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欧洲防务共同体到北约
——英国与联邦德国的重新武装

2016-10-15 18:59鞠维伟
军事历史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联邦德国西德防务

鞠维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 欧洲研究所,北京 100732)



从欧洲防务共同体到北约
——英国与联邦德国的重新武装

鞠维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 欧洲研究所,北京 100732)

1950年,西方国家开始考虑重新武装联邦德国,使之参与对抗苏联、防卫欧洲的任务。法国提出了普利文计划,希望建立有军事一体化性质的欧洲防务共同体。英国对此并不积极,更希望在北约的框架下重新武装联邦德国。建立欧洲防务共同体的努力失败之后,英国积极促成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不仅实现了联邦德国的重新武装也使其正式加入西方阵营之中,对欧洲冷战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英国联邦德国欧洲防务共同体北约

1949年德国分裂后,美国、西欧国家与苏联对抗的形势愈加激烈,西方扶持下的联邦德国重新武装问题很快被提上了英、美、法等国的议事日程,最终联邦德国以加入北约的方式开启了其重新武装的进程。在此过程中,英国相关外交政策的制定及与其它大国间的外交博弈值得研究。国内外对该问题已有的研究*王飞麟:《联邦德国重新武装与入盟西方战略:1949—1955》,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洪邮生:《英国与德国的重新武装》,《史学月刊》2002年第12期;鞠维伟:《英国对联邦德国重新武装的政策初探》,《历史教学》2013年第10期等。Saki.Dockrill, Britain’s Policy for West German Rearmament, 1950-1955.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Spencer Mawby, Containing Germany: Britain and the Arming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Basingstoke: Macmilan, 1999.基本上从英国外交政策角度入手,虽然对英国与相关大国之间的外交博弈有所论述,但对英国政策的形成缺少历史性还原,对原始档案资料的使用也显得缺乏。本文立足英、美方面的档案,梳理英国在联邦德国重新武装问题上的决策过程,展现英国政府内部的争议情况和决策过程,剖析冷战背景下英国推动西欧各国军事合作的外交政策和行为,总结欧洲首次尝试军事一体化过程中英国所起的作用。

一、普利文计划的出台及英国的态度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在冷战的背景下,西方国家认为发生在朝鲜的“事件”有可能在德国上演,因此立即讨论重新武装联邦德国(西德)的事宜。9月,英、法、美三国在纽约召开外长会议,美国国务卿迪恩·艾奇逊(Dean Acheson)正式提出重新武装西德的计划。*该计划主要内容是:在北约组织的框架下建立欧洲一体化军队,由北约欧洲成员国的军队、美军和西德的军事力量组成,任命一位最高司令官来统辖这支军队。法国因担心德国军事力量的复兴而反对该计划。法国对于西德的重新武装有自己的谋划。10月,法国总理勒内·普利文(René Pleven)公布了武装西德的计划,被称为“普利文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有:建立一支包括西德军队在内的欧洲军,这支军队属于整个西欧,而不属于某一个国家;设立欧洲防务部长和相应的机构来领导这支军队,这支欧洲军将被置于美欧盟军最高司令部的指挥下;参加欧洲军的各国部队按照“营”一级编制加入进来,即来自同一个国家的士兵组成的最大建制是营,欧洲军的每个团、师由不同国家的营级单位组成,这是为了在最大程度上限制西德军事力量在欧洲军内的发展。此外,普利文计划要求《欧洲煤钢联营条约》签署后,即舒曼计划*1950年5月,法国外长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发表声明,提出在法国和联邦德国煤钢工业联营基础上,把西欧各国的煤钢工业部门联合起来,由一个超国家的高级机构共同管理,该声明被称为“舒曼计划”。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政府代表签署了《欧洲煤钢联营条约》,舒曼计划正式开始实施。达成后再实行以上内容。很显然,普利文计划希望将西德的重新武装限制在欧洲一体化的框架下,而防止其进入美、英主导的北约—大西洋联盟的框架下,根本上是为了最大程度地限制未来西德军事力量的发展。同时,普利文计划的基本精神复制了舒曼计划,其实质上就是将舒曼计划中的超国家主义*超国家主义(supranationalism)是一个国际关系中的概念,指国家将其主权让给国家之上的主体;国家之上的主体即使未获得所有参加国的同意,仍可作出具有强制力的决议。和超国家主义相反的概念是政府间主义。应用到欧洲军事一体化中来,即建立一个超国家的机构来管理西欧各国的军事力量,企图从军事和经济两方面限制和防范西德实力的崛起。

