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探究

2016-11-22 22:38刘璃蔧
俪人·教师版 2016年14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大学英语教学母语

刘璃蔧

【摘要】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一种交流工具,语言是在文化传递过程中习得的。文化是从社会获得的知识,它包含了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各种精神财富。世界上的不同群体不仅有不同的语言,还有不同的文化,语言中体现出不同的世界观。由此可见,尽管语言与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外语教学中却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外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还是文化教学。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母语 中国文化

近年来,广大外语教师及学者们对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问题的探讨不断深入,有关文化导入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教育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但是却普遍强调目的语文化教学,很少顾及母语文化,即中国文化的传播,造成英语学习者盲目崇拜英美文化,崇尚英美等国的生活方式,使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处于尴尬的境地,作为交际主体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基本上处于被忽视的状态,这种现象已引起了很多有识之士的重视,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从丛早在本世纪初就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中国文化失语症: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将这一现象称之为“中国文化失语症”[1]。它从一个侧面说明,当前的外语教学已经忽视了母语及母语文化教育,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必须予以纠正。文章引起了国人对母语文化现状的忧患意识,纷纷发表文章强调母语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呼吁在外语教学中加强母语文化教育。但时隔多年,这种现象依然没有转变。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现状

首先,看看我们现在所选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在各个大学普遍适用的教材中,无论是《新视野大学英语》《21世纪大学英语》还是《大学英语》,课文绝大部分选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的英美报刊书籍。这些文章只注重引用和介绍西方国家的语言与文化,基本看不到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内容,缺乏中国性和民族性。英语是交流的工具,学习英语的目的不仅仅是了解西方的文化,更重要的是传播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然而教材中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的缺失,常常使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无所适从。

其次,在课程设置上,很多英语专业都缺乏有关汉语和中国文化教育方面的课程,大学英语更是没有这方面的计划,像我们这样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面走得较快的学校,虽然有了分课型教学,但是广大英语教师所开的选修课也多集中在英美国家历史与文化方面。我们身处母语环境,却被英语文化所覆盖,难怪从丛教授感叹“在西风颂的伴随下,国人们效仿西方人,吃着洋快餐,开着洋车,住着洋房,过着情人节,圣诞节,西方文化在不经意间左右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精神和行为理念,我们的母语和母语文化处于边缘状态” [1]。这种现象并不鲜见,在英语的汹涌浪潮前我们的汉语显得虚弱无力。

另外,在教学方面,人们偏重于对以英语为载体的西方文化的过度强调,致使英美文化在学生中肆虐蔓延,而中国文化得不到蓬勃发展,学生认识不到中国优秀文化的价值和作用,缺乏民族自豪感,文化素养普遍较低。

在中国大地的“英语热”以及伴随学生学习生涯的各级英语考试(少儿英语考试、中考、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博士生入学考试)不断强化着中国人对英语重要性的认识。学生毕业之后,又要面临各种职称英语考试、出国留学英语考试等,更为严重的是,英语具有一票否决权,在一些职称评定、入学考试中,若英语成绩达不到一定标准,那么无论其他方面如何优秀,将会被取消资格。借着官方的力量,英语建立了在中国的权威,实现了对中国文化的“殖民”;另一方面,中国文化正在沦落为一种“弱势文化”,中国文化的声音正在被西方文化的喧嚣所淹没[3]。

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大学英语教学的任务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培养,更担负着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重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教育,可以促进英语学习,提高文化素养,同时在国际交流中提高母语以及中国文化的地位。

1.促进英语学习。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母语和母语文化对英语学习和英语交际能力有着一定的正迁移作用。“具有良好的母语交际能力的英语学习者,其英语交际能力的获得相对容易些”,母语和母语文化“作为与外族文化进行对比的工具,更深刻地揭示外族文化的一些主要特征,从而也加深对民族文化本质特征的更深入了解” [4]。学习外语时,完全脱离母语是不可能的。语言之间有些普遍现象,不参考母语,不与母语对比,会造成莫大损失。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教育并不是本末倒置,而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英语。

