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中的概念隐喻

2016-10-25 15:44吴明丽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9期
关键词:后主西楼李煜

吴明丽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相见欢》中的概念隐喻

吴明丽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隐喻不只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并深嵌于文化中。本文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分析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中存在的概念隐喻,以提供一种用西方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中国古诗词的尝试,或作为对前人研究的补充。同时,也为研究人类的隐喻性思维和隐喻理论的发展提供跨语言文化研究的语料。

概念隐喻 认知 李煜 相见欢

一、引言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后主亡国并沦为阶下囚的时期。该词情景交融,悲凉感人。后人研究者众,但很少有人从认知隐喻的角度去研究它。隐喻不只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本文将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分析该词中存在的概念隐喻,以提供一种用西方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中国古诗词的尝试,或作为对前人研究的补充。同时,也为研究人类的隐喻性思维和隐喻理论的发展提供跨语言文化研究的语料。

二、概念隐喻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隐喻长期被当作是一种修辞手段。20世纪30年代,Richards提出互动理论,后被Black改进和发展。互动论认为隐喻是将次要主词映射到主要主词上产生的,是词义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新意义的创生过程[1]。Lakoff和Johnson给隐喻研究带来革命性的改变,他们[2]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从本质上讲,更是思维和行动方式,是一种认知现象和过程,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人类的思维过程绝大部分都是隐喻性的,并且隐喻有文化连贯性:文化中最基本的价值观与文化中最基本的概念的隐喻结构相一致,即,人类的隐喻概念是嵌于文化中的。同样的隐喻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意义和解读。Lakoff和Johnson[2]认为隐喻的工作机制是:人类把始源域中相似或强调的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中,以此来理解和体验后者。始源域通常更具体可感,而目标域相对抽象,隐喻映射是建立在两个域中相似性基础上的。他们[2]把隐喻分为三类:空间隐喻、本体隐喻、结构隐喻。空间隐喻是用空间方位概念去理解目标概念,这在语言和思维中很常见。比如:MORE IS UP(“更多是向上”)这一隐喻很好理解,因为当容器中水变多时水是向上升。本体隐喻在人类思维中普遍存在以至于人们根本没意识到或者不把他当作是一个隐喻。这类隐喻可以分为实体物质隐喻和容器隐喻。前者把事件、活动、情感等视为具体的、分离的、有界的实体和物质,后者把可见的区域或者事件、行为、活动等视为容器。拟人也是一种特殊的实体隐喻。结构隐喻就是用一个结构清晰、界定分明的概念去构建另一个结构模糊的概念。比如:ARGUMENT IS WAR(“争辩是战争”)这个隐喻就是用“战争”这一概念去理解“争辩”这一概念。用来描述战争特点的词,也可以用于描述争辩,如:攻击,防守,赢、输等等。这类隐喻同样遍布在语言和思维中。

三、《相见欢》中的概念隐喻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Tune:"Joy at Meeting"

By Li Yu

Silent,I climb the Western Tower alone

And see the hook-like moon.

Parasol-trees lonesome and drear

Lock in the courtyard autumn clear.

Cut,it won′t sever;

Be ruled,twill never.

What sorrow′tis to part!

It’s an unspeakable taste in the heart.

Tr.Xu Yuanchong[3]

本首词中共有6处概念隐喻。

(一)SORROW IS WESTERN TOWER(“悲怨是西楼”)

钟艳萍[4]认为东为阳、为贵,是子孙们居住的地方,西属阴,为次,是女子的居所。西楼、西厢等常用来表达相思哀怨之情,也可指代曾经聚会之所、登高怀远之地,是一个象征概念,常用以抒发“怨情”,情感是悲怨与感伤的。SORROW IS WESTERN TOWER(“悲怨是西楼”)是一个情感隐喻,用西楼这个具体的、熟悉的、封闭而孤独的实体概念去理解和感知“悲怨”这一抽象的情感概念。两者的共同点是孤独寂寞。无人共言的后主,孤零零地独自一人走上孤零零立在那里的西楼,不只是后主,读者也能一瞬间感受到后主的寂寞、孤单、悲怨之情。

(二)MOON IS HOOK(“月亮是钩子”)