普利文计划出台后,英国驻法国大使奥利弗·哈利(Oliver Harvey)立即给英国外交大臣欧内斯特·贝文(Ernest Bevin)致电指出:首先,法国的计划就是为了拖延美国重新武装西德的计划,并且会立即请求英国方面加入其中,以加大对美国的压力。其次,法国政府是希望英国加入普利文计划的,但是他们也清楚该计划具有超国家主义的“欧洲联邦”性质,而由此预测“英国因为反对欧洲联邦而反对这一计划”,明知英国反对,普利文计划还被提出来,这说明法国政府实质上对英国政府在该计划上的态度并不关注。*Roger Bullen and M.E. Pelly ed., Documents on British Policy Overseas, Series II, Vol. 3, London: 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1989, pp.206-207.哈利在电报中认为英国政府对该计划的态度应该是既不反对,但也不寻求加入这样的欧洲军,可以从外部与普利文计划拟建立的欧洲军进行合作。也就是说,将英国驻扎欧洲大陆的军队置于北约军事框架之下,然后寻求与普利文计划所倡导的欧洲军进行合作。很明显,哈利对普利文计划的初衷就表示了质疑。

英国外交部也明确表示了反感的态度。1950年10月25日,贝文同比利时驻英大使范·泽朗(Van Zeeland)会谈指出:法国的计划看起来不切实际,而且美国人也不会满足于这一计划。贝文希望比利时方面去劝说法国政府,让其在加强西欧军事合作方面的行动中考虑美国的态度。*Roger Bullen and M.E. Pelly ed., Documents on British Policy Overseas, Series II, Vol. 3, p.214.同时,贝文对于西德加入欧洲一体化防卫力量表示担忧,特别是担心此举会引起苏联方面的激烈反应,认为“如果到1951年春天的时候,西欧防御力量的建立取得了快速和有效的进展,这将对俄国人产生重大影响,有可能决定其在欧洲和远东的政策方向。”*Roger Bullen and M.E. Pelly ed., Documents on British Policy Overseas, Series II, Vol. 3, p.205.可以看出,贝文一方面感到普利文计划不切实际,因为它防范西德的色彩太过明显,按照普利文计划,西德军队的建制仅能维持在营一级的规模,而在大规模机械化战争中这样的编制会让西德根本无法发挥其军事能力。另一方面担心普利文计划将会被苏联看成是严重的军事威胁和挑衅,一旦德国出现朝鲜半岛那样的情况,这样薄弱的计划下建立的欧洲军根本不能保卫西德和西欧的安全。

对于普利文计划,贝文在10月26日给英国外交部的一份备忘录中给予了明确的反对意见:普利文计划与英国的外交战略格格不入,要坚决反对。首先,普利文计划与北约组织的框架、原则不一致。该计划力图把美国、加拿大的军事力量和欧洲的军事力量分开,这是对北约军事力量的分割。第二,该计划拖延了西德加入西方军事阵营的进程。由于该计划的前提是舒曼计划得以签署,并建立相关的政治、行政机构,这一系列前提都阻碍了西德为西欧军事防御作出贡献。第三,该计划具有“欧洲联邦”的超国家主义的特点,而英国政府是倾向于大西洋联盟框架下的国际合作。英国外交部认为一个所谓的“欧洲联邦体系应该是更广泛的大西洋防御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普利文计划无非是法国要获取欧洲的领导地位,也是直接针对美国对欧洲的控制。*Roger Bullen and M.E. Pelly ed., Documents on British Policy Overseas, Series II, Vol. 3, p.217.备忘录提出英国应采取的政策:第一,在防御问题上坚持北约组织的原则,反对任何将美国和欧洲的防卫力量分离的企图。第二,尽快建立北约自己的军队和最高司令部,重组北约并让美国军队进驻欧洲。*Roger Bullen and M.E. Pelly ed., Documents on British Policy Overseas, Series II, Vol. 3, p.219.

