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中语文教学

2016-11-22 01:20吴芳
俪人·教师版 2016年14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理念教学

吴芳

【摘要】高中的语文学习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意味着语文学习任务的完成,意味着他们继续进行专门深造和谋求职业已经具备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语文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已经具备了参与现代化建设所应具备的语言运用和语文学习能力。未来学家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由此可见高中语文教学面向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 理念

在更新观念、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还要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我们应大力推广以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为突破口的教学改革。教学中提高单位时间的信息量,提倡教学媒体的多元化,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变训练式为开发式,特别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研究。教师应努力做到在教学中对不同的学生施加不同的影响,并针对学生间的差异开展多侧面、多层次的引导,以发展不同类型学生丰富的个性,满足不同类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如,进行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分层次教学。其特点是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能力,将一班学生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层次,然后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辅导和考核,因材施教,分层达标,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课堂教学行为,是一个在一定的教学情景中富有变化性特征和整体性特征的研究对象。对它的研究既要重视因为各种客观原因要产生的多变性,又要重视在一定的范围、在一定的情景中所形成的一些规律性特征。这规律性存在正是研究的意义所在,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便发现一些合理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从而通过干预和控制更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能。

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一直以来成为研究者重视的一个方面,在“传授知识”的课程功能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知识传授功能被过度的夸大,具体表现在教学行为特征是“一言堂”、“话语霸权”、“强制灌输型”教育。在现代课程理念中,建构主义强调认识主体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性、独特性和社会性。因此,“获得知识”代替了过去“传授知识”的课程功能理念,同时对课堂教师行为提出了改革要求。

而在高中语文教师在授课时,根据高考纲要和学生实际,经常讲授一些语言基础知识。初听起来,似乎是初中知识的重复,但实际上是对语言知识的扩展和加深。有经验的教师还传授给学生一些规律和学习方法。例如:也是讲语音,高中老师会传授给大家“bpmf”只能和“o”相拼,不能和“e”相拼,其它声母才能和“uo”相拼;同样是讲汉字,高中不只讲形声字,还讲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即使讲形声字,也经常和学生分析“形”是什么、表何意;讲词语色彩,不仅有感情色彩,还讲语体色彩;讲句子,不只讲主谓宾定状补,还讲什么词、什么短语经常充当什么成分。几乎对每一个语言知识高中语文教师都把它从初中的基础上引向全面和深入。应当说,高中语言教师做了大量“份外”的事,而且做得很好。这样就使高中阶段的语言知识学习既注意了连续性,又有很大的扩展和加深,使同学们的知识和能力接近并逐渐达到高考的要求,更适合深层次的语言理解和运用。对高中阶段学习内容的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我想,厌倦情绪和轻视思想也应容易克服了。

与此相联系,对学生的评价也要以素质为标准,要建立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首先评价的内容要全面。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更要注重能力的考查。要以大纲和教材中规定的知识点为依据,不任意拔高要求。要根据不同年级的要求,确定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的分数比例。其次,评价的方法要多样化。实施四个结合,即知识考核和能力考核相结合;口试和笔试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全面考核和抽样考核相结合。此外,评价的过程要民主化。在评价中,不仅要注意结果的评价,更要注意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的评价。

高中生正处于思想成熟的阶段,他们在校园中学习知识的同时,必然的受到浮躁的社会风气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力求做到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双重思考,去探求语文的真谛;体会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洋溢着的对祖国、对人民、对同志亲友、对大自然的深挚感情,字里行间洋溢的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阿拉伯数字和X、Y无论经过怎样巧妙的组合,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教师要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一方面表现在教师语言权的开放,另一方面表现在学生思维权的开放。课堂上教师应当走下讲台,取消语言霸权,使学生有机会发言,有权利提出不同意见,平等的交流自己的看法观点。这正是开放式教学过程的特点之所在。教师应当不拘泥于固定的教学模式,不应当过分强调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按部就班,而应以学生乐于探究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学习语文是一个学生思维能力多维发展的过程,教师不能用现成的固定答案去限制、束缚,甚至扼杀学生有价值的思维亮点。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发散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辨证的理解和分析问题。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认知理解上的不同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个体价值的体现。

语文教学的一个显著矛盾是学科内涵极其丰富,但教学课时相对较少;加之语文学科具有适于自学的独特性,因此,打通“课堂”这个瓶颈,沟通课内外学习环节对语文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在这方面我做了一些探索,例如:在“听说”方面,每节课都抽出五分钟时间用于学生演讲,这样一学年下来,每个学生至少有六到八次在大家面前大声演说的机会。我还要求学生做“听说”的有心人,在课堂外加强与别人交流学习,有意识地锻炼“听说”能力。在阅读、写作方面,我以加大阅读、写作量为突破口,以“读”引“写”,以“写”促“读”。

总之,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语文课程的重要性,才能积极探索,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方案,进而付诸行动,最终迎来语文教学改革的春天。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理念教学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