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强势 揭秘英伦

2016-09-07 10:16吕钊
新体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赛艇奖牌榜奖牌

吕钊

俄罗斯田径队被拒于里约奥运会后,有一种观点认为不会有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奖牌榜第二位置构成威胁,奥运会前几个比赛日必然是中美争霸的节奏。但8月14日,英国代表团一天内狂揽6金3银,在金牌持平的情况下,凭银牌数量优势一举反超中国。对于这样的一个“疯狂星期天”,英国《每日邮报》惊呼“我们超过中国了!”文中写道,这是英国在单个奥运比赛日收获金牌最多的一天,将作为英国奥运历史上最辉煌的一天被载入史册,里约奥运会有望成为英国代表团在海外获得奖牌数最多的一届。

此后的几天,英国人没有放慢步伐,一直以一两块金牌的优势牢牢把持着亚军位置,直到本届奥运会结束。如此强势,还得从伦敦奥运会周期说起。

主场作战大投入

4年前的伦敦,英国借主场之利狂掠29金17银19铜,各项指标都创下了历史最佳,不声不响地闯入第一集团,并力压俄罗斯,排名奖牌榜第三。当时的舆论普遍认为这一成绩只是东道主的优势加成而已,毕竟历届奥运会东道主都是因为举办奥运,才实现了奖牌数量质的飞跃,英国的冒尖并没有引起关注。

奥运会虽然只办一次,但为奥运会准备的人才却能用到下届。据英国《卫报》的相关报道,2005年伦敦申办奥运会成功之后,为确保运动员届时能有出色表现,英国提出了一个“世界水准计划”,承诺将在伦敦奥运会周期内投入6亿英镑,其中政府财政投入2.2亿,赞助商赞助0.8亿,博彩业贡献3亿,让运动员享有最好的条件进行训练,从而在2012年取得佳绩。对于自行车、赛艇等优势项目,英国的年投入甚至超过千万英镑。优势项目培育专业运动员,与其它项目一直以来以兴趣为导向的业余运动员选拔模式相结合.构成了如今英国的“混合型举国体制”。

这当然是个残酷的体制,短时间内却又立竿见影。从雅典奥运会获得9金,到北京奥运会获得19金,再到伦敦奥运会获得29金,英国人除了在自行车、马术、拳击和赛艇上巩固优势地位外,也不断在其它领域频有收获。维特罗克4年前已经为英国体操奖牌破零,今年更是连夺男子自由操和鞍马两枚金牌,获得鞍马亚军的也是英国选手。在奥运会历史上首次举办的高尔夫球比赛中,第一枚金牌也由英国球手贾斯汀·罗斯轻松拿下。男子双人三米板跳水配合多年的拉赫尔和米尔斯更是在中国的绝对优势项目中胜出,为英国带来了史上第一枚跳水金牌。英国能够有现在的成功,是运动员多年艰苦训练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政府与奥委会及各单项体育协会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此外,在伦敦奥运会结束后,英国许多优秀运动员并未满足于已有成绩,继续投入下一个奥运周期的备战之中。纵览里约奥运,英国运动员在10个项目上总计15人次实现卫冕,网球好手穆雷和中长跑名将法拉赫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至于下届东京奥运会,当现有的这批优秀运动员逐渐淡出后,英国还是否能够保持强势,也是人们十分关心的话题。

从运动大国到奥运强国

自行车是英国非常普遍的交通工具,即便在伦敦这样的超大城市,也会专门辟出自行车道供民众骑行。良好的条件为英国自行车运动蓬勃发展打下坚实基础,6500多万国民里,在自行车协会注册的业余运动员就有4万多人。此外,大大小小的公园和绿地遍布英国的每一座城市,处处是爱跑人的天堂,更不用说从上到下密密麻麻的足球网络了。对英国百姓而言,运动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不特别却无处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伦敦奥运会前,英国虽不敢自称奥运强国,却是不折不扣的运动大国。

不过,能够从大众体育脱颖而出,最终发展到在奥运会上争金夺银,往届比赛,英国的希望局限在自行车、马术、赛艇、皮划艇等几个项目上。英国人编了个段子自嘲:“我们更擅长坐着比赛,站起来就不行了。”如今有了大规模的金钱注入,英国的冲金点分布更加广泛了。