从这份备忘录可以看出,英国方面还是希望在北约的框架内完成对西德的重新武装,而对法国领导西欧防御体系是不放心的,并且认为美国—西欧联合的大西洋联盟体系才能真正为西欧的防御作出贡献。

英国军方对普利文计划的态度与外交部略有不同。英军参谋长委员会认为普利文计划可以从根本上去除德国的军事威胁,对欧洲的安全有益。陆军元帅威廉·斯利姆(William Slim)在11月9日参谋长委员会的会议上指出:从军事上讲,任何重新武装西德的计划都必须以师为建制而创立德国军队,这就意味着要建立相应的德国陆军部门来对这支军队进行组织和管理;接下来无论我们采取怎样的预防措施,德国都会想方设法地重建其德军总参谋部。*Saki Dockrill, Britain’s Policy for West German Rearmament, 1950-1955,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pp.48-49.很显然,英国军方从技术的角度看到了普利文计划可以大大减少未来西德军事复兴的威胁。但他们也明白该计划有着无法修复的缺陷:第一,不具有实际的、军事上的可操作性。普利文计划中的欧洲军按照营级建制,而来自西欧不同国家的军队由于语言、军事素养、指挥体系的不一致,建立起来的军队根本无法适应现代机械化战争。第二,普利文计划并不受到北约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欢迎。*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ed.,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iplomatic Papers (以下简称FURS), 1950, Vol.3, Washington: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7, p.519.该计划出台后,美国虽然没有表示反对,但实际上对该计划的可行性非常质疑,不久后即出台了对该计划进行修订的“斯波福德计划”*普利文计划出台后,美国也对其不满意并于1950年12月提出斯波福德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是:立即实行美国关于建立欧洲一体化军队的计划,并让西德军队加入;征召和训练西德军队,组建配备轻武器的地面部队和小规模的战术空军和海军部队;加入欧洲一体化军的西德军队,其建制规模为旅一级或者叫做“团级战斗联队”(regimental combat team),西德的地面部队不得超过欧洲军总数的1/5;计划要求开启两方面的谈判,即英法美三国与联邦德国政府立即展开关于西德重新武装的谈判,同时法国也可以根据普利文计划开展相关的组建欧洲军的谈判会议。。此外,卢森堡、荷兰、比利时等国也对普利文计划兴趣不大。因此英国军方实际态度是:按照普利文计划创立欧洲军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让法国人自己去尝试这一计划,英国方面不要直接予以拒绝,这对各方也是无害的。法国尝试一旦失败,则其只能接受英、美方面制定的武装西德的计划。*Saki Dockrill, Britain’s Policy for West German Rearmament, 1950-1955, p.49.

虽然英国军方更加强调对未来德国军事复兴的遏制,但本质上也认为普利文计划行不通。在提交给英国防务委员会的备忘录中,贝文措辞强烈地指出:法国的普利文计划及其将要建立的欧洲军根本无力维护西欧的军事安全,更重要的是“该计划中的欧洲联邦的思想一旦在北约内站稳脚,就会削弱大西洋两岸之间国家的团结力量。我们必须将其消灭于摇篮之中。”*Roger Bullen and M.E. Pelly ed., Documents on British Policy Overseas, Series II, Vol. 3, p.294.由此可见,英国政府无论是外交部门还是军方都对普利文计划的可行性深感怀疑,认为该计划对西德的过分限制无益于西欧防务安全,且其中的超国家主义性质又不符合英国的战略利益。

二、英国政府对欧洲军态度的微妙转变

1951年1月15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等国代表在巴黎召开了关于组建欧洲军的会议,*英国、荷兰、挪威、丹麦、葡萄牙、美国、加拿大等国以观察员的身份出席此次会议。虽然会谈比较艰难,但是出现了某些积极的态势,西德基本同意了法国欧洲军计划的基本精神和原则,法国也不想以重重限制彻底堵死西德重新武装的道路并愿意就欧洲军的编制单位问题做出让步,法德之间就建立一体化的欧洲军有可能会达成妥协。在欧洲军的框架下,西欧国家尤其是那些小国有可能会团结起来为西欧的集体防御作出贡献。在斯波福德计划无法实现*1951年1月,英、法、美盟国最高委员会与西德政府在波恩举行会议,就斯波福德计划展开谈判,但由于在该计划下无法获得平等地位,西德政府最终拒绝了斯波福德计划。的情况下,美国对法国的欧洲军计划也表现出了兴趣。1951年6月,成为北约驻欧洲盟军最高司令的艾森豪威尔表示支持组建欧洲军,指出联邦德国的重新武装应在欧洲军的框架下进行。*王飞麟:《联邦德国重新武装与入盟西方战略:1949—1955》,第198页。艾奇逊虽然最初反对法国的欧洲军计划,但是为了防止法国人将来取得领导欧洲防务力量的权力,并单独监督未来西德军队的组建,他也同意法国组建欧洲军的计划。*Saki Dockrill, Britain’s Policy for West German Rearmament, 1950-1955, p.69.7月,法国组建欧洲军计划被确定为“欧洲防务共同体”(European Defence Community),美国方面支持欧洲防务共同体的建立,认为这是鼓励西欧在政治上更加团结一致的重要步骤。美国的态度出于两点考虑:第一,组建一支欧洲军看起来已具有可行性;第二,除了欧洲防务共同体,法国绝不允许西德军事力量加入其它组织中。*Saki Dockrill, Britain’s Policy for West German Rearmament, 1950-1955, p.73.

