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代远家风对领导干部的启示

2016-11-27 11:16
决策与信息 2016年33期
关键词:政风家风家庭

许 文

中共麻阳苗族自治县委党校 湖南怀化 419400

滕代远家风对领导干部的启示

许 文

中共麻阳苗族自治县委党校 湖南怀化 419400

家风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铁道部部长,滕代远本身是一位具备传奇色彩的大将。他有五位儿子,每位儿子都在其严厉、优良的家风传统下出色的成长。本文重在讲述滕代远优良家风以及其对领导干部的启示作用。。

滕代远;家风;领导干部;启示

一、重拾家风的意义和价值

家风,又称门风,一般是指家族传承而来的、家庭成员普遍信奉的一种道德规范。不管是一个字、一句话,或是一个故事、一段家庭回忆,都可以成为传承家风的载体。纵览历史圣贤,无不看重家风建设。据记载,我国古代公开出版的家训就有120多种,包括《朱子家训》《章氏家训》《颜氏家训》等,流传至今。由此可见,我国传统家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都是在“务本”的层面强调的,这自然离不开家风的作用,同时他本人也是良好家风的坚持者。因此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一)家风是家庭成员道德水准的体现。家风是一种由父母(或祖辈)所提倡并能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一种风尚和作风,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个家庭所长期培育和形成的一种文化和道德氛围,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量,是家庭伦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体现。历史上很多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等都是从小在良好家风中培育起来的。习家家风是家国情怀、家庭和睦、勤俭持家。1983年,王光英筹建光大公司,有意调习仲勋的女儿去工作,习仲勋闻之,当面拒绝。他说:“别人家的孩子能去,我的孩子不能去!”并对女儿说:“你是习仲勋的女儿,就要‘夹着尾巴做人’”。

(二)家风是家族传承千年的精神尺度。家风是家族的共识性的道德观念。大多是讲孝、悌、忠、信、礼 、义、廉、耻。共识性的道德常体现在祠堂的堂号上,如:杨氏“四知堂”、“清白堂”是以先祖的嘉言懿行为堂号;张氏“百忍堂”、刘氏“重德堂”、郑氏“务本堂”是以传统伦理规范为堂号;周氏“爱莲堂”、李氏 “青莲堂”、陶氏“五柳堂”是以祖上情操雅量、高风亮节为堂号等等。曾国藩曾在《曾国藩家书》中写下了著名的日课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长沙女法官曾梦佳是曾家第六代“庆”字辈传人,她曾在微信朋友圈中写道:“百年沧桑,家训如清泉流淌、沁入心中。家中再无出曾文正公其右者,却都是知书达理、于社会有用之人。”

(三)家风是构筑民风党风政风的基石。《孟子》里曾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通俗点讲就是:好的家风孕育好的公民,好的公民组成好的社会,好的社会推动形成好的国家治理。家风起自家庭立足于家庭,可对社会的进步、人性的升华、民族的凝聚、都产生巨大而深刻影响。在良好家风熏陶下的人,在家会孝顺父母,品行端正,言有信,行必果,走上工作岗位也会尽职尽,对社会、人民和国家都会做出有益的奉献,更会对民风党风政风涵养底气。

二、滕代远的家风

(一)好钢必须经过千锤百炼。在漫长的战争年代,滕代远因其职业革命家的经历,陆续将其四个儿子送去与工农兵相结合的广阔天地锻炼成长,而且对他们要求都特别严格。四儿子腾飞当年应征入伍,到祖国大西北献身于核武器研发事业,刚到大西北时,那里一片荒芜,放眼望去只有茫茫戈壁滩,整天喝着干涩的地表水,耳边呼啸的是漫天遍野的刺骨寒风。巨大的反差让腾飞在给滕代远的家书中,那种茫然失措和怯弱展现无疑,滕代远在给儿子的回信中,用“金张掖,银酒泉”的古话鼓励他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在艰苦环境中锤炼出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战胜困难的本事以及继往开来的使命感。

(二)“掌权不能谋私”。滕代远一直这样要求干部,自己也严格实践这一准则。1950年滕代远的大儿子滕久翔在老家听说自己的父亲担任了铁道部部长,于是他千里寻父上京,让父亲在北京给找份工作,滕代远当机立断就拒绝了,并说:“正因为你是我的儿子,我不能为自己的亲属谋取私利”。久翔仔细想了想,觉得父亲的话是对的,便回到了老家麻阳。1964年,滕代远因健康原因,辞去铁道部部长职务,前往北戴河疗养院休养,和夫人林一沙滩上散步时,提及三儿子久明考大学的事情,久明担心自己考不好,让父亲给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刘院长写封信,滕代远断然回答道:“读书,上大学,不能靠父母的地位和私人关系。靠私情,拉关系,莫不是我们党的作风”。后来,久明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还是考上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三)勤俭当作传家宝。滕代远几十年一直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建国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他总是以身作则,从高从严地要求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滕代远还告诫家属、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要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大儿子久翔1951年第一次上京探望父亲时,滕代远见儿子束的是布做的裤带,就给了他一根旧皮带。可久翔不太高兴地说旧皮带难看。滕代远严肃地批评了他,还语重心长地说:“勤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这个传家宝不能丢啊!”久翔回麻阳时,滕代远夫妇给他一个大布包,里面都是些旧衣服。滕代远有次吃早餐时,给小儿子滕久昕夹了一个小窝头,久昕不愿意吃,可父亲还是坚持让他吃下去了,之后他和父亲去紫竹园散步,滕代远语重心长地说:“现在的条件好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但怎么能忘记了过去呢?你们都是在红旗下长大的,不能生在福中不知福啊!”

