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名著,做阅读的主人

2016-09-20 13:50李文霞
考试周刊 2016年70期
关键词:积累体验阅读

李文霞

摘 要: 能让孩子聪明和成长起来的,不是埋头苦学,而是大量阅读。阅读的本质就是以作品为媒介,借此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阅读名著,是读者与作者之间心灵的沟通和思想的共鸣。学生大量阅读文学作品,不但能提高思维能力、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成为健康的有素养的读书人。因此,如何让学生正确阅读,是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 阅读 兴趣 体验 积累

语文,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在阅读中才会拓宽学生的视野,把握语文学习的真谛。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读物”,规定7—9年级的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阅读课,早应走进语文课堂,而要延展于课堂之外。实践中我们发现,阅读是孩子精神家园的乐园,尤其是阅读名著。在阅读中,他们可以享受乐趣,思维可以自由驰骋,能获得创新的源泉,思想可以得到升华,情操可以得到陶冶……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成为语文老师的共识。

阅读教学,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提高,说明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语文教学才有质的飞跃。名著的天地非常广阔。阅读名著,要侧重于引导学生学会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广泛的文学背景相结合,对文学作品进行合理的解读。但不同学生有不同的阅读基础,教师在阅读教学的指导中,要做到因材施教。既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个性,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培养有个性、有创造性的读者。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做好学生阅读的导航者,我结合一些教学体验,谈谈认识。

一、强化教师“导”读

我们经常说,要活到老,学到老。于漪老师说:“语文教学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要提高语文教师修养的方法和途径就是读书,语文教师应该把阅读和写作作为自己生命的体现形式。”用我校的一个宗旨来说,你如何要求学生,就要如此要求自己。要想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路上走得更远,首先教师要有阅读意识与阅读体验,做经常阅读的人。如果教师没有丰富的阅读体验,没有博览群书,却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名著,那么无异于纸上谈兵。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学习的天地就有多广阔。语文教学,不能仅囿于课本,而要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积累更丰富的知识。教师作为学生名著阅读的导航者,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名著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类智慧与文明的结晶,阅读名著对他们身心发展、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实,我们读名著,如同站在文学巨人的肩膀上观人生,识社会,看天下。余秋雨先生说:“名著其实就是知识堡垒上的制高点。”当你攀上这座知识的顶峰时,你一定会有“一览众山小”的眼界与胸怀。那么,学生阅读的就不仅仅是书籍,而是人生,是境界。

二、激发学生“想”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名著阅读产生了兴趣,就无需老师的说教与督促,自然而然,他们就会变被动为主动阅读,这才算是真正走近了名著。《围城》中说,外面的人想进去,进去的人想出来。其实阅读教学,也提倡内外结合。就是以课本为契机,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比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项链》一文时,我发现学生对莫泊桑的作品比较感兴趣,借机简单介绍了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和《两个朋友》,并推荐他们阅读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同时推荐很多其他外国名著,如:《复活》、《巴黎圣母院》、《简·爱》等。后来在一次名著交流会上,有学生比较深刻谈到了阅读《羊脂球》、《简·爱》等名著的体验。在惊喜与惊讶中,我明白了,学生的眼光也在课外。兴趣,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内的文章,更激发了他们阅读课外名著作品的渴望。

三、鼓励学生“多”读

阅读名著,贵在体验。名著阅读教学,应特别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个人情感体验。我的名著教学阅读的时间,既安排在课内,又延伸于课外。课内,每周至少安排一节语文课或自习课进行阅读。阅读的时候要求“用笔”“用心”。“用心”就是静读,全身心投入地阅读。“用笔”,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如对好词好句的积累,人物的认识,环境描写的点评,作品情感的感悟等及时做好笔记。课外,可利用周末、节假日阅读。久而久之,阅读习惯养成了,我也不用三令五申地要求了,到时间,他们都会自觉阅读,如同履行承诺一般。还每两周安排一次名著交流会,将他们短期阅读或长期阅读的感受做一次交流,以小组为单位,组员轮流展示,并将好的交流成果编辑成集,作为班级阅读笔记保存。撰写读后感,也是促进名著交流的一种形式。读后感的撰写,不限字数,不论语言,只重感悟和体验。这样,日积月累,既扩大了阅读的信息量,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力和表达力,可以说是一箭双雕。

四、引导学生“会”读

要使量变转化为质变,习惯与方法很重要。做好名著阅读,有了好习惯,还需把重心放在阅读方法上。关键在于指导学生会读。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让学生联系实际,领会作品的情境,品味作品的语言,激起学生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体验、感悟,从而获得新的认识与体验,丰富自己的人生。鲁迅曾经将别人喝奶的时间用在阅读上,可见,阅读要合理运用时间,中学生就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读无限的书籍。还必须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性地阅读。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品行高尚的人谈话。要善读好书。阅读时还要养成随时摘录的好习惯,编辑个人读书笔记。还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自己喜欢的古今中外文学家的事迹,阅读整理,并领悟其中的精妙,学以致用。总之,要善读,会读,才能真正做到读有所得。

冰心说,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中学阶段是学生积累知识的关键时期,更是阅读的可贵时期。在学生最需要积极引导的时期,文学名著可以为他们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语文教师作为学生阅读的领航人,只有正确有效地引导,才会使学生变成名著阅读的主人。

猜你喜欢
积累体验阅读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