美国态度转变的同时,英国对于欧洲军以及欧洲防务共同体的看法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1951年5月初,接替贝文出任英国外交大臣的赫伯特·莫里森(Herbert Morrison)*1950年下半年以后,贝文身体情况愈来愈差。次年3月,英国工党副领袖赫伯特·莫里森接替了贝文的职务,担任外交大臣,直到该年10月。还强烈反对欧洲军计划,他向内阁提出:第一,欧洲军计划与北约防卫需求不一致,也与建立欧洲联邦这一政治目标的长远需要不一致;该计划声称给予德国平等地位,但实际上却不是这么回事。第二,英国政府不要加入这样的欧洲军,但如果西德和欧洲大陆的北约国家愿意加入其中,而且该计划不会妨碍到北约的防御以及英国的利益,那么就悉听尊便。第三,除非出于急迫的政治原因,该计划由于不具备可操作性,很可能难以为继。*英国内阁档案,Cabinet Paper (以下简称CAB),CAB129/45, CP(51)128, The European Army, p.1. 来源:英国国家档案馆网站:http://www.nationalarchives.gov.uk/cabinetpapers/(下同)莫里森认为欧洲军不利于北约集体防御政策,表明了英国应该拒绝加入的态度。他还表示没有必要改变巴黎会议上英国的观察员身份,除非欧洲军计划威胁到了英国的利益。莫里森还向内阁表示,英国军方也同意他的观点。*CAB129/45, CP(51)128, The European Army, p.1.

到了7月26日英国防卫委员会的会议上,莫里森却表示:“如果德国的军力被纳入到欧洲军的话,这对于苏联的挑衅程度比较低,不会激怒苏联发动战争。另一个好处是,如果西德通过这种方式与西欧密切联系起来,这将是西德加入大西洋集团的第一步”。*CAB131/10, DO(51), 20th Meeting, pp.3-4.显然,相比较5月份,莫里森此时对欧洲军的态度变得积极了。他已经感到美国对欧洲军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而美国的支持势必要使欧洲防务集团纳入美国主导下的大西洋联盟体系。在大西洋联盟之下,英国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换言之,可以防止法国在西欧大陆一家独大。

英国军方有部分人仍然对西德重新武装并加入欧洲军表示质疑,他们认为英国和其它西欧国家应首先重整军备,优先得到美国方面提供的装备,这样才能预防西德未来军事实力的复兴。*CAB131/10, DO(51), 20th Meeting, pp.4-5.甚至有的大臣认为日耳曼不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他们迟早会为了获取失去的东西而进行复仇战争。即使把西德军力纳入欧洲军,也不能保证安全,因此英国要加强自己的防卫力量,并且尽量拖延西德重新武装的进程。*CAB131/10, DO(51), 20th Meeting, pp.5-6.对此,英国首相克莱门特·艾德礼( Clement Attlee)强调:“如果在这一问题上(武装西德)无所作为,那么德国就会出现持续的真空地带,苏联会急于填补这个真空,而且德国人会和苏联结盟以摆脱孤立的局面。”*CAB131/10, DO(51), 20th Meeting, p.6.在7月30日的内阁会议上,莫里森指出,美国政府和艾森豪威尔将军把是否支持重新武装西德看成是“欧洲国家保卫西欧的忠诚度的测试”*CAB128/20, CM(51), 56th Conclusions, p.195.,言下之意西德重新武装是美国的意愿,英国不能不看美国人的脸色;苏联方面已经开始动手武装东德,如果“西德人没有武装起来,也不确定我们是否有能力保护他们,那么西德有可能会倒向俄国人”。莫里森建议内阁授权他在即将召开的北约理事会上与有关国家商议,同意西德军力成为欧洲军的一部分,并且使之在艾森豪威尔将军的统率下。*CAB128/20, CM(51), 56th Conclusions, p.195.最终,英国政府内部支持欧洲军计划以及建立欧洲防务共同体的意见占据了主流。9月,美、英、法三国在华盛顿举行外长会议,讨论西德参加欧洲防务的问题,会上英国表示支持建立有西德军队参加的欧洲防务共同体。

