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我的家庭和童年

2016-10-26 17:21
领导文萃 2016年20期
关键词:赵世炎红七军二舅

李鹏在其所著的《李鹏回忆录》中回忆了他的家庭与童年,他在书中写道,他的父亲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而他的母亲则出生于一个革命之家,他的三舅、五舅和三姨都为革命做出过重要贡献。特殊的家庭环境,造就了李鹏与众不同的童年……

我的出生和我的家庭

我(李鹏,国务院前总理)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我的父亲叫李硕勋,母亲叫赵君陶(原名赵世萱),他们于1926年8月在上海大学结成良缘,成为一对志同道合、相亲相爱的革命伴侣。

1928年10月20日,也就是农历九月初八,我出生在上海法租界明德里15号。在我出生的时候,我的父亲受党中央委派,正在浙江省从事党的白区工作。1929年3月,我父亲才奉中央的调动,回到了上海。这时候我已经快半岁了,父亲见到我,心中自然十分高兴。他问母亲:“给他取名字了吗?”母亲说:“还没有呢,等你来取呢。”他好像胸有成竹,说:“他在我们李家属于远字辈的,就叫李远芃吧。”父亲说:“芃代表草木茂盛的意思,这说明我们家又多了一个革命的后代,我希望他能够像茂盛的草木一样,永远扎根在中国人民的土地上。”就这样,我的名字就定下来了,叫李远芃。后来,我12岁去延安的时候,蒋南翔帮我改名为李鹏,一直沿用至今。

我的母亲赵君陶于1903年1月17日出生在四川省酉阳县龙潭镇,她原名赵世萱,后改名为赵君陶。我的外祖父叫赵从善,外祖母叫陆碧莲。我的外祖父、外祖母膝下一共有九个孩子,五男四女,我的母亲排行第九,名字中间都是“世”字。我的二舅叫赵世珏,三舅叫赵世炯,四舅叫赵世章,五舅叫赵世炎。我了解较多的有三舅、五舅和三姨,其他的我就不大清楚了。

我的三舅赵世炯,信仰读书救国,从北京的一所交通通信学校毕业后,进入邮政电信机构工作。他的薪水比较高,收入也比较稳定,他对我们全家,特别是我的五舅赵世炎、我的母亲和我的三姨赵世兰,尤为关照,不仅在他们读书的时候照顾他们,而且在整个革命斗争中也为他们提供了许多帮助和援助。后来,三舅的几个子女都先后加入了共产党。

我的五舅赵世炎,早在1920年就赴法国勤工俭学,与周恩来等建立了旅法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和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共青团组织的前身),是我们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在大革命时期,他参与领导了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并取得胜利。1927年7月19日,赵世炎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杀害了。

父亲在海口英勇就义

1926年夏季,北伐战争打响了。经过激烈的战斗,北伐军节节胜利,占领了通往武汉的要地汀泗桥和贺胜桥,并且攻克了武汉。革命的中心逐渐转移到武汉地区,中央派遣李硕勋和赵君陶夫妇也来到了武汉工作。随后,以叶挺独立团为基础组建了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25师,师长是李汉魂,副师长是叶挺(后升任第11军副军长兼第24师师长)。受党组织的派遣,李硕勋前往二十五师,担任政治部主任,这也是他投笔从戎的开始。

1929年春,李硕勋参加了中共江苏省委的领导工作,担任江苏省委军委书记,后又担任中央军委委员。不久,根据党中央的紧急指示,中央的一部分同志从上海等地转移到了苏区。我的父亲也被任命为红七军的政委,接替原政委邓小平。红七军是邓小平领导百色起义以后建立的一支工农红军队伍。

我父亲原定的任务是尽快赶上红七军,把红七军带往江西苏区,以便集中红军的兵力,壮大中央苏区的力量,抵抗蒋介石对苏区的侵犯。就在他抵达香港准备转往红七军的时候,突然接到中央电报。原来,中共广东省委书记蔡和森不幸被捕,英勇牺牲。广东省委代理书记章汉夫认为省委领导力量很单薄,向中央报告,希望派一位负责同志来广东主持工作。在这种危急情况下,中央改变了原定让李硕勋去红七军的决定,任命他为广东省委军委书记。军委办事机构那时设在香港九龙。不久,经过组织上的批准,我的母亲带着我一起来到了香港,见到了我的父亲,一家人团聚了,十分高兴。

