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2016-11-22 22:00梁正军
俪人·教师版 2016年14期
关键词:途径与方法文化传承语文教学

梁正军

【摘要】素质教育深化改革将学生能力培养视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因此,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基础之上,注重将学习主动性还给学生,将中华优良文化逐渐内化,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变,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知,打造现代化优良教学氛围则成为初中语文教育侧重的焦点。对此,重视语文教学的文化传承作用,启用传承传统文化教学思维,引其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从教学思维认知,教学方法变革,教学技能改变等三个维度出发,探究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将成为初中语文关注的重点。基于此,本文以语文教传承传统文化为出发点,探究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语文教学 文化传承 途径与方法

前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继承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既是大年新课改教育理念的要求,也是文化教育所承担的重要责任与义务。中华文化不论是汉字还是诗词,其中都蕴含着众多意义,凝结着古人的智慧。以汉字为例,汉字其本身为表意文字,即并非单纯表示语音,而是具有象征性意义,内涵丰富的画面性意蕴。因此,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应明晰每一个文字其本身都是一个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意蕴的事实,以引导学生感受文字,促进学生内化字理为目的,帮助学生更好的认知中华文字,还原汉字表达的形象性意蕴,明晰汉字字理,将汉字文字内化入知识体系之中,让学生熟知中华文化的魅力。

一、深化落实“生本”思维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担

当前,新课程改革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定义为现代教学的核心理念,对此,笔者探究初中语文教学的文化传承作用从中发现,初中语文教学的科学开展,首先应注重的便是与“生本”教学理念的科学融合[1]。只有保证“语文教学的文化传承”融入“生本”思维,才能真正的发挥“传承文化”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增加学时的同时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意思,从了解传统文化,到认知传统文化,最后到传承与创新文化。

初中阶段学生处于青春期,若过于管教则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故此,本人认为应深化“生本”思维,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发挥,并充分注重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望就此保证学生拥有积极的心态来学习语文,并逐渐感受到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出师表》一课时,践行生本思想,注重引入科学的教学活化元素,利用视频、动画等形象影音来解析当时诸葛亮写这篇文章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北上伐魏原因等等。并利用课上时间拓展《三国演绎》名著中相关知识,逐渐拓展学生知识范围。与此同时,赋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变革教学方法内化传统文化

语文不仅仅是学习生字,背诵课文等枯燥的学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识汉字,背课文是一种基础的学习方法,但若想要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发挥语文传承文化的作用。本人认为,应首先改变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喜爱上语文,转变对语文教学传统认知。故此。在践行“生本”理念上打造趣味化课堂教学,让语文学习更加有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虽然初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自我认知能力,但一成不变的学习也将会使得学生无法提起对知识的学习兴趣,故此只有确保语文学习不仅趋于表现上的“字理识字”,而是更全面的活化教学方法,激活教学过程,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趣味,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丰富多彩[2]。综合而论,促进学生在娱乐的氛围中内化“传统文化”的意识,可以科学尊重初中生心理,充分赋予学生更多的权利。例如,在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课堂中,教师在讲解完本课基本知识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自己对于范进这个人,以及范进中举的看法,让学生明白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大家,而是更应该懂得着啼笑皆非的悲喜剧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如过去科举制度的弊端,范进个人思维的执拗,以及个人对待命运变化表现等等。

三、提升教学技能深化语文传统文化传承作用

现在初中语文教育将逐步倾向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故此作为学生生活学习的引路者,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明确语文文化传承的作用。对此,笔者在践行“文化传承”于初中语文课堂之上,正逐步促进课堂教学中渗透多元教学技能,利用打造生动课堂来激发学生参与“文化传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其学习语文的热情,让学生正确认知语文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加深对传承中华文化的理解[3]。例如,在学习《雨说》时,不仅让学生学习《雨说》这篇课文的思想情感,更应积极引导学生尝试着写诗,运用诗词来表达自身情感,也可借助诗词来进行师生之间的沟通,从而让教师明确学生成长烦恼,指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借助诗词抒发自身的情感。此外,为例深化教师教学技能,教师之间也可进行沟通,并借助诗词大会等活动形式的具备来促进师生之间共同成长,以此培养学生养成写日记,作诗词的良好学习习惯。

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教育新课改发展的大背景,当代初中语文想要充分发挥文化传承的作用,应深化落实“生本”思想,并通过教学方法的变革来内化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教学技能,让学生逐渐喜爱上语文学习,并深刻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魅力,并承担起下一届传承传统文化的重担。

【参考文献】

[1]卢贵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8:76-78.

[2]陈国泉.技校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3:244.

[3]钟剑连.文明长久渊源传承——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1:91.

猜你喜欢
途径与方法文化传承语文教学
论应用型高校大学生提升职业素养的途径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