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016-11-22 16:12新疆阿勒泰银花
俪人·教师版 2016年14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新疆阿勒泰++银花

【摘要】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促进学生深入阅读的动力。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才能在问题的驱动下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十分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成为问题积极、主动的探索者。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何使教师、学生的提问更有价值?

一、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途径

阅读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实质上是围绕问题进行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对问题进一步追究,从而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

生疑——发现问题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亦即“生疑”能力。没有疑惑,也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也就不会有长进。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生疑”呢?关键是要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其次,教会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生疑”,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疑惑.“生疑”应面向全体。课堂上教师要允许学生大胆地假设,允许不同的假设并存,并要求学生能大胆地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生疑”是课堂教学中的基础性工作。

择疑——分析问题

阅读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各种学习疑点被激发后.所提的问题往往很乱,很琐碎,甚至很古怪,往往抓不住重点。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判断、分析、辨别出值得探究的有价值的问题,初步让学生学会提问。然后通过教师的进一步追问、反问,把问题引向纵深与本质。同时教师应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把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的疑点,分清主次,融人教学预案,在课堂上解决主要问题。

追疑——追究问题

追究问题,旨在培养学生不能满足于已有问题的篇决,而要把问题引向文本的深层,去探究事物的本质。通过“追疑”,进一步训练学生探索、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生限于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的局限.解决了一些初步的问题后,不善于进一步去发现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潜心读书,精思寻疑,启发他们在看似平凡之处,读出曲折波澜;在无疑之处见疑,进而深入质疑。

二、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方法

1、 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1)根据学习语言文字的规律,分学段有重点地质疑。从阅读的知识结构而言,主要是字、词、句、段、篇。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同学段也应各有重点。比如:低年级以字、词的认知为重点进行质疑;中年级以段的认知为重点进行质疑;高年级以篇的认知为重点进行质疑。以上三个阶段又是融会贯通的,不能截然分开,应该根据课文的深浅,或课文的重难点灵活处理。再者,语文学习中的各种能力是呈螺旋形上升的,要经过多次反复,在巩固前阶段所获得的认知的基础上不断加深与发展。

(2)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分学段培养质疑方法。根据不同年级的学习重点,在阅读课文时,发现有疑难问题,随文作出标记。或用铅笔划一条线,或打上一个小问号。这些简易的操作方法,从低年级即可开始培养。随着年级的升高,要求学生在阅读到有疑难的词、句、段旁,用铅笔注上自己想要提的问题。 到了中、高年级,可以让学生结合预习,在预习本上提问。引导学生针对字、词、句、段、篇进行提问;或者按从内容到表达形式的顺序提问等等。教师要舍得花时间指导学生预习,不断评估问题的质量,适时点拨提升,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手指,是授之以渔的教学手段。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

(1)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该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先生就提出:"最好的阅读方法是猜读法。"特级教师魏书生也喜欢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运用猜测、尝试的方法解决不会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在操作、实践、阅读、想像中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学会学习。

(2)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杜威认为:"知识决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它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一部分,既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同时又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起点,它始终有待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如同人们始终会遇到新的、不明确的、困难的情境一样。"可见,探究是包括学生学习在内的一切活动的本质属性。探究赋予学习者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者通过独立、深入地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要以问题为中心,巧妙地设疑、布疑、激疑和质疑,科学地释疑、解疑,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最终实现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和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识能力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的自我评价能力较差,也不够客观,但对别人的行为却比较容易发现问题。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互相发现各自的优点与不足。《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思想碰撞、共同交流来解决。

总之,对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阅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丰富小学生的思维内涵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玉.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 内蒙古教育, 2015年26期

[2]戴婉琴. 浅谈问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 2008年07期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