三、欧洲防务共同体“功败垂成”与英国的对策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谈判,1952年5月27日,法、意、荷、比、卢和联邦德国政府代表在巴黎签订了《建立欧洲防务共同体条约》*条约规定成员国派军队组成“欧洲军”,联邦德国不拥有独立的军队,其军队编入欧洲军。欧洲军3年内建立40个师,其中法国14个师,联邦德国12个师,意大利11个师,荷、比、卢三国各1个师,欧洲军由北约最高统帅负责监督、组织、装备和训练工作,并成为北约防御组织的一部分。,该条约于1952年7月1日被英国议会批准*在签订《建立欧洲防务共同体条约》的同一天,美、英、法三国外长代表各自政府在巴黎签署了“关于同意建立欧洲防务共同体的宣言”,因此英国虽然不是欧洲防务共同体条约的签约国,但是该条约也需提交本国议会批准。。然而,此时上台执政的英国保守党政府声明:不会加入欧洲防务共同体,也不会派军队加入欧洲军。11月,英国外交大臣罗伯特·艾登(Robert Eden)在提交给内阁的报告中表示,英国政府要再次重申不会加入该防卫共同体,也不会明确承诺在欧洲大陆驻扎军队的数量和时间。*CAB129/57, C.(52)434, European Defence Community and Alternative Plans, p.1.这一意见得到了内阁和军方的支持。此时的英国政府仍无法跨越北约框架下“一体化”的底线。此外,艾登还提出欧洲防务共同体的建立一旦失败,英国政府就要“寻求通过北约组织来实现德国对西方防御做出贡献的计划;该计划的重点是让德国加入北约,并发展北约机构来提供控制德国重新武装的措施”。英国“应该立即开始对欧洲已有的政府间合作组织进行开发”,以保证西欧军事联合能够成功。*CAB129/57, C.(52)434, European Defence Community and Alternative Plans, p.2.

1954年8月29日,法国国民议会否决了《建立欧洲防务共同体条约》,欧洲防务共同体功败垂成。这是因为一方面,法国上下仍然难以破除对德国军事实力恢复的担忧;另一方面法国也担心其中的军事一体化原则将会限制自身的军事力量。正如戴高乐在1953年3月所说:“这个所谓‘欧洲军’绝不是‘欧洲’军,实际上只是在美国支配下的美国世界战略的工具。虽然名叫欧洲军,却由美国将军指挥,所以与欧洲各国无关。同为欧洲国家而不参加欧洲防务共同体的英国和土耳其就可以保持本国军队,但法国却被要求放弃主权。重新武装德国只能使德国在欧洲的军事优势发展成政治控制。”*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8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第145页。

建立欧洲防务共同体失败后,英国立即寻求在北约框架下重新武装西德。1954年9月1日英国内阁会议上,艾登提议:第一,使《波恩条约》*1952年5月26日,美、英、法三国与西德签订了《波恩条约》,其中规定:美、英、法三国废除占领法规,但三国军队仍留驻西德境内;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参加“欧洲防务共同体”等。该条约使得联邦德国结束被占领状态以及重新武装与“欧洲防务共同体”捆绑在了一起。与欧洲防务共同体条约相分离并使之生效;第二,寻找某种替代措施,使西德在北约组织的框架下作出防卫贡献。具体说来,由英国出面邀请欧洲防务共同体签字国以及美国的代表召开会议,商讨下一步的计划。如果法国与其它国家在西德重新武装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就撇开法国进行重新武装西德的相关进程。*CAB128/27, C.C.(54), 58th Conclusions, p.2.显然艾登很不满法国妨碍西德重新武装,并且做出了最坏的打算,即在德国问题上与法国分道扬镳。内阁在讨论后的意见相对乐观一点,认为法国否决欧洲防务共同体条约主要是担忧这个条约会让法国交出军队控制权,而不是因为原则上反对联邦德国重新武装。如果重新武装西德的计划能够不涉及法国的主权问题,那么法国方面有可能接受这样的计划。*CAB128/27, C.C.(54), 58th Conclusions, p.3.

