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水战的界限

2016-09-07 15:49方正宇
新体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霍顿孙杨言论

方正宇,执业律师,多家电视、广播、网络和平面媒体的特约评论员,以法律人角度解析国内外体坛的诸多事件。个人微博http://weibo.com/lawyerfang

里约奥运会期间,澳大利亚游泳选手霍顿也许是最令中国人讨厌的对象,因为他始终用各种言论变着法地攻击孙杨。面对这些令人厌烦的言行,人们不禁要问:运动员之间真可以如此肆无忌惮地挑衅对手吗?

在竞争激烈的体育世界里,有时的确存在着一种叫做“口水战”的伎俩。NBA赛场上就从不缺少喜欢喷“垃圾话”的球员。足球领域内,穆里尼奥也是一位擅长刺激对手情绪的“语言大师”。诸如此类的口舌之争,如今已成为对抗过程中屡见不鲜的一部分。

但是,即便用言语来刺激对手,毕竟存在着一定的界限和底线。某些具有侮辱或者歧视性质的内容在竞技舞台上照样是“禁区”。2006年世界杯决赛中,马特拉齐逯过辱骂对方家人的方式,成功“诱使”齐达内用头撞向自己并因此被罚下。尽管从意大利队最终夺冠的结果来看,马特拉齐的算计取得了成功,但此后国际足联还是对他禁赛两场、罚款5000瑞士法郎。可见,一旦“口水战”越界,同样会因其有悖体育道德而受到处罚。

回过头再看霍顿,他用来刺激孙杨的方式,无非就是以明示或暗示指责对方是“嗑药的骗子”。霍顿自己将其解释为心理战的一部分,但是“骗子”这个称谓已属对于人格的侮辱。至于“嗑药”之说,也存在着污蔑的成分。尽管孙杨的确曾在2014年因为药检呈阳性而受处罚,可那属于为治疗心脏病而误服药物的情况,禁赛期只有三个月,证明其行为性质被认定为“过失”而非“故意”。这种观点得到了国际反兴奋剂机构的认可。在这种情况下,霍顿仍然将误服行为无限放大为“瞌药”,其中的恶意昭然若揭。

那么,霍顿恶意攻击孙杨的出发点是什么呢?真的只是因为个人的年轻气盛吗?恐怕并不那么简单。本次出现在里约奥运会期间的风波,根源或许来自4年前的伦敦奥运会。澳大利亚历来以游泳强国自居,当时在游泳项目上只有1金入账。相比之下,孙杨领军的中国游泳队倒是强势揽下5金。中国游泳队的成功秘诀之一是安排孙杨等选手长期在澳大利亚接受当地优秀教练的指导。面对“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的结果,澳大利亚游泳界普遍感到难以接受,于是将矛头指向全面崛起的中国游泳。至于霍顿针对孙杨的种种言论,只是这种情绪的一种集中体现。

或许有人会说,即便澳大利亚人可能存在着小肚鸡肠的想法,但中国游泳历史上的确曾有过服用禁药的污点,似乎霍顿的指责也并非无故生出。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基于部分人士存在的过错,就去贬低整个群体或者是群体中的其他人。这种想法的实质就是“歧视”。无论种族歧视还是性别歧视,思想根源都存在着“以偏概全”。至于霍顿对于孙杨的恶意,同样存在着歧视的成分。

体育领域内,从来都不缺少形形色色的歧视,有些歧视已经处于“人人喊打”的状态。前快船老板斯特林因为与女友私下谈话的内容涉嫌种族歧视,被NBA扫地出门。近年来,有多名足球运动员由于种族歧视言行受到重罚,连意大利足协主席塔韦基奥也因此被禁止参加欧足联活动半年。

在这股“反歧视”的浪潮中,对中国乃至亚洲选手的保护远远不够。歧视黑人选手的言论会在西方社会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并引来严厉处罚。可是,当某些欧美选手居高临下地攻击来自亚洲的运动员时,西方媒体却往往忽视其中含有的歧视内容,甚至对此击节叫好。

改变这种状况,不能都指望对方的幡然悔悟,更需要自身表现出积极维权的态度。正因为如此,在孙杨遭遇言辞攻击之后,中国泳协随即致电澳大利亚泳协,要求霍顿为其言论道歉。或许,这样的举措未必能马上收到成效。但唯有始终保持据理力争的态度,才能消除和反击那些隐藏在“口水战”背后的歧视态度。

猜你喜欢
霍顿孙杨言论
去旅行
霍顿奇遇记
孙杨夺冠
他们的言论
孙杨的“反击”
言论
感恩的传奇
自由总是相对的,言论不是随意的等
中国女孩与华尔街CEO的互救传奇
言论集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