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宁夏回汉通婚现象的调查研究——同心县为例

2016-11-22 00:21李媛李宁
俪人·教师版 2016年14期
关键词:民族关系

李媛+++李宁

【摘要】本文以宁夏同心县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法等调查方法,发放100份问卷,回收80份问卷,试从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下,调查研究同心县当地回族、汉族两个民族之间的婚姻问题,研究发现,回族的族际通婚率较低,但是同心县有些年轻人尤其是有在外地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回汉通婚的态度较开明。

【关键词】宁夏同心 回汉通婚 民族关系

一、研究背景

回汉通婚,是回汉民族之间的互相通婚的现象,不仅是个体与个体间关系的体现,也是两民族的包容和选择,也是回汉民族关系的融合状态的体现。

在宁夏这个回族聚集地,回民占大多数人口,汉民人口少,这里有着浓厚的伊斯兰文化的氛围以及宗教信仰,这与中国其他地区的回族所处的大环境截然相反。当我们身处于一个回族的民族聚居区,去看待回汉通婚时,笔者发现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开放,虽然在中国其他地区的回民与汉族之间通婚己经呈现普遍现象,但是在这里的回族则仍然保持着大量的族群内通婚的历史传统。许多长辈排斥与非穆斯林外族结婚。于是笔者就同心县回汉通婚的现状做以调查研究。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选取宁夏吴忠市同心县作为研究对象,实事求是地描述当地回汉族际通婚的现状和特征,进一步找出回汉通婚的影响因素,阐述回汉通婚对当地人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总结汉族比率低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中回汉族际通婚的特点。

三、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宁夏吴忠市同心县作为回汉通婚现状的调查点,基于以下原因:首先,同心县是宁夏回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也是全国典型的回族聚居区,可以说是一个回汉民族为主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回族社区,是典型的“汉民与少数民族户的比例”是全国最低的地区。可以说同心县的回汉通婚现状是典型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在回民聚集地对回汉的通婚的态度。其次,生活在这个区域社会的民族是以回族为主体,汉族在内长期聚居其中,进行社会活动,产生各种互动关系而共生共存的社会地理空间。再次,在同心县回、汉两族群之间没有语言上的障碍,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回、汉两族群进一步交往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研究方法

据同心县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实地调查的资料掌握情况,本项目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阅读、整理,团队在掌握了同心县及回汉族关系的历史背景、人文沿革、文化传统等方面的情况,为开展社会调查做了准备。主要通过查阅地方文献、市县志和各种官方统计资料,把握调查地点的历史变迁和整体情况,了解调查对象的相关信息,做好研究的前期工作,掌握好第一手资料,为调查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第二,问卷调查法

该研究选择同心县豫海镇作为调查地点。豫海镇位于同心县西部。是同心县县政府驻地。可以说豫海镇的通婚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同心县的通婚现状,同心县的回汉通婚特点也在这个豫海镇县政府所在地得到具体的显现。因此,本次调查共发放访谈问卷 100份,回收 80 份,有效率为百分之八十。

五、关于对待回汉通婚态度调查问卷的分析及结论

从所回收的80份调查问卷来看,有20人对婚姻非常满意,31人比较满意,19人感到满意,3人不满意,另有7人满意程度不详。通过以上数据笔者从中得出,大部分当代人对自己的婚姻状况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他们的婚姻都是自主选择的,不存在父母包办、家族联姻等没有感情的婚姻。

从回收的80份问卷中可以看出,完全不考虑的有10人,占12.5%,必须考虑的有30人,占37.5%,而仅当做参考的有40人,占50%。由此可以看出,结婚完全不考虑民族问题的只占很少的一部分,所以民族问题是回汉通婚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从表3可以看出,同心县的回汉通婚的个体对和爱人结婚的阻碍的考虑中,经济状况考虑最多,占20.4%;其次是家庭距离和宗教信仰,分别占18.40%和16.30%。这表明回汉两个民族成员在选择对方恋爱、找对象时,更多的是基于个体的经济状况,对于宗教信仰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也不排除年龄差距、文化程度、个人能力、风俗习惯在通婚中的影响。

从表4中可以看出在被调查者工作过程中的交往圈的民族构成中,有其他民族为多数和各占一半的共占总份数的25%,本民族占多数的共占总份数的75 %,不同民族的人共同工作、生活和相处为回汉通婚创造了机会,这使得回汉通婚家庭较以前有所增长,促进了民族融合。

由于关于同心县的汉族,绝大部分分布于同心县的东部、东南部,汉族人口比重最多的就数张家塬、马家高庄、下马关、韦州这几个乡镇。总体来说,这里是回族大聚居区且宗教文化浓厚的地区,回族的族际通婚率较低的。但是同心县有些年轻人尤其是有在外地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回汉通婚的态度较开明。

【参考文献】

[1]马戎.民族社会学一一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3]王俊敏.青城民族—一个边疆城市民族关系的历史演变[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4]陈明侠.关于民族间通婚问题的探索[J].民族研究,1993(4).

基金项目:本文系宁夏师范学院2015年校级“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项目——“关于宁夏回汉通婚现状调查研究——同心县为例”成果

猜你喜欢
民族关系
构建新形势下和谐民族关系
新时期银川市和谐民族关系的建设路径
再论仫佬族族称、族源及其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广西边境民族关系问题
宗教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图式
关于民族关系与民族经济的探讨
清代西北马政探析
捉箐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