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下素质教育探究

2016-11-22 23:17余莎
俪人·教师版 2016年14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素质考试

余莎

应试教育不利于全民素质的提高,只有发展素质教育,才是全民族的希望,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然而高考仍是以分数论高低,中小学教育就难免会走入应试教育的怪圈。很多中小学把教学资源都倾注于那些应试课程,而对非考试课却往往十分冷漠,这与我们开展的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在今天,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作为教育考试中心管理者,认为有以下三方面存在问题。

首先,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评价教育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仍然是分数。他们不能把素质教育的原则要求转化成现实的措施,没有找到把素质教育的目标转换成为可操作的手段和可检测的目标,没有评价素质教育的标准和方法。因而不能对素质教育的工作和结果优劣作出客观评价,对学生素质的许多重要方面,如思想品德、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等无法评价,而不得不放弃评价。

其次,校长的短视行为直接影响学校的素质教育。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导致那些非考试课程时常坐冷板凳。那些非考试课程,在课时安排上,一般安排在课外。课时也比规定的要少,或者干脆让给考试课程;在教师安排上,安排一些退居“二线”的教师,在待遇上,没有进修的机会,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在“二线”,使一些对口教师想方设法去教“考试课”。学校的不重视,教师自己也感觉抬不起头,低人一等,对工作也不甚负责。这样直接影响到学生,学生满不在乎,对老师、对功课都漠然视之,于是上课看其它书的、睡觉的、各种违纪现象都出现了。败坏了班风,出现了厌学风,流生时有出现,也直接影响了那些考试课程。

再次,家长的不重视,也是使非考试课程受冷遇的一个因素。家长普遍重视的是孩子的智力发展,关心的是孩子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审美情趣与劳动观念的培养。一些地方出现的“学校减负家庭补,课内减负课外补”的现象与家长直接相关。

那么,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笔者作为考试中心管理者有以下四方面解决对策。

首先,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在浙江、上海试点,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必考,其余由学生自主选择科目参加考试,门数不超过三科,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等七门中选择三门的七选三的模式。高考招生改革强调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和学校,旨在实现教育改革从选课到选考的进一步推进,学生做好当“全能王”的准备,在各门科目的学习上平均用力,争取不落下一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高考改革也因而促进素质教育。同时这次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着力彰显选择性教育理念,通过学生、学校的双向选择,促进招生公平进一步走向内容公平。

其次,高考是中学教育的指挥棒,有必要发挥它的指挥作用。高考改革就要杜绝以智育评价代替德育、美育、体育与劳动教育的评价。要有利于注重培养劳动、职业与社会生活技能,防止以学科成绩代替劳动职业、社会生活综合技能评价,以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进行公正的评估,把国家的素质教育思想落到实处。加强督学的力度,建立自上而下的素质教育评估检查体系,逐级考核省、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其主要领导干部抓素质教育的情况。建立和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明确目标和责任,要把教育工作的实绩,特别是素质教育的实绩,列为各级党政干部政绩考核和上级对下级考绩以及选拔干部的重要内容。这样,非考试课程的公正待遇就指日可待了。学校治理好了,有成绩了,社会上有声望了,家长的思想工作就自然好做了,因为学校和家长的心愿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孩子幸福的明天。

再次,校长也不能急功近利,要有发展的眼光。要把国家的素质教育目标与本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把本校的优势、传统、校园文化的特点以及师资特色结合起来,提出具有本校特点的教育思想;要能够凝聚起有共同理想、有献身精神、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集体,而不是把他们人为地分为三六九等。最终也事与愿违地影响了自己所追求的“升学率”。

第四,“素质教育”提出后,由于它注重对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应试教育”都是相对立的。的确,“高分”和“素质”并不矛盾,反而是相互促进的。“素质”能够更好地应对考试,它能从更长远的角度提高考试成绩;而“高分”意味着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它同样也能促进一个综合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和心理健康、终身学习等综合方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几个特点: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未来的自主招生考试主要是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这表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会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样基础教育的培养方式也将随之发生转变;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试题命题的变化来看,将越来越重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这才是学习能力的真正体现;规范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内容。这个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不过成为高考的一个参考,势必会受到重视,因此,需要有良好的监督和评价机制。

总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选拔,围绕学生素质教育健康发展目标,从2017年开始,全国高考改革试点浙江、上海定为高考考语数外三门,外语一年两考(社会化),学生在另七门会考中选考三门选二次考试中最好的一次计成绩。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素质考试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