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风格的可译性

2016-09-20 13:48赵为英
考试周刊 2016年70期
关键词:风格因素方法

赵为英

摘 要: 近年来,关于风格的讨论已经屡见不鲜,大部分人对风格这个词感到困惑。本文提出即使不对风格进行定义,也不影响风格的翻译。在风格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方面,作者认为风格是可译的,但存在可译度的问题,对影响可译度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了提高风格可译度的方法。

关键词: 风格 风格翻译 可译度 因素 方法

1.风格的定义

“风格”这个词有很广泛的定义,包括文学风格、建筑风格、行为风格及其他多种风格。即使是文学风格本身,不同的学者也对其有不同的理解。

例如Theodore Savory认为“风格是每篇作品的基本特征,是作者在当时个性与情感的产出,每一个段落都体现了部分作者”。

同样,风格也可以从文学文体学方面进行定义,如王守元在其书中提到:

(1)风格是语言特征,可以交流情感及思想。风格是表面特征,可以体现已有思想或者情感的核心。风格是对一般规则的而偏离(Enkvist)。

(2)风格是指在特定场景,由特定人物,因为某种目的对语言的一种使用方式。有时该术语用于描述特定作者的语言习惯,有时也用来描述一种题材,特定时期,写作学派(或所有这些)对语言的使用。风格是前景化(艺术所及其的偏离)(Leech&Short)。

在这种定义中,风格指的是某种对于规则的偏离,因而造成了前景化的效果。

当然,关于风格的定义还有很多,本文不再一一列举。这么多风格的不同定义使得人们对于风格感到困惑。 笔者认为,风格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很难给其一个确定的定义。但风格可以分类:如作者的风格与作品的风格。从一个作者的所有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他的写作风格,如他的选材如何,句式是简单还是复杂,用词是比较口语化还是书面化。作品的风格是指一篇文章的风采、语言使用方式等。当然,这两者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一篇作品的风格肯定可以体现一定的作者风格,将作者的风格具体化,并增加一些更加具象的东西;作者的风格是该作者所有作品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我们之所以这样进行分类,是因为我们在探讨风格的可译性时,研究的是作品的可译性,而一篇作品的风格见之于它的语言。所以无论风格的定义如何,我们在研究风格的可译性、可译度时,无可避免地都要研究作品的语言。当然,风格的翻译并不是仅仅局限于语言方面的翻译,语言只是研究风格翻译的最基本的出发点。

另外,之所以笔者认为风格的定义不会对风格的研究造成影响,是因为在各位学者没有给出风格的定义前,风格的翻译就已经存在。所以即使我们不对风格进行定义,也不影响风格的翻译。

2.风格的可译性

自从翻译研究存在以来,关于风格翻译的研究就从不间断。有学者认为风格是不可译的,因为语言的形式与内容是不可分割的,失去了原语言,语言的风格将不复存在。其中,周煦良在著作中指出风格不可译,因为不同的语言不能以同样的方式表达相同的风格。尽管如此,大多数学者仍认为风格是可译的。如Theodore Savory认为翻译时译者应该运用源语的习惯表达,而不是使用目标语读者期待的风格,也就是译者应忠实于原作,无论是在风格还是在内容上,都不得对其进行任意改变。

笔者认为风格是可译的,这是因为:

(1)语言的共性。虽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但是这些语言有一定的共性,即深层结构方面的共性。不同民族的人可以进行沟通,这是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即使有些许不同,但大部分是相同的,语言的意义是相通的。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虽然不同语言的表层结构不同,但其深层结构是相通的。译者可以将源语的表层结构在其头脑中转化成深层结构,然后将其转化为目标语的深层结构,进而体现在目标语的表层结构中。也有学者这一点表达为人类思维的相通性,如王佐良认为,“我们大体上都用同样的方式进行思维活动,否则彼此就无法交往了”。这是翻译成为可能的前提。

(2)英汉两种语言的表感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如刘宓庆说道“讽刺作品几乎是无国界的”。这种一致性是的风格翻译成为可能。我们可以通过多个译作看到欧·亨利作品语言通俗易懂,其中贯穿始终的是幽默。

(3)交际线索的可识别性。在处理风格翻译时,Gutt从关联理论出发,提出了直接翻译这一概念。直接翻译是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在不同语言中,语言特征绝非相同(Gutt 2004:134)。因此,“保留风格特征的要点并不在于其内在的价值,而在于这些风格特征可以为读者提供线索,使读者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意图”(Gutt 2004:134)。这种线索称为“交际线索”。Gutt提到交际线索可以来自于语义表达、句式、音位特征、固定模块及词语的选择等。这样便将风格这一抽象概念层次化,使风格翻译在实际操作中有迹可循,为风格传译提供了便利条件。

3.风格翻译的可译度

上文已经提到,风格是可译的。但是,这种可译性是相对的,具有幅度的变化,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可译度。如“她们”一词,如果翻译为“they”,只翻译出了群体概念,却没翻译出女性概念,那么相对于“他们”一词而言,则前者的可译度就不如后者高。另外,对于不同的译者而言,对同一篇著作,其翻译的程度也是不同的。

影响可译度的因素主要有二:其一,语言自身存在的不对应性,以及一些习惯表达的不相通性。这一点是外因,是不可避免的。其二,译者本身,在译者方面,有其成长环境、信仰、阶级、教育对自身的影响,还有就是对交际线索的把握及处理。

关于语言自身的不对应性及习惯表达的不相通性,译者能做的就是提高对另一种语言的把握。关于第二点,外界各种因素肯定会影响译者本身的风格,进而影响对原著风格的再现。译者应该摆正自己的风格,缩小与原著风格的差异,因为忠实地还原原作的真实面貌是对译者的最基本的要求。另外,译者应尽力把握正确的交际线索,即正确把握原作作者想传达给读者的意思,应对原作作者的生平、教育、生长环境等进行了解,对其作品进行钻研,避免因自己的理解偏差造成对原作的误解等。关于对交际线索的处理,译者应提高目标语的水平。

4.结语

本文首先探索了风格的不同定义,认为即使不对风格进行定义也可以谈论风格的翻译,因为风格的翻译在风格有定义之前就已经存在,并且风格的表现肯定是通过语言的。其次探讨了风格的可译性,认为风格是可译的,因为语言的共性、表感功能的一致性及交际线索的可识别性。最后讨论了影响风格翻译的因素,提出译者要提高自己的源语与目标语水平,降低外界因素对自己的影响,正确把握交际线索,并忠实地表达原文的风格。

参考文献:

[1]Savory,T.H.The Art of Translation.London:Cape,1957.

[2]王守元.英语文体学要略.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3]周煦良.翻译三论.翻译通讯,1982,6:1-7.

[4]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5]刘宓庆.翻译的风格论[M].外国语,1990:1.

[6]Gutt,E.A.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猜你喜欢
风格因素方法
解石三大因素
可能是方法不对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
佛教文化旅游区植物的选择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捕鱼
怎样理解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