伦敦奥运会后,英国体育协会继续对20个重点项目投入资金,仅2013年就投入2.7亿多英镑,超过上一周期的单年。金牌至上,谁也不能免俗,为了快出成绩和保持成绩,能拿金牌的多拿钱,不能拿牌的少拿钱。赛艇、自行车和田径项目,精英运动员每人每年可以拿到55000英镑的补贴,重点培养的后备力量可以拿到30000英镑,政府还会为他们聘请相关科研、技术人员,组建专属团队,确保大赛中取得理想成绩。考虑到英国的平均年薪也就是26000英镑,这样的条件已足以让专业运动员踏实训练,全力争胜了。

“唯金牌论”也招来了批评。一切向奖牌看齐,弱势项目的日子更加难过。自行车和赛艇能够分别分走5%的预算,排球和篮球就一口蛋糕都吃不到。《卫报》资深撰稿人蒂姆·里奇觉得,用英国人一直嗤之以鼻的“举国体制“,为英国带来奖牌榜的名列前茅,与英国民众历来对于体育“兴趣高于胜负”的态度相悖。《泰晤士报》首席体育记者马特-迪金森倒是能理解政府的做法:“我们投入资金,‘买来奥运金牌,不论赛艇、游泳还是自行车。但这样的‘买是有价值的,能够推广和普及这些运动项目。”

据《卫报》统计,2016年在里约奥运夺得的每枚金牌背后,是高达550万英镑的巨额支出,极为烧钱的马术项目平均每枚金牌花费接近1800万英镑,帆船取得一块金牌的投入更是超过2500万英镑。但《卫报》也承认,运动员摘金夺银的壮举会激励民众的自信心,未来更多地参与运动,吸引更多的关注和资金,形成良性循环。在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的大背景下,人们急需从奥运奖牌中找回往日帝国的自信。

前首相卡梅伦在盘点伦敦奥运的精神遗产时表示,人们通过积极参与奥运会,更愿意对社会承担责任了,上佳的竞技成绩将给予英国人巨大的精神鼓励。BBC也觉得,新千年之前,英国政府每年用于奥运项目的支出仅500万英镑。伦敦奥运会时,每年的投入已飙至2.64亿英镑,投入和产出永远成正比。

此消彼长天平倾斜

“东道主红利”英国还在吃,而中国已经吃完。北京奥运会中国获得100枚奖牌,伦敦奥运会上成就了11位蝉联金牌的奥运冠军,38金27银23铜也是中国代表团在海外参加奥运会的最好成绩。此次出征里约,个别项目统治地位有所动摇,体操和举重上出现失误,多枚计划内的金牌未能到手,客观上也反衬了英国选手的出色表现。

当中国在男子双人三米板败给英国组合后,激动的英国网民纷纷涌入新闻网站评论:“本以为所有的跳水金牌都会是中国队的……我们能赢实在太不可思议了。”几乎清一色新人的中国体操队只收获两枚铜牌,英国选手维特罗克一个人便胜过了整支中国体操队。此消彼长之间,胜利的天平开始向英国倾斜。

此外,田径队被集体封杀,使得俄罗斯提前退出了奖牌榜三强的竞争,种种因素造成了英国和中国为榜单第二名的拉锯战。对于所谓的英国式举国战略遭到质疑,拉夫堡大学的博尔哈·加西亚博士承认那些不被重视的项目参与人数在下降,但他也肯定了这一战略的效果:“为什么我们要投入那么多的资金,就为了奖牌吗?是希望更多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还是让大不列颠的名字再一次响彻世界?我的答案是无论做多么冰冷的分析,上述都是我们的目的。当我们投下巨额资金后,所有的愿望都在逐渐实现。”

对于中国体操队派出一老带九新的奇怪阵容,《纽约时报》驻北京记者储百亮暗暗猜测,会不会是中国为了四年后的东京奥运会能在近邻日本面前有出色发挥,把里约当做新人的练兵场?如果这一想法是真,那么下届奥运会,都不再有奥运红利加成的中英双方放手一搏,才能看出究竟孰强孰弱。英国《每日电讯报》在问:“英国队究竟能不能继续这一不可思议的壮举,在最终的奖牌榜上战胜中国?”这个问题未来将被反复提及。

猜你喜欢
赛艇奖牌榜奖牌
首枚奖牌!
帆船与赛艇
上海市大学生赛艇运动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探究
88
那枚来之不易的奖牌
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代表团奖牌榜
“牛剑赛艇”存活190年的秘密
猪猪侠·赛艇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