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一步”、“慢一步”、“缓一步”

2016-11-12 15:04乔继萍
文理导航 2016年30期

乔继萍

【摘 要】黑板和讲台让出来,教师向后“退一步”;结论由学生得出,教师评价“慢一步”;学生意见不统一,教师告诉“缓一步”。切实还原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退为进,以慢求快,稳扎稳打。

【关键词】“退一步”;“慢一步”;“缓一步”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知识不是教出来的,任何知识都需要一个吸收和内化的过程。传统教学中,往往教师只注重传授,填鸭式地向学生灌输概念和要领,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其效果当然事倍功半。我市推行的“学讲方式”强调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结论留给学生,把推断留给学生,切实还原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教学效果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一、黑板和讲台让出来,教师向后“退一步”

传统的教学,教师总是独霸讲台,用“告诉”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这样的教学活动,忽略了学生亲力亲为的参与体验,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均得不到发展和提高,如果把学生推上讲台,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课堂则是另外一种风采!

我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一改教材编排形式,在上课前精心设计了导学单,让学生把新课的学习开始于课前:

1.在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为什么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商不变规律”我的提醒:__________________

4.商不变的规律有哪些应用?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根据导学单上的学习要求进行探究、整理,小组内交流、补充、完善,完成对新知的理解。

这是孩子们的精彩汇报:

第一组:a÷b=c,(a×d)÷(b×d)=c(d≠0),举例:8÷2=4,

8×5=40,2×5=10,40÷10=4。

第二组:我们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说明这个问题。

a×b=c,a×(b×m)=c×m(m≠0),(c×m)÷(b×m)=a。

a÷b=c,a×(b÷m)=c÷m(m≠0),(c÷m)÷(b÷m)=a。

商不变。

第三组:(a÷x)÷(b÷x)= a÷x÷b×x=a÷b(x≠0)。

……

数学教学,要以研究的方式,让学生先自己“学进去”,再把学习的成果“讲出来”、“教别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向后“退一步”,走下讲台、让出黑板,让学生由坐着变站着,由台下到台上,由听众到主讲,教师大部分时间则是在倾听,关键之处适时点拨,有效实现“生教生”、“兵教兵”。

二、结论由学生得出,教师评价“慢一步”

数学课堂上有许多孩子思维“缓慢”,其实,这个“缓慢”的现象却正是他们花费时间、力量去思考、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的过程。此时,教师不能包办代替、直接告诉,而应该放慢脚步,等待引领。

教学三角形时,有这样一道习题:在直角三角形中画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你分成了两个什么样的三角形?有学生提出可以分成的是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教师并不急于评价,而是让学生动手画一画,想一想。

对照示意图,孩子们分析的头头是道:以图1为例,点D在直角边AB上,在直角三角形ACD中,∠A是直角,那么另外两个内角一定是锐角,∠ACD是锐角,∠BDC一定是钝角,因此三角形BCD一定是钝角三角形;点D不管在线段AB上的哪一个位置,线段CD都是把直角三角形ABC分成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以图2为例,点E在斜边BC上,AE与BC垂直,那么线段AE就把直角三角形ABC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如果AE不与BC垂直(图3),那么,直角三角形ABC就被分成了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所以,这道题的结果有三种情况:两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

学生的结论正确与否,老师没有立即评价,直接“告诉”,表面看起来效率高了,实际上却是仓促而浅薄。这道题的处理用了接近十五分钟的时间,看似耽误了教学进度,但这个“慢”却比简单的完成十道、二十道习题收获要大的多,他们的总结可能不十分科学、不十分完整,但只要孩子们真刀实枪的做了,经历了,就收获了。

三、学生意见不统一,教师告诉“缓一步”

课堂上,学生解决了一个个数学问题,但学习活动并没有结束,教师要有意识的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归纳获取的知识、反思获取知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不能“好心”地代劳,要像“学讲计划”中要求的那样——“缓一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

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有一道让学生比较钟面上分针和时针组成的锐角的大小习题(钟面上显示3时整、1时整和5时整),比较完成之后,为了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我提出问题:这道题,你用什么方法比较的?怎样想的?孩子们的比较方法很多,有用眼睛直接观察的、有数格子的、有用活动角比划的……但有一个学生(称之甲)是这样想的:分针都指着12,时针指着的数越大,角也越大。这样比较对不对,我没有做出判断,而是把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留给学生。有学生表示反对:“我认为是错的,因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11的时候的角,比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2时候的角更小。”这把甲学生难住了,因为这是孩子们第一次认识角,连锐角、直角、钝角都不知道,更不要说什么优角和裂角了,当然,质疑的这个孩子说的角指的是钟面上的那个劣角,而不是下方的优角,这个时候,我仍然不发言,甲学生想了想说:“钟面以六时作为分界线,分界线右面时针指着的数越大,角越大,分界

(下转第45页)

(上接第44页)

线左面时针指着的数越小,角越大,就是时针离12越远,角越大。”面对这样的回答,孩子们都很赞同。这个时间,就需要教师出面引导了。我拿了一个活动角在钟面上进行比划:活动角的一条边指着12,另一条边按照顺时针方向慢慢旋转,当另一条边指着11 的时候,教师说明,上面包含一个大格的图形是角,下面包含十一个大格的这个图形也是角,只是这种角我们现在还不认识,大家在以后的学习当中,可以进一步认识它,这就说明当分针指着12不动,时针旋转一周的过程中,的确是,时针指着的数越大,角就越大。

这个环节的处理,我把学生学习的潜动力成功地调动了起来,在他们相互质疑的过程中,我没有立即打断回应,而是适时地引领、发问,借助他们自己的问题,引领他们不断地去探索、判断。

小学生学习数学,学的是知识,收获的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养成的数学学习习惯、形成的数学学习能力、掌握的数学学习方法等等。而这样的收获,它需要我们有“退一步”的姿态,“慢一步”的技巧和“缓一步”的睿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2011

[2]《“学进去 讲出来教学方式”行动计划》徐州市教育局文件

[3]张海晨,李炳亭.《高效课堂 导学案设计》[M].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