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在法国的译介

2016-10-25 15:44胡娴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9期
关键词:历史剧译介郭沫若

胡娴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在法国的译介

胡娴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家之一,具有非常大的国际影响力。其作品也纷纷被翻译成法语,在法国流传。本文拟分析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在法国的译介,这不仅可以丰富郭沫若文学作品在异域的译介研究,同时进一步探索《屈原》这部作品在法国被译介的深层因素。

郭沫若 历史剧《屈原》法国

郭沫若先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其作品涵盖了抒情与叙事两大文学领域。在以诗歌为主体的抒情文学方面,郭沫若先生作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发表了《女神》等诗集。在叙事文学方面,郭沫若先生也是著作等身的,体裁包括散文、戏剧和小说。在上述文学创作领域,郭沫若先生的声望和影响力都是国际性的,不仅在英语世界,同样在法语世界也有不少郭沫若先生作品的译文。因此,在笔者看来,如果要研究郭沫若先生文学作品在国外的译介,就无法忽视其在法语世界中的翻译现象。本文拟在戏剧领域,分析郭沫若先生的著作在法国的译介现象。

目前,郭沫若先生的大部分作品都没有被翻译成法语。截至今日,郭沫若先生作品的法译本主要有《郭沫若诗选》、《屈原》和《我的童年》等①。虽然在数量上这些译本相较郭作并不算多,但是在质量上都是郭作的精品,都是不同体裁的代表作。限于篇幅,本文将重点探讨《屈原》这部历史剧在法国的译介。

一、让·谢诺先生的《屈原》节译本分析

《屈原》是郭沫若先生在1942年1月完成的五幕历史剧,然后在《中央日报》连载十五天,并自1942年4月3日起开始公演,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然而,这样一部在历史上曾经引起轰动的历史剧在今天却鲜有人问津①,②。那么,在遥远的法国,在差异巨大的法语世界中,话剧《屈原》的译介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早在1953年,话剧《屈原》中的第二幕就已经被翻译成法语了。在第52期《思想》杂志(《la Pensée》)上,法国汉学家让·谢诺 (Jean Chesneaux)发表了《Hommage à K′iu Yuan》(向屈原致敬)一文。在该文中,让·谢诺先生第一次翻译了《屈原》第二幕的剧本。1957年,法国华裔学者梁佩贞女士又在伽里玛出版社(Gallimard)出版了历史剧《屈原》的全译本。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在《屈原》一剧发表后的十多年时间里,法国学者就把该剧翻译介绍给了法国读者。作品在这么短的时间就被翻译到西方世界,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非常罕见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推动了历史剧《屈原》在法国的译介呢?

让我们来回顾一个历史事件。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中国诗人屈原选为“世界文化名人”,以示纪念。这一事件不仅在当时的新中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在世界范围内激起了一股“屈原热”。在中国,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重新排演历史剧《屈原》;北京历史文物博物馆举行了楚文物展览;郭沫若、何其芳、陆侃如等一批中国著名学者纷纷发表与屈原有关的论文。在法国,法国汉学界也纷纷发表了与屈原有关的研究成果。其中,法国汉学家让·谢诺先生在该年的《思想》杂志上发表了《向屈原致敬》一文。

世界和平理事会于1948年在法国成立。在新中国成立后,也于1950年组建了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并由郭沫若先生担任了该委员会主席。在加入世界和平理事会后,郭沫若先生成为了世界和平理事会副主席之一。在郭沫若先生的极力推广下,屈原开始逐渐被世界所认识,尤其是被该组织的发起国法国所关注。让·谢诺在交代写作背景时写道:“世界和平理事会提请世界人民在1953年来庆祝波兰哥白尼、古巴何塞·马蒂、荷兰梵高、法国拉伯雷、美国埃默森以及中国屈原等世界文化名人的诞辰。”因此,就是在上述历史背景下,世界和平理事会副主席郭沫若先生的历史剧《屈原》被译介到法语世界。

与其他法国汉学家关注屈原本人的诗作不同,让·谢诺在该文中不仅介绍了屈原,而且还重点翻译了何其芳和郭沫若的两个文本。其中,除了历史剧《屈原》第二幕之外,他还翻译了何其芳先生的文学评论《屈原和他的作品》。那么,为什么要选择何其芳与郭沫若两位先生的作品来翻译呢?在笔者看来,这与译者的选择有着重要关联。让·谢诺先生是法国著名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专家,其之所以选择翻译上述文学文本,主要是因为他的政治倾向。“1948年1月,谢诺先生初次来到中国,先后访问了上海、南京、天津和北京。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战之中,但中国的许多事物,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深深地吸引了他。”甚至在回国后,让·谢诺加入了法国共产党。而且,《思想》杂志本身就是法国共产党于1939年创办的杂志。何其芳不仅是新月派诗人,而且还是中国知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共产党员。在《屈原和他的作品》一文中,何其芳更是主动运用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来解读屈原的作品。谢诺先生节选了该文的第三、四、五三个小节,重点翻译了“屈原的政治观”、“屈原的爱国主义”、“中国文学的新时期”、“形式的完美”和“后人的评价”五个方面的内容。郭沫若先生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为著名的左翼作家,时任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其历史剧《屈原》发表在“皖南事变”之后,政治色彩也是十分鲜明的。该剧“第二幕”为“受诬”,更是直接指向了国民党的阴谋。让·谢诺先生在翻译该幕时加上了标题 “Kiu Yuan Chassé du Pouvoir”(“被权贵驱逐的屈原”)在译文的末尾,译者着重指出,“郭沫若的这出戏剧在1942年写于蒋介石所控制的国统区,而且该剧隐含了对国民党独裁的批判,和对北方共产党游击队的敬意。只有后者才能真正的抵抗日寇。《屈原》一剧的上映是一场重要的政治事件,是中国民主人士在国统区进行反蒋斗争的重要篇章。”