短暂的团聚后,根据工作需要和省委的指示,父亲只身一人赴海南岛主持召开军事会议。不幸的是,他一上岸就被国民党密探逮捕了。原因有两个:一是有叛徒出卖;还有一个原因,他是四川人,不懂当地方言,在海南又没有任何关系掩护,很容易暴露。

我的父亲被捕后,在狱中受尽敌人的严刑拷打,但他没有丝毫畏惧,以一名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坚贞品格和不屈意志,同敌人进行了顽强斗争。在临刑的那一天,他在刑场上大义凛然,高昂起不屈的头颅,面对国民党反动军警,大声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革命胜利万岁”的口号,从容就义,时年28岁。

动荡的童年

一个多月后,母亲才从父亲的战友柯麟那里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不久,母亲接到了中央的来电,指示我们先回上海,再商量以后怎么办。这时,我母亲已经有了四个多月的身孕,行动已不是很方便。她带着我从香港坐着轮船颠簸到了上海。

母亲带着我从香港回到上海,不久见到了中央军委的刘伯承。刘伯承十分关心我们母子的生活,就问我母亲:“君陶,你下一步准备作何打算?”母亲答道:“听从组织的安排。”刘伯承说:“我们考虑过了,你现在带着一个3岁多的孩子,而且又有孕在身,如果到苏区去,那里斗争环境非常残酷,不合适。我们认为你还是先回到四川去,那里有硕勋同志的家。另外,你的兄长也在成都。回到四川以后可以有一些社会关系掩护你。”母亲听后表示同意。这样,母亲带着我又在上海住了几个月,生下了我的妹妹李远芹(后改名为李琼)。

1932年的秋天,母亲带着我们两个孩子坐轮船从上海出发,经长江前往四川。我们先到了重庆,举目无亲,只好找了一家旅馆暂时住下。后来有朋友把母亲介绍到合川女子中学去教书,母亲就带着我们兄妹俩到了合川,她在那里教了半年书。那时我很小,没有对合川留下具体的记忆,只记得我们在合川度过了那年的冬天。

1933年秋季,母亲带着我和一岁多的妹妹李远芹从重庆坐船,沿着长江上行到达宜宾。我们回到老家后,家人对我们还是非常的热情。庆符这个地方比较闭塞,我母亲觉得对培养我们兄妹俩不利,也不利于重新接上党的关系。1933年,我们从宜宾老家来到成都,寄居在二舅家。之前,我的三姨赵世兰也从上海来到了二舅家。

1933年下半年开始,我母亲一直以教书为生,抚养我们。母亲在这段教书的日子里,一方面悉心照料我们兄妹两人,另一方面利用各种条件做党的地下工作。无论是她接上党的组织关系之前,还是恢复党的组织关系之后,一直向学生们传播进步思想,并且以自己的行动来影响一些青年学生,还培养和发展了若干个共产党员。

我于1935年的秋季开始上小学。我的母校是四川省立实验小学(省立实小),前身是四川大学附属小学,位于成都旧皇城的后门,离二舅家不远。从1935年秋季到1939年6月的这段日子,我多数时间在省立实小读书。我对这段童年生活的记忆很深。我读小学时一直随同母亲过着动荡不安的生活,因此那时学习成绩不是很好。我有时候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有时候功课勉强及格,不过数学一直是强项。到了1939年,小学还没有毕业,我就离开了学校。

(摘自《李鹏回忆录》)

猜你喜欢
赵世炎红七军二舅
邓小平对红七军“小长征”历史的记述及其价值
“一舅二舅”
“党存在一天就必须战斗一天”
赵世炎的“觉醒”之路
信仰之火永不灭
——赵世炎
神秘洞穴 内藏红军遗迹
闽北红军参加组编红七军团
二舅和狗
赵世炎入党时间考
二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