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6-11-22 22:07冀文奎
俪人·教师版 2016年14期
关键词:课改教研培训

冀文奎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多层次培训、完善评价制度、丰富教研活动等方面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课改 培训 教研 评价

经过近几年的课改实验,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喜人的局面:课堂教学有了新的变化和改观,新型的师生关系正在建立,一批教学有特色的年轻教师正在逐步成长,课堂改革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但是从教研活动反馈情况和下乡调研与教师交流情况来看,课堂教学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困惑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师队伍素质整体不够高。从县域情况看,教师总体素质还有待提高。表现在:一是教师配备结构不合理。有三分之一的教师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临时改科的;有近三分之一接受新理念、新教法较慢的老教师;适应新教材且执教水平较好的青年教师甚少;一些教学能力强、有经验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主要集中在毕业班教学,这种结构特点严重制约着新课程的教学和改革。二是研究型、反思型和教学有潜力的教师缺乏。由于工作压力大、研究能力差等原因,除县教研室组织和开展的教研活动外,大多数教师平时忙于应付教学日常事务,缺少研究和反思,对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研究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的发展。

2、对教材把握和处理力度不够。一是大部分教师迫于教学成绩压力,不敢放手进行开放式教学。新课改中教师很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也倾注了大量的激情和精力,但光有爱心和激情不一定就能增长知识能力,尤其是答题能力的提高。因此,为了应付期中期末考试和平日的单元测试,不少教师新课程理念被淡化了,生活化、自主化、情感化、实践化的新型课堂无法真正落实。二是课堂教学时间不足。多数教师认为,新教材设计的活动课时量较大,如果教师按部就班地按照课本上规定的活动要求进行教学,那么在有限的45分钟内完成教学内容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只好简化或取消课堂设计的部分活动。三是新教材的综合性强,教师终身学习有待加强。往往是语文知识、历史与时事知识、社会常识等相结合,需要良好的综合知识作支撑,综合能力不强的教师要达到这方面的要求是不容易的。

3、教学改革缺乏相应理论支撑。课程改革点燃了教师的创造之火,他们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不断推陈出新,亮点频现。但这些表现都只是外在的,在看似热闹的课堂教学背后,明显暴露一个致命缺陷: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不能将新课程理念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许多老师谈起新课程可能头头是道,但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却大打折扣;有些老师虽然对新课程教学进行一些积极的尝试,但也是邯郸学步、浅尝辄止,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课例并不多;有些学校不惜气力推出的“示范观摩课”,也明显带有模仿、“做秀”的痕迹。凡此种种,都可以归结为对新课程理论学习的不足,使得对课堂教学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4、课堂教学多样化,但有效性缺失。现实课堂上,许多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过于推崇新教法、淡化教学目标的做法,使得课堂教学放得太开而收不回,教学的主题没有凸现,对于学生的回答中有争议的、错误的现象,教师只是泛泛而谈,缺乏必要的应变机智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目标也因此淹没在一场热热闹闹的“一锅粥”中。再如,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分组讨论”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等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对小组讨论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的问题都拿来讨论,讨论的时间又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小组讨论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有效性缺失。

5、教学评价多元化待落实。一段时间以来,学科教学评价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学科评价的多元化也渐渐浮出水面。但也不可否认,受唯分数论、唯结果论等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实际操作中,依然存在重学生的知识性评价,轻学生行为养成评价;重终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的“两重两轻”的现象。比如考试评价,不可否认,这是对学生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大多数学校在如何评价学生个体发展方面往往赋予考试过多的权重,其他评价方式则被挤到“被遗忘的角落”,不仅弱化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其他如观察、 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等评价方式也流于形式。

针对课改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下面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1、开展多层次课改培训。在通识培训的基础上,要着重开展新理念培训、新教材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应通过课改报告、骨干教师谈新教材实施情况和教学心得汇报、新课程课例观摩研讨,使广大教师进一步理解课堂教学新理念,把握新课标新教材。同时充分利用暑假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从教材处理、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重难点突破方法、问题情境的创设、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教学注意问题和备课辅助资料的提供等方面,和教师一起交流研讨,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提供思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2、开展多形式教研活动。鼓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这一主要任务上,重心下移、实事求是、务实求真。通过一年一次的初中骨干教师新课程公开观摩课活动,为教师提供示范课例,取长补短,借鉴吸收,共同提高。同时,结合每年的听课评课活动、校本教研活动、课堂改革研讨会和联片教研等活动,通过“听—评—研—说—议”的方式,交流研讨,修正完善,分享智慧,促进教师执教新课堂的能力不断提高。

3、加大新课改评估力度。通过一年一度的初中课堂教学大赛,要求抽查教师必须按新课改理念授课,以此推动全体教师的课堂执教水平。组织大规模的课堂模式展示会,鼓励大多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推出一些执教新教材有潜力、有特色的新人,以点带面促进全县课堂教学改革的提升。

4、完善多元化评价制度。评价制度改革是课改的难点,作为教研工作者,要着重从考试的命题导向和作业改革方面进行改革完善。在试题的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要逐步对课堂教学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引导教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得到不断的优化和实现。

5、充分发挥教研网络优势。为适应教育新形势和新任务,可以开通教研邮箱,微信群,云技术等。利用这一平台,上传有关课堂教学一些理论文章、教学心得、集体备课教案、优秀课例等教学资源,促进教学互动,为全县教师提供教学服务,促进教师对新课堂、新教材的整体把握与建构。

课堂改革可以说是从传统课堂教学走向创新课堂教学,从低效课堂教学走向优化课堂教学,这是一个艰难的未知的过程,遇到问题是的不可避免的,需要我们广大教学研究者富有耐心,持之以恒,不断实践探索,开启课堂改革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课改教研培训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