二、梁佩贞女士的《屈原》全译本分析

1957年,由梁佩贞教授翻译的《屈原》全译本在法国伽里玛出版社出版。梁佩贞教授1929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历史系,1935年赴法留学并获得法国文学博士学位。自1952年起,梁教授在巴黎东方语言学院和巴黎第七大学任助教和讲师。退休后归国,在北京大学西语系任法国文学教授。梁佩贞女士在法国出版的译著主要有历史剧 《屈原》(1957年)、《中国古诗词选》(部分,1962年)、《李清照诗词全集》(1977年)等。无论是在翻译还是文学研究方面,梁佩贞女士的研究重点都是在诗歌领域,而《屈原》是梁佩贞女士在法国正式发表的第一部译著,也是其翻译的唯一一部戏剧。为什么梁佩贞女士会翻译历史剧《屈原》呢?笔者认为,促使她翻译《屈原》有外部和内部两个原因。

首先,从外部来看,也有1953年“屈原”当选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影响。正如梁佩贞女士在《屈原》序言中写道,“为庆祝屈原当选为‘世界四大名人’,这部戏剧在北京又再次上演”。除此之外,还有组织方的努力。20世纪5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开始组织翻译“世界文学代表作”系列,并从1956年开始,委托法国著名汉学家艾田蒲主持编译 “认识东方”(Connaissance de l’Orient)系列丛书。众所周知,艾田蒲先生当时是法国著名的“毛派”学者。因此,在他的主持下选择了左翼作家的作品进行翻译,除了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外,还有鲁迅等人的作品。而燕京大学历史学毕业的梁佩贞女士无疑是历史剧《屈原》的最佳翻译人选。

其次,从梁佩贞女士个人来看,历史学的学习经历让她一直对古代中国情有独钟。而且,自从梁女士到了法国之后,开始转向了文学领域,尤其是开始从事诗歌方面的研究。因此,在历史剧《屈原》的《序言》中,梁女士首先介绍了郭沫若先生的文学创作历程,然后分析了《屈原》一剧的艺术特点,尤其是重点分析了“婵娟”这个人物形象。“婵娟是想象出来的人物,象征着诗歌的灵魂。作者想把这个完美的女性形象带到他的戏剧艺术之巅,同时也带到了悲剧的高潮。”由此可见,梁佩贞女士将郭沫若的诗歌和剧本放在一起分析,并且试图找到二者之间的关联。而且,由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到屈原的诗歌,梁佩贞女士认为,“在我们看来,婵娟之死要比一个普通人之死更为重要得多,因为它象征着屈原诗歌的终结”。由此可见,梁佩贞女士对古代中国,对诗歌的偏爱也是促使她最终翻译《屈原》的原因之一。

三、结语

郭沫若是一位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作家,其作品至今已经被翻译成了多门外语,在不同的语言世界里流传。然而,外语世界又是如何选择和接受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呢?把历史剧《屈原》在法语世界里的译介当做一个个案来研究的话,我们发现至少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因素:第一,历史背景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往往都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因此,译介国与新中国的外交关系就非常重要。历史剧《屈原》被译介到法国就与“世界和平理事会”及“世界文化名人”等国际事件有着重要关联;第二,译作出版方或者翻译组织方的影响。“《东方的知识》(Connaissance de l′Orient)中国系列”往往选择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来翻译。而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方面,只选择了鲁迅和郭沫若先生的作品,其原因在于翻译主持者艾田蒲的“毛派”倾向;第三,译者本人的政治倾向及学术兴趣的影响。让·谢诺先生的法国共产党员身份以及梁佩贞女士对中国诗歌的研究兴趣都是促使他们去翻译郭沫若先生历史剧《屈原》的译者内部因素。

注释

①佘振华.浅述郭沫若在法国的译介[A]//郭沫若与文化中国——纪念郭沫若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卷)[C].2012,11.

②以知网搜索为例,截至2016年8月15日,以“历史剧”、“《屈原》”作为篇名搜索条件搜索的文章只有42篇,低于郭沫若其他文本的研究.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13年度一般项目《法国郭沫若文学作品的译介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SB0390

胡娴(1982-),女,四川邻水人,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基础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历史剧译介郭沫若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革命历史剧的“共同体美学”建构路径——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为例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元代中后期历史剧家国观念的复归与重构
元中期历史剧对社会稳态的皈依与维护
郭沫若佚诗一首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历史剧的春天来了吗?
反七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