随后,英国外交部与联邦德国总理康拉德·阿登纳(Konrad Adenauer)进行了沟通,得知西德方面愿意就加入北约进行相关谈判,同时阿登纳本人愿意就军事安全问题做出相应的保证。在9月8日的内阁会议上,艾登提出目前“除了让德国加入北约,没有任何替代方案让德国做出防卫贡献”,并且艾登计划出访有关的西欧国家,就此事展开协商。*CAB128/27, C.C.(54), 59th Conclusions, p.3.他还进一步强调,如果要达成西德加入北约的计划,英国就必须长期承担在欧陆驻扎4个半师的兵力,*根据此前的协议,英国只需要在欧洲大陆提供1个师的兵力参与欧洲防务共同体,其它3个半师将撤回英国。这样做是为了平衡西欧军事力量,让法国安心。此外,艾登还提出更重大的建议:让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加入布鲁塞尔条约组织*在英国的发起和联络下,1948年3月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五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条约序言中明确表示,其目的在于防止德国侵略势力的复活,同时规定条约中的一国遭到武装攻击,其它缔约国应提供一切军事和其它援助。北约成立后,该组织军事机构并入北约,其它机构则继续存在。,该组织从此改变针对和防范德国的性质,而转变为“涵盖整个西欧的,并且其中任何一方在受到外部势力侵略的时候能够提供互相协助的组织”。*CAB128/27, C.C.(54), 59th Conclusions, p.3.由于布鲁塞尔条约组织此时已经是北约组织的一部分,西德加入布鲁塞尔条约组织就意味着加入了北约。时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及其内阁成员基本上同意扩大布鲁塞尔条约组织,并让西德加入其中的意见,但是对于英国在欧洲大陆保持长久驻军则表示了谨慎态度,他们还是不想让英国长期担负在欧陆的军事责任。对此,艾登回应说,在相关会谈中他会“极力避免给外人造成英国会在欧洲大陆承担更多的军事责任的印象”。最终,英国内阁授权艾登前往西欧各国商讨西德加入北约以及扩大布鲁塞尔条约组织的事宜。*CAB128/27, C.C.(54), 59th Conclusions, p.4.随后,艾登动身出发访问比、卢、荷、法、西德、意大利等国,推行他的布鲁塞尔—北约式的重新武装西德的计划,倡议在伦敦召开各国的协商会议,以讨论西德加入布鲁塞尔条约组织的有关事宜。

四、英国的承诺与联邦德国加入北约

艾登出访西欧六国后向内阁表示,除法国外,其余国家都对自己关于西德重新武装的方案表示欢迎,并且愿意在英国的安排下召开相关讨论会议,这种情况甚至让艾登本人颇感意外。艾登认为,西德加入北约的最大障碍仍在法国这边。法国总理孟戴斯-弗朗斯(Mendes-France)表示,西德加入布鲁塞尔条约组织以及北约的前提是这两个组织要有防范西德的制度安排,而没有这些安排之前法国政府不能决定是否让西德加入其中。艾登向孟戴斯-弗朗斯表示英国会尽力作出相应的安排,保证西德重新武装后仍然是可控的和安全的。但是关于英国是否长期承担西欧大陆的军事防卫责任及驻军问题,艾登没有给予法国明确的答复。*CAB128/27, C.C.(54), 59th Conclusions, p.2.总之,法国仍然担心北约无法控制西德军事力量的复兴,并希望英国能在欧洲大陆承担更多的军事责任。如何满足法国限制西德军事力量的要求,成为了讨论西德加入北约相关会议的重要内容。

