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2016-11-22 21:48彭锦才
俪人·教师版 2016年14期
关键词:课堂导入高中数学有效性

彭锦才

【摘要】课堂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手段,它是课堂教学的必需环节,也是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技能;它既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依托,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恰当的导入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唤起求知欲,为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导入 方法 有效性

一、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是教师直接从课本的课题中提出新课的学习重点、难点和教学目的,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直接进入学习状态。它的设计思路:教师用简捷明快的讲述或设问,直接点题导入新课。

例如:在学习 “弧度制”时,教师直接引入新课:“以前我们研究角的度量时,规定周角的为1度的角,这种度量角的制度叫做角度制。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种度量角的常用制度----弧度制。本节主要要求是:掌握1弧度角的概念;能够实现角度制与弧度制两种制度的换算;掌握弧度制下的弧长公式并能运用解题”。这种方法多用于相对能自成一体且与前后知识联系不十分紧密的新知识教学的导入。

二、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即所谓 “温故而知新”,它利用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导入新课,淡化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使学生迅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能有效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难度。它的设计思路:复习与新知识(新课内容)相关的旧知识(学生己学过的知识),分析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围绕新课主题设问,让学生思考,教师点题导入新课。

例如:在学习 “反函数”时,预先复习提问一一对应、函数定义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和本节有关的基础知识,进而用物理学中学生熟悉的匀速直线运动“”的关系自然导入反函数的学习。运用此法要注意如下几点:一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而联结点的确定又建立在对教材认真分析和对学生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二是搭桥铺路,巧设契机。复习、练习、提问等都只是手段,一方面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复习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另一方面在复习的过程中又要通过各种巧妙的方式设置难点和疑问,使学生思维暂时出现困惑或受到阻碍,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创造教授新知识的契机。

三、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即所谓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是教师通过设疑布置“问题陷阱”,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知不觉掉进“陷阱”,使他们的解答自相矛盾,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引出新课主题的方法。它的设计思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问题,针对学生出现的矛盾对立观点,引发学生的争论与思考,在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强烈兴趣后,教师点题导入新课。

四、类比导入

类比导入法是以已知的数学知识类比未知的数学新知识,以简单的数学现象类比复杂的数学现象,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圆锥曲线”一章的学习,学习“椭圆”知识可用学生已有的“圆的知识”类比导入,而后续知识“双曲线与抛物线”的学习则可用已有的“椭圆”知识类比导入。类比导入法运用了对比分析的做法,联系旧知,提示新知。这种比较有利于学生明白前后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而教师引导学生比较知识的各个侧面,揭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对前后联系密切的知识教学具有温故知新的特殊作用。运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注意类比的贴切、恰当,两种知识之间有很强的可类比性,才能使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刻理解并掌握知识。

五、俗语、谚语、名言警句导入法

在讲集合这个概念时,因为它比较抽象,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为了引入这个概念,可用“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引入主题,因为除了感情因素外,人们把同一地域的人看成一个集合,用这句俗语引入再恰当不过;又如讲到一一对应时,可用“一个萝卜一个坑”展开.又如讲到极限时,可用一句著名诗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这个具有诗情画意的诗句引入极限,使学生从形上来理解,让学生更易感受数学,从而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在讲指数函数的定义时,可和学生一块做游戏:每人拿出一块正方形的纸从中间对折,沿折痕撕成2张纸,把这两张纸重叠后再从中间对折,沿折痕再撕一次,2张纸变成4张纸,把4张纸重叠再折再撕,……若撕了x 次得到了y 张纸,你能写出y 与 x的函数关系式吗?通过游戏,学生很快回答:y=2x .函数特点为:指数形式,底是常数,指数是自变量.从而引入指数函数的定义。这样可使学生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趣味性的故事导入法

在讲逆向思维这种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运用时,首先给学生讲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从前,有一个人叫司马光,在他7岁时……”.用这个趣味性的故事引入课堂,这样学生不仅不会感到数学课的枯燥,而且会深刻地铭记逆向思维这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今后解题中会自然想到正难则反的解题方法,如此引入比直接导入的效果肯定会好得多。

七、故事叙述 导入法

数学知识往往与人物有关,讲述与教材内容有关的人物的故事,可以提高学生的好学精神。在讲授 “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 时,就以大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入题。由于这个故事学生都很熟悉,就请了一位同学来讲:有一次,高斯的小学老师想难难学生,就让学生算 “1 + 2 + 3 + …… + 100” 。不料,几分钟后,高斯就举手回答: “5050” 。教师大吃一惊,详细问之。原来高斯以首尾两数相加为 101 ,共有 50 对,结果自然是 101×50 = 5050 。在学生觉得很有味道的时候,我接上去: “ 这种思想方法充分体现了等差数列求和的思想方法。今天,我们就来推导公式,用理论来说明问题,比高斯进一步,怎么样? ” 学生马上进入思维的积极状态,跃跃欲试,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大大提高了求知欲。

【参考文献】

[1]张娜.高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及案例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2

[2]刘俊宏.浅谈高中数学课的导入法[J].新课程,2012(09)

猜你喜欢
课堂导入高中数学有效性
谈中职数学课堂导入的技巧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