(四)“干部子弟不能搞特殊”。滕代远定了三条家规:①“不送子弟学校读书。”滕代远把二儿子久光送到警卫秘书的老家河北唐县山区去锻炼。临走前,滕代远对警卫秘书说:“找个庄稼汉当教师。”就这样,久光被送到了河北农村。后来因为上学不方便,滕代远夫妇才决定让孩子带户口到黑龙江省依兰县姥姥家,一边读书一边参加劳动。②“家里人不许坐我的车。”1973年秋,小儿子久昕在离北京市区30公里远的地方参加教导队集训,一次请假回家,归队时时间来不及就央父亲的秘书用车将自己送回了部队,滕代远知道后严厉地批评了身边的工作人员和小儿子久昕。③“不要靠父母,自己闯路子。”滕代远从来不吸烟,也很少喝酒,他要求几个小孩不要抽烟。在离职休息的几年里,他还在院子里种了许多树木和蔬菜,几个儿子回家他就带着大家一块锄草、浇水,要求孩子们要“一步步走好自己人生的路”。

三、对领导干部的启示

好的家风不但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尽管今天我们不再强调“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一)家风可正源头清。家风的形成,无关家庭贫富,亦无关父母文化程度,所关涉的乃是父母的德行素养。子女是父母的折光镜。在孩子身上可以折射出父母为人处世的哲学和做人准则。于党、于国、于家,各级领导干部都应当正好家风,在教育并管好子女上带好头。把家风这个源头清澈了,必能滋养好的作风、政风与民风,促进形成“气正山河壮,政廉日月春”的政治生态环境。许多老一辈革命家的家风,读来对今天的各级领导干部仍然有很重要的启示。毛泽东同志有著名的“三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周恩来总理定了“十条家规”严格要求亲属,陈云同志留下“身教重于言教”之家风,彭德怀教育侄子“近水楼台不得月。”曾主管国家经济工作长达26年的李先念,不许孩子经商。

(二)树清白家风,养浩然国风。尽管现代大多数家庭都没有成文的家规,但家家都有家风,大都推崇的是忠孝礼义等积极向上的力量,每一条都凝结着中国人的智慧,每一句都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今天,我们“国家”连用,可见“国”和“家”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一个个小的家合起来才组成了国,所以“家风”上升到更高的层面便是一国之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国风的基础。优良的家风可以促进社会的公序良俗,而公平正义的社会又能促进家风的传承与实施。只有每一个小家的“家风”都能纯正、淳朴,那么整个社会的风气才会好转,我们国家的风气才能得以清正。风清气正方能心齐气顺,政通人和方能文明富强,中华民族文明复兴的中国梦方能早日实现!浩然中国风,演绎中国梦!

(三)育优良家风,建和谐民风。家风这个看似虚的话题,只有落在实处才能发挥作用。同道德一样,家风在现实生活中是具体的,需要的是身体力行,甚至是琐屑的。“三分靠说,七分靠做。”一种好的家风除了需要文化奠基,也需要时间的培植。我们国家正处于伟大的历史转型期,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观念相互交锋,人们的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而不同的价值理念,道德行为必然孕育出不同的家庭,我们加强家风建设,就是要大力弘扬良好家风,树立典型家庭,形成择好邻、近好邻、学好邻,见贤思齐的浓郁氛围。

(四)清廉家风,筑清正政风。辩证地看,一名干部具有两重身份:于外,是作为政风载体的职业身份;于内,是作为家风主导的家人身份。优良政风与淳朴家风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政风弊绝,利于家风敦厚;家风浩然,益于政风严正。以好政风育出好家风,以好家风助力好政风,例子不可胜数。汉代大儒杨震、吴波、杨善洲、高德荣、孙文龙……在优秀干部身上,廉洁政风和清湛家风犹如车之两轮,相得益彰。在处理组织纪律和个人家庭的关系上,广大干部应敢于发挥端本清源的主导作用。因此,对广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而言,家风正则作风正,作风正则政风清,就能为廉洁奉公提供精神支撑。

猜你喜欢
政风家风家庭
廉政文化涵养廉洁政风
家庭“煮”夫
家风伴我成长
恋练有词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党员干部要以好家风涵养好作风
培育良好家风,促进党风政风建设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