在英国的倡议下,英、美、加拿大以及比、卢、荷、法、意大利、西德等九国政府的代表于1954年9月28日至10月3日在伦敦召开会议,商讨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以及确定其重新武装的办法。伦敦会议召开前不久,孟戴斯-弗朗斯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发表演说,仍没有明确表示是否同意联邦德国加入布鲁塞尔条约组织的同时加入北约。*CAB128/27, C.C.(54), 61th Conclusions, p.3.他还向美国方面表示:“德国加入北约,这对法国民众来说是不可接受的。”*CAB129/70, C.(54)300, European Defence, p.1.但是他又暗示其本人是同意西德加入北约的,只不过希望能得到安全上的保障,并且他告诉美国方面“伦敦会议不允许失败”,要给与会人员足够的时间来制定解决方案。*CAB129/70, C.(54)300, European Defence, pp.1-2.此时,法国政府需要一个安全保证,既能安抚国内民意又能对未来西德军事发展进行控制。因此,艾登向内阁建议:维持英国现有的在欧洲大陆的4个半师和1个战术空军部队的军事力量;不经布鲁塞尔条约组织大多数成员国的同意不得撤离这些部队。内阁批准了艾登的建议,这是英国史无前例的承诺,对于西欧防务体系的建立以及西德得以加入北约来说十分重要。*洪邮生:《英国对西欧一体化政策的起源和演变(1945—1960)》,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56页。

英国在做出上述重大承诺以及西德政府表示放弃制造和拥有核武器、生化武器的权利以及保证接受北约对其军事工业的监督后,法国最终同意接纳西德加入北约。伦敦会议在10月3日决定,吸收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加入布鲁塞尔条约组织,该组织扩大为西欧联盟,联盟有效期为50年;吸收联邦德国为北约成员国;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继续保留在欧洲的驻军。如何让西德重新武装并参与欧洲防务这一棘手问题,终于有了解决方案。

10月23日,参加伦敦会议的九国在巴黎举行会议并签署了《巴黎协定》,*该协定主要内容有:正式同意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加入布鲁塞尔条约组织,联邦德国加入北约;联邦德国不得生产生化武器和核武器,承认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承担维护北约的防御义务,声明不诉诸武力重新统一德国和改变现在的边界;废除对联邦德国的占领,同时保留西方国家在联邦德国的驻军,允许联邦德国建立一支50—52万人的正规军;法国和联邦德国一致同意在《巴黎协定》生效后3个月内,法德之间萨尔地区的归属问题由当地居民通过公投决定。参见:《国际条约集(1953—1955)》,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年,第275—350页。不久该协定被各国议会分别批准,最终于1955年5月5日正式生效,联邦德国从此恢复了主权,且正式成为西方阵营中的一员。

英国对于自身在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以及入盟西方中所起的作用甚为自豪。丘吉尔在伦敦会议达成协议之后向内阁说道:“九国会议上取得了非常成功的结果,……我们国家在国际事务上的影响力由于此次达成的协议而大大增强。”*CAB128/27, C.C.(54), 63th Conclusions, p.3.英国在联邦德国加入北约这一事件上取得主导权,既有法国否决欧洲防务共同体条约的原因,也因为美国在面对这一棘手问题的时候并没有拿出可行办法。美国希望推进西德的重新武装以及西欧的一体化,当英国提出扩大布鲁塞尔条约组织的时候,美国曾表示质疑:布鲁塞尔条约不是一个超国家主义的条约,而且英国也是其中的成员,这两点就会阻挠未来的一体化。*FRUS, 1952-1954,Vol.4,pp.1216-1217.但美国也不得不承认没有更好的办法。美国的束手无策给了英国展现外交手腕的机会。由于欧美国家对法国延宕欧洲防务一体化以及西德重新武装的进程十分不满,而艾登借助了这种情绪,并以旧的国家间结盟方式把联邦德国带入了西方阵营之内。英国承诺了在欧洲大陆驻军,显示出的英国联合西欧的态度要大于其驻军实际意义,英国4个半师加1个战术空军部队的规模根本不能起到抵挡苏东集团进攻的作用,但这一承诺却背离了英国非战时不在欧洲大陆长期驻军的传统,让其它西欧国家看到了英国在促进西欧共同防御方面的决心。当然,英国的这一决心也不是很坚决,3年后就因为财政吃紧而要求减少驻扎欧陆的军队。但无可置疑的是,英国当时做出的这一承诺确实起到了鼓舞西欧人心的作用。

