧的绿化树改栽果树。如此村史里面的人物介绍会更有血肉、更有人情味。

《二水长流裕民情怀》较其他三部村史创新的地方在于这部村史在最后的内容里面加入了对村庄的展望,即“回眸顶店仔与裕民村的展望”,虽然寥寥数百字,也没有建设性特别强的展望,但这不失为村史当中好的一部分。村史应该记录过去、记录现在,也应该记录现在村民的展望,等下一次修改村史的时候,又是令人回味的一部分。对村庄的展望可以参考大众的想法而不只是作者一人的想法。

三、四部村史的不足和编纂建议

首先是编纂资料的来源和编纂主体的设想。在四部村史中,用到了家谱、村长留存的单据和口述史材料。笔者认为,村史的写作应发动更多的村民,发掘更多的材料,仔细甄选,使得人人参与村史写作、村史记录人人、人人都爱看村史。作品中应该有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来写各行各业相关的东西。历史沿革就让老人来回忆,新的网络信息就让最年轻的人来写,婚嫁习俗、宗教信仰及餐桌礼仪多采访妇人,关于学校关于老师的回忆多让学生来写,或者都用口述史来做,总之让更多的人来执笔。资料的确认工作可以由暂居者或者村史写作相关的外乡居住者来做,因为本村的村民对家乡的深厚感情难免会“分不清主次”,或者认为所有细碎的事情都要记录进去,这样写出来的村史可能只有资料收集者本人爱看,而其他村民或者别人就会觉得村史的可读性不强了。

四部村史在图文结合上略有缺失。《二水长流裕民情怀》作者简单地介绍了村中的古厝和不断变得便捷的小桥,算得上图文并茂,遗憾的是缺少阶段性的图片记录,只有最初的和最新的情况。村史的写作离不开公众的支持和配合,如果人人都有记录村史的意识,那么村史写作需要的资料自然会留存更多,如果能动员更多的村民贡献老照片、旧照片,村史中的这一部分一定可以写得更好。

关于动态描写百年村史的设想。笔者认为可以挑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把前后一百年的历史都衔接起来,如祖父、父亲、儿子三人,写他们的生平,这样时间线条不会错乱,也能有明显的前后对比。如“找回熟悉的那一份感觉”这一章节,作者诉说童年趣事,在写到童玩的时候依旧带着儿童愉悦的口吻,与前文生僻专业的大事叙事风格有很大不同。许是快乐的童年会让人一生回忆吧。美中不足的是,四部村史里面关于童玩的部分都是作者儿时的童玩,与今日的童玩已有天壤之别。如今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游戏也被电玩和网络取代,电玩和网络也是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如今80年代和90年代的孩子回忆童年时已经不仅仅是弹珠、纸牌了,而是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电视剧和流行语。这也应该是村史里面能体现的一部分。如果选择三代同堂的家庭来记述动态的儿童童玩,这一章节的内容就不会仅仅代表作者那一代人的童年了。村庄的变化线索也可以根据祖孙三辈人的历史变化自然道出,不似流水线。每一个版块都有不同的三代人来填充,比如说到童年,祖辈没有书读,父辈经历“文革”,我们这一辈有电玩。祖辈一辈子没有出过自己的村子,父辈的时候考上大学是全村的骄傲,如今年轻的一辈在村庄的时间越来越少,对村庄的眷恋是别样的情怀。

最后,应加强公众史学理念在村史编纂中的应用。应强调参与主体的大众性和书写对象的民众性,并要服务于公众。②四部村史的重点描写都放在村庄和村庄的物体之上,与其说是村民的历史,不如说是村子的历史,笔者认为如果有更多的村民来执笔会更好。关于人的写作,不能局限于村长和村民代表,如果把所有村民都写进去太多的话,可以考虑写出各行各业村民的代表、分年龄段选出来的村民代表、分地方特色选出来的村民代表,多样化的村民代表能囊括村民的概貌又不显得庞杂琐碎。再者,村民代表不能光选择好的、优秀的代表。村史也不能只记述村庄的好事、代表光荣的一生。这就难免让人觉得不够真实。

①顾敏耀:《呈现在地观点与挖掘草根历史——彰化县〈大家来写村史〉丛书初探》,《大叶大学通识教育学报》2015年第7期。

②钱茂伟:《浅谈公众社区史的编写》,《中国地方志》2015年第9期。

作者:林丽娥,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专门史。

编辑: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

院校平台·大同大学

猜你喜欢
彰化县裕民村庄
周裕民
毛泽东:匡裕民受了一惊,蒋介石丢了一县
荀子的经济思想
村庄,你好
伴读机器人
村庄在哪里
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调查研究
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