用HOOK(“钩子”)的物理形象去理解MOON(“月亮”)的物理形象,是实体隐喻。月亮在不同的时间形状不同,满月是圆的,弦月是弯的。钩子也是弯的。用具有同样物理属性(弯)的钩子去描述月亮当时的形状,既形象,也便于理解。圆月常让人想到团圆美满,而弯月则易让人想到缺失或者缺憾。靳极苍[5]认为这个月亮是秋季月初的上弦月,后主在许久未见到月亮的情况下,月亮首次出来就迫不及待地登楼,结果看见月如钩,不是满月,一下子就钩起了离愁。

(三)MISSING HOMELANGD IS MOON(“思念是月亮”)

望月思乡是古诗词中很常见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后主深感亡国之痛,望月思故国,而这个月亮是如钩的弦月,不圆满,正如他人生的不圆满,想到自己离乡背井,沦为阶下囚,顿时悲从中来。难怪后主也曾感叹“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这里有一个情感隐喻,用MOON(“月亮”)这一具体概念来理解和感知MISSING HOMELAND(“思念”)这一抽象的情感概念。两者的共同点是没有团圆,不圆满。人有旦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这正是人生的变化无常,由君王变为阶下囚的反差让他真的很怀念故土和过去的美好时光。

(四)DESOLATION ISPARASOL-TREE(“悲凉是梧桐”)、DESOLATION IS AUTUMN(“悲凉是秋”)

梧桐,在中国古诗词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树在入秋后开始落叶,有春生到秋落,是萧条的开始,常惹人伤感时光流逝,好景不长,就像后主的一生一样,好景不长,留下挥之不去的悲凉。梧桐萧条凄凉孤立着,稀疏的梧桐叶应和着秋风,冷冷清清,凄凄惨惨。用具体可感的PARASOL-TREE(“梧桐”)和AUTUNM(“秋”)去理解和感知DESOLATION(“悲凉”)这一抽象情感,两者的相似点是孤寂凄惨。

(五)LONELINESS IS LOCK(“寂寞是锁”)

被囚禁的深院把作者锁在了一个院子的物理空间里,而寂寞的梧桐、寂寞的深院、寂寞的秋季把后主深深地锁进了孤独寂寞的情感状态之中。所以LONELINESS(“寂寞”)就如同一把LOCK(“锁”),让后主逃不出,挣脱不了。这身心的孤寂让后主的心苦到了极点。失去自由,生不如死。

(六)DISTRESS IS SILK(“愁是丝”)

DISTRESS(“愁”)如SILK(“丝”)一般,让后主剪不断、理还乱。覃修桂、黄兴运[6]认为“丝”的形状(绵长)、情状(紊乱)、质地(坚韧、难以剪断),正好可以用来描述后主淤积已久、无从理清、也无法消除的“愁”。后主亡国之痛和阶下囚之悲凉孤寂,怎一个愁字了得!

四、结语

隐喻不仅仅是修辞手段,更是人类理解和体验这个世界的认知方式,并深嵌于文化之中。本文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了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中的概念隐喻,发现一首短短的词却包含了这么多意象和隐喻,一是作者的水平很高,另一个原因是再次验证了这一理论的合理性:隐喻确实无处不在,并在文化中生根和繁殖。由此,我们可以挖掘其他诗词中的隐喻,还可以对比中外同样的隐喻在不同的文化中会不会有不同的意义和解读,或者同一个意象的隐喻有何异同。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Lakoff,G.,&Joh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许渊冲,选译.唐宋词一百首:汉英对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4]钟艳萍.古诗意象“西楼”小议[J].中学教学参考,2009(18).

[5]靳极苍.李煜、李清照词详解[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

[6]覃修桂,黄兴运.概念隐喻中始源域“多元性”的体验哲学观——以汉语诗词中“愁”的概念隐喻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5).

吴明丽(1988-),女,四川乐山人,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教师,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语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后主西楼李煜
处暑西楼听晚蝉
春花秋月望西楼
李煜
李煜作品
南唐后主李煜 文艺青年的错位人生
春从天上来·南唐后主
好是怡情处,西楼长景真——中晚唐赏石家张祜
月宫折桂的女子——写给西楼的《穿越白》
乐不思蜀
李煜和李清照追求思想自由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