结 语

英国政府在联邦德国重新武装过程中一直在寻求北约框架下的解决方案。事实上,欧洲防务共同体也不是脱离北约而单独存在,拟建立的“欧洲军”仍然是北约军事力量的组成部分,只不过法、德起到的核心作用更加突出一些罢了。在英国看来,欧洲防务共同体让其最不能接受的就是“超国家主义”原则,当西德重新武装这一问题要在欧洲一体化的超国家原则下进行解决的时候,英国采取了观望态度。英国一方面守住“不加入其中”的政治底线,另一方面尽管内部反对欧洲防务共同体的声音从来没有停息过,却也没有主动制造障碍来阻止防务共同体的建立。当建立欧洲防务共同体的努力失败后,英国迅速转变政策,在联邦德国重新武装及加入北约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

之所以英国在联邦德国重新武装这一问题上能起到主导作用,主要是因为英国采取灵活的外交策略去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英国有着明确的外交战略目标:将联邦德国紧紧地拉拢在西方同盟的阵营中,使之为西欧的军事防御以及对苏冷战发挥重要作用。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解决好西德重新武装问题,英国政府在这一复杂问题上实行了灵活的外交策略:虽然对欧洲防务共同体不感兴趣,却没有阻挠和限制其建立;提议吸收西德加入布鲁塞尔条约组织,改变其针对西德的性质;为满足法国的安全要求而突破战略传统,做出驻军欧洲的保证。在解决联邦德国重新武装问题上,英国的外交策略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英国没有过多地将联邦德国重新武装与当时欧洲一体化主义以及如何防范德国军事复兴等内容捆绑在一起,重新武装西德对英国来说更多的是在冷战背景下恢复西德主权地位并使其入盟西方的战略布局行为。正因为英国这一战略布局行为目标明确、手段灵活,才使得其在联邦德国重新武装及加入北约的过程中,没有陷入像法国那样的矛盾不决、踌躇不前的境地。

欧洲防务共同体建立的失败在当时被看作是欧洲一体化运动的重大挫折,有人批评英国在推动欧洲军事一体化过程中缺乏积极性。诚然,无论是工党政府还是保守党政府,在欧洲联合的问题上都对超国家主义慎之又慎。然而,欧洲防务共同体的诞生并不同于欧洲煤钢共同体,它是法国迫于冷战需求以及英、美等国要求西德尽快作出防卫贡献背景下的权宜之计,法国人认为“那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而已”,这种一体化的动力显然是不足的。另外,欧洲防务共同体建立的坚实基础也不存在,正如西德总理阿登纳在1953年4月所说:一支统一的欧洲军队除非有一个与它相适应的统一的欧洲外交政策,否则就是不合逻辑的。而一个统一的军队和政策不可能在没有任何机构的情况下存在。*[英]德里克·W·厄尔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欧政治》,章定昭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第168页。在没有一个有效的政治共同体基础上,这种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进行一体化的方式显然存在诸多困难,尤其涉及军事一体化,更需要一个坚实的政治共同体去推进。显然英国对于欧洲防务共同体的失败不负有主要责任。如果单纯从重新武装联邦德国的政策上来看,英国采取国家间结盟的方式,通过缔结双边、多边条约体系来实现这一目标在当时是比较可行的方式。

(责任编辑仲华)

From European Defense Community to NATO: Britain and Rearmament of West Germany

JuWeiwei

(Institute of European Studie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In 1950, Western countries began to consider the rearmament of west Germany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so that it could participate in their confrontation against the Soviet Union and in the defense of Western Europe. The Pleven Plan, proposed by the French government, intended to establish a European Defense Community with the principle of military integration. The UK showed little interest, but preferred to rearm West Germany under the frame of NATO(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The Britain made contributions to the NATO accession of West Germany following the failure of the plan of European Defense Community. West Germany thus began to be rearmed and became a member of the Western camp, casting great impact on the process of the Cold War in Europe.

the Great Britain; West Germany(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European Defense Community; NATO(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与大国关系互动研究”(11&ZD133)

鞠维伟,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历史学博士。

K153; E19

A

1009-3451(2016)04-0050-09

猜你喜欢
联邦德国西德防务
幸运的卢克之道尔顿叔叔[2]
幸运的卢克之美丽新世界[9]
欧盟推出“史无前例”的防务计划
西德侨报与德国华侨
1972,另一场“二战”
中法战争对台湾防务的影响
从古长城看中原王朝的防务特征
联邦德国向军事科学院军史部赠书
联邦德国军事历史研究局的任务及史观
联邦德国举行“中国抗战全面爆发51周年学术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