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新闻:正向引导考验媒体智慧

2016-08-26 12:37
中国记者 2016年6期
关键词:新闻媒体社交职业

本刊特约评论员

因为“劳动节”“青年节”等历史性节庆与事件的缘故,五月份一直有“红五月”之称。可今年刚一进入五月份,数起重大突发新闻事件让“红五月”平添了一些不同的感觉。

5月1日,网友披露“魏则西事件”;5月5日,合肥纸媒曝出“刘永伟失肾事件”;同一天傍晚,广州突发“陈仲伟遇害事件”;5月8日,网络曝出“雷洋事件”。四起新闻事件因为都与生命有关,也就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又因为新闻真相的扑朔迷离。还因为新闻发布渠道的网络化特性,其传播过程也就带有明显的移动互联网特征:随着对新闻真相的不断追踪,新闻本身不时出现反转。

的确,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的生产与传播不再是新闻记者的专利。有学者认为,新闻产品的生产主体已由“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专业新闻机构分化为OGC(Occupatiomlly-generated Content,职业生成内容)、UCK2(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PGC(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成内容)三股力量。即除了媒体职业记者继续从事新闻生产(OGC)外,还出现了互联网用户在社交媒体上自发地生产新闻(UGC),并且其中的一部分没有记者证却近乎以新闻为职业的网友自主地成为了新闻的专业生产者(PGC)。

就上述四起新闻事件而言,除“刘永伟失肾事件”是传统媒体首发,属于OGC外,另外三起都是网友通过互联网首发,属于UGC,且随着新闻的推进,PGC特征越来越明显。当然,在这个过程中,OGC也当仁不让地加入进来,并引领着舆论走向。

由此可以大胆推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闻发生反转可能成为一种常态,这也给包括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在内的新闻界提供了更大的用武之地。

由于新闻的偶发性,也由于职业记者数量的局限,网友更容易捕捉到新闻信息并通过社交媒体即时发布,这也是为什么上述四起新闻事件竟有三起为网友首发的原因。

但是,一方面,网友毕竟缺少新闻职业素养,对新闻事实更多地表现为对新闻表象的感性判断,也就难免造成事实不准确甚至失真;另一方面,网友基于“塔西佗陷阱”产生的本能反应,对官方公布的信息会提出质疑,就可能导致舆情出现偏颇甚至反转。比如“陈仲伟遇害事件”本身是一起彻头彻尾的刑事案件,但仍有不少网友根据成见作出了不利于陈仲伟医生的判断;“雷洋事件”在警方宣称当事人有嫖娼情节后,网民迅速对嫖娼证据予以质疑,并提出当事人“罪不致死”,导致舆情更多地聚焦于公安部门的执法。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社交媒体与新闻媒体是可以交互依存的。社交媒体发布的新闻难免流于表象或出现失真。这实际上给了新闻媒体更多的机会,后者可以发挥自身所具有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对新闻事实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作出准确无误的判断,从而把握舆论导向。笔者通过“九派新闻热点智能搜索分析引擎”检索发现,以上四起新闻事件出现反转,都是在主流媒体发声之后。比如网络曝光“魏则西事件”后,多家中央和地方新闻媒体强势跟进,最终促成了有关方面对百度公司竞价排名展开调查、对相关医疗机构进行整顿,让网上舆论趋于平稳。

要更好她把控舆论导向,新闻主管部门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新闻采访权、发布权更多地交给新闻媒体。比如“陈仲伟事件”发生后,当地媒体只按要求发了一个简短的新闻通稿,对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和动机语焉不详,这种滞后的新闻管理办法客观上造成了舆情负向偏移。当然,新闻媒体在做深度调查时也应格外保持理性,不可先入为主,“刘永伟失肾事件”最后出现“肾萎缩”的重大反转,是否媒体在得到线索和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就存在着结论先行的失误呢?

总之,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闻反转现象会经常发生,但如何实现正向引导,将长期考验着新闻媒体的智慧。

猜你喜欢
新闻媒体社交职业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社交距离
职业写作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探讨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整合
我爱的职业
时代召唤老区新闻媒体
新常态下的新闻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