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的阳光充满数学课堂

2016-09-20 14:24吴小洁
考试周刊 2016年70期
关键词:投币漫画书故事书

吴小洁

在许多学生心目中,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了无情趣的课程。伴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逐渐减淡,有些甚至开始厌恶数学。反思这种现象的成因,数学教学与生活脱节是一个重要因素。数学是一门学科,更是实践的产物,它从生活中来,又终将回到生活中去,只有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的阳光充满数学课堂,才能使课堂重新焕发生命活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课堂富有生活情感

当学习内容越贴近生活背景时,学生越会自觉地接纳知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在课堂中生动地展现出来,让学生感觉到数学不是枯燥的,而是富有生活情感的。

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以下是我的课堂教学过程:首先,播放一段小明坐公交车投币的动画,投币箱前醒目地标着:“上车1元,请自觉投币。”由于小明不认识人民币,投了一枚1角的硬币,司机师傅让小明再投,小明不明白什么意思。谁来帮帮他呢?不少学生争先恐后地想帮忙,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情境中,引入本课学习内容,学生很主动地结合生活经验认识不同币值的人民币,同时让学生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投币上车,从而更好地理解1元=10角。接着,创设一个购物付款的生活情境,请学生将自己多余的学习用品带来教室,开一个文具商店,招聘几名学生当售货员,其他学生当顾客,开展购物活动。

在本课教学中我不断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小面额人民币的认识。同时掌握元、角之间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学会简单付钱和找钱,并体会到付钱的方法有多种形式。我还在教学中渗透学生要有爱护人民币的意识,将数学课与生活融合在一起,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学生学得自主、投入,效果自然不错。

二、融入真实生活,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知识源于生活又要回归于生活。我们必须开放我们的课堂,勇于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的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开展多渠道学习,增加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机会,将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生命活力。

如学习《统计》时,我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刘阿姨开了一个书店,她最近打算进一批受小学生喜爱的图书,比如漫画书、故事书、科幻小说、百科全书,可是不知道哪种书该多进些,哪种书少进些。学生各抒己见,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调查在校学生比较好。为了降低统计难度,我只要求他们采访10名学生。学生利用课间做了回“调查者”。令我高兴的是,成果丰富多彩,各有特点,很有意思,如:

(1)张**的调查表

漫画书:√√√故事书:√√√√科幻书:√√百科全书:√

(2)王**的调查表

漫画书:○○○○故事书:○○○科幻书:○百科全书:○○

(3)李**的采访记录

漫画书:△△△△△故事书:△△科幻书:△△百科全书:△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统计方法,比如画“正”字,写字母等。从调查表中刘阿姨很容易看出学生更喜欢漫画书和故事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学生不但亲历了“统计”的真实过程,理解了统计的现实意义,而且始终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因此,在新课程下,我们一定要开放我们的课堂,真正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体现知识的生活价值。

三、鼓励大胆质疑,让数学课堂变得活跃真实

数学课堂首先是一种生活,应该是自然的、富于变化的,处处蕴涵着问题与创新。数学课堂不是一个知识的灌输地、不是一个封闭的模式库,要突破数学课堂故步自封的状态。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问题意识,让课堂变得活跃真实。长期以来,教师在数学课堂中重灌输,轻质疑;重结论,轻过程,甚至有时学生的解法与思路正确,只不过与教师的见解相左,也被毫不留情地扼杀在萌芽状态。长此以往势必使学生的思想少了一些创新,多了一分束缚。因此,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数学课堂,不只是单纯地传授数学知识,更应该重视数学素养、科学文化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做思考题(取钱)时,除了解决书本上的问题,还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好2张币值10元,4张5元,6张1元的人民币,然后小组根据这些条件大胆质疑,提出数学问题。比如:“从中取出16元,有几种取法?怎么取?”“取出3张人民币,最多取多少钱?”“用这些钱买价格为50元的书包,够吗?”……本组提问,其他组回答,也可以本组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一来,这个思考题就大大超出了原有的功能,学生的思维开拓了,数学课堂就变得活跃、真实、有生命力。

四、数学眼光看生活,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

有一个名人曾经讲过,学生入学时的成绩相差很少,但毕业之后或若干年以后相差很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学校是否有养成敏锐的洞察力。如果这个学生没有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仅仅局限于老师教什么,他就学什么,那么他就不可能拥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后的学习就缺乏后劲;相反,如果这个学生除了老师教的内容,自己还时时都留意生活中的数学,那么他就可以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今后就有干劲。

学习相关内容后,教师要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睛看生活,从生活中找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使课内的数学知识向课外的日常生活延伸。譬如学生在学了《平均分》后,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均分的例子,试着提出问题说一说,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提出很多问题如:

1.下课了有12人在操场上做游戏,每3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2.我家6口人星期天去公园玩,准备坐吊椅上山,每2人坐一个吊椅,要坐几个吊椅?

3.中秋节到了,妈妈买了10个月饼,要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分几个?

要想让学生走进生活,教师应该留心学生生活范围,搜集学生的生活资料,记录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将生活移入课堂,请学生用数学的眼光重新看待生活。久而久之,就能慢慢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周围,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用数学语言描述结论。

生活是数学课堂的源头活水,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距离,使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让生活的阳光充满数学课堂,数学教学才能拥有浓郁的生活味道和色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使数学成为开启学生智慧的一把金钥匙。

猜你喜欢
投币漫画书故事书
Storybook 故事书
天边的故事书
暖心有爱的故事书
测谎仪
投币畅饮(图片故事)
欢喜小侦探系列 漫画书迷云
我是白骨精
还书
放飞诚信的白鸽
小松鼠的故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