2.全球化发展的需要。毋庸讳言,我们的母语——汉语,以及中国文化在当前遭遇到了一些尴尬,但这是一个民族文化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的必然现象,随着全球多元文化的交流以及中国在全球地位的提高,我们应该充满信心地看到,一个世界范围内的汉语和中国文化热正在兴起,它折射出我们正在走向强大,我们的中国文化正在走向世界。

3.大学英语教学要求的需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年1月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同时要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5]。在翻译方面要求能翻译反映中国国情或文化的介绍性文章,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关于中国文化方面的内容及其英语表达,以便在引进国外文化的同时宣传我们中国优秀的文化。

4.大学生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需要。大学生要提高综合素质,中国优秀文化的熏陶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对比英语文化与中国文化,可以更好地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客观评价两种文化所包含的价值观、世界观,提高大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大学英语特有的教学功能[6]。

5.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母语文化教育,这也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始于1978年的中国改革开放,至今已经整整30年了,对外交流已经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外语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跨文化交际是双方面的交流,而不是单方面学习。我们在借鉴、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更应注重中国文化的输出,以实现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文化平等交流的目的。

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教育的途径

针对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偏重西方文化的输入,而中国文化教育普遍缺失这一现象,我们要尽量扭转这一局面。但是在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学习和了解目的语文化,也要强调主体文化意识。二是学会主体文化的表达⑦。在教学实践中,目前重要的是要扭转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单一性和片面性。

1.大学英语教师首先要树立中国文化的意识。大学英语教师要注重母语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提高,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多读一些比较文学方面的理论,在英语文化气势汹汹的今天,更要有民族自豪感,在传播英语文化的同时,及时补充中国文化。例如《21世纪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二单元Why They Excel一文中提到孔子(Confucius)儒家文化(the heritage of Confucianism)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教师就可以适时地加以引导,强调儒家文化中一些教义的英文翻译,同时可以推荐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新近出版的《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供学生课外阅读,并收看《百家讲坛》栏目,以此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2.在教材编撰上,适当增加反映中国文化的篇章。鉴于大学英语教材极少涉及中国文化内容,建议编撰者考虑这一空白。学习英语的目的不仅是学习西方文化,还要输出优秀的民族文化,这不仅仅是英语专业教材或者中文专业教材独有的责任,大学英语教材同样要注重中国文化的介绍(可以是英汉对照),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范围应该更广。

3.在课程设置上,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提供反映中国文化的选修课。大学虽然开有大学语文这门课,实际并未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建议外语系和中文系联合,共同商讨对策,切实制定有利于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课程,提高母语文化的地位。

4.利用现代多媒体设施,课内外配合,多渠道进行中国文化教育。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文化包罗万象,教师除了在课堂中西文化对比过程中强调中国的优秀文化外,更应该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课外阅读、专题讲座、实地参观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了解中国文化,通过对母语文化的内化来提高文化素养⑧。

当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强调中国文化教育的同时,不要犯“矫枉过正”的错误,过分夸大母语文化的作用,只有在外语教学中树立知己知彼的文化观,才能使外语教学真正成为传承中外优秀文化、沟通中国和世界的桥梁。

四、结束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已经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可,然而在西方文化导入大于中国文化导入这一不平衡的现实面前,却暴露出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缺失,我们的文化正面临着文化失语症的危险。因此我们要通过教材、教学等多种途径加强中国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通过对比中西文化差异,认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弘扬中国文化的精髓,实现平等的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 [2]从丛.中国文化失语症: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3]曾洪伟.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教育[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05.

[4]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151.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6]孙娟.母语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51.

[7]刘长江.外语教育中本族语文化的迷失与回归[J].辽宁教育研究,2003(12):74.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大学英语教学母语
母语
母语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考
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