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理想国》中柏拉图的正义观

2016-11-27 11:16
决策与信息 2016年33期
关键词:城邦理想国柏拉图

于 涵

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兰州 730070

试论《理想国》中柏拉图的正义观

于 涵

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兰州 730070

柏拉图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在他的政治思想中,正义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柏拉图认为政治的核心就是正义。结合柏拉图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可以分析出其正义观产生和形成的原因。柏拉图的《理想国》自始至终都贯穿着“正义”这条主线。从中可以总结出柏拉图的正义观包含了城邦正义和个人正义。

理想国;城邦正义;个人正义

一、相关背景梳理

(一)柏拉图生平、著作

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出生在雅典城邦一个名门贵族家庭,柏拉图早期时代,被苏格拉底的人格与辩论技巧所折服,并决心献身哲学。雅典在恢复民主政体之后,柏拉图亲眼目睹了苏格拉底判处死刑,使得他原先的政治抱负彻底破灭,并十分痛切地意识到,雅典民主政治存在极大的弊端。在苏格拉底离世之后,柏拉图去各个城邦进行游说,在40岁的时候,回到了雅典,创办了学园,即“阿卡德米”,这个学园也被称为西方学术的源头。

柏拉图的著述都比较完整地流传至今,其中绝大多数是以对话形式写成的,在柏拉图的对话中那个,主要发言人一般都是苏格拉底,但只有早期的《申辩篇》、《斐多篇》等记述了苏格拉底本人的思想言行。柏拉图留下的著作以对话的形式呈现,可见其并不追逐理论的完整性,而是着重对于理性的探索,真理在对话的过程中就已经显现出来,对话引导了人们去探寻真理存在,这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之一,从中可以感悟到柏拉图带给我们的启发,追求真理的精神比理论观点更重要。

柏拉图集中阐述政治思想的著作有三部,即《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其中《理想国》中对于正义的论述占到了很大的比重,次此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论述了何为正义、正义是否有利;第二部分则是论述了个人与城邦的关系;第三部分如何在正义的城邦中处理家庭、财产、妇女等问题;第四部分论述了哲学王的思想;第五部分论述了诗歌使得人的灵魂不朽。

任何一个政治思想的产生都不是无迹可寻的,我们在分析一个政治思想时,必须要用到的方法就是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

(二)《理想国》中正义问题提出的时代背景

关于《理想国》的实际写作时间,菲尔德(G.C.Field)在《柏拉图及其同时代的人》(Plato and his Contemporaries)中认为柏拉图大致是在公元前375年开始写作这部著作的,而泰勒则认为在公元前388年就已经开始了。至于成书年代,巴克(Ernest Barker)在《希腊政治理论:柏拉图及其前人》中认为当在柏拉图40岁的时候,也就是说大概在公元前387年。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在那个时代,最重大的政治事件或许是从公元前5世纪中叶就已经开始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了。

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于公元前431年,这一场战争持续时间久,整整持续了三十年,波及范围广,数百个城邦被卷入其中,形成了规模空前的“希腊世界大战”,战火几乎波及当时整个地中海文明世界,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和雅典帝国这两大城邦集团,一个在陆上称雄,一个在海上称霸,双方巧施权谋,展开了长期的拉锯。

持续的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还有物力,最终雅典不敌邻国马其顿王国,以失败告终。战争带给雅典的不仅仅是经济、军事方面的大量损耗,同时也使得雅典的民主制的弊端渐渐暴露出来,开始走向了衰败。美国学者威廉•弗格森指出,“他们利用一切手段相互攻击,犯下了最可怕的罪行。可是,甚至这些社会也会被报复的规模所超过,他们将复仇推出极致,任何一方都不遵守正义或公共利益的界限,而是都任意指定自己的法律。他们或者依靠非正义的判决的帮助,或者靠强力夺取权力,急急忙忙地满足着自己党派的利益”以往雅典民主制所维系的和谐、稳定、秩序,均被激烈的党派冲突所打破,城邦的稳定和谐,岌岌可危。

伯罗奔尼撒战争使得雅典城邦的生存状态收到了极大的挑战,民主制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和功能,所谓“时势造英雄”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需要解决时代留下的重大问题,城邦衰落,传统的政治思想面临挑战,急需要新的政治思想来挽救城邦的命运。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于公元前404年,从柏拉图的生平便可看出,他亲眼目睹了雅典城邦是如何开始一步步走向衰落的。因此,柏拉图面对时代留给他的难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二、《理想国》中的正义观

(一)城邦正义

1、什么是城邦。在古希腊时期,城邦,并非是指国家,在实质上是国家形态的雏形,城邦的本质主要体现在:1、城邦具有多元性和绝对自足性。城邦的多元性是指每个城邦均有各自信奉的保护神和进行特定的祭祀活动,而且城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血缘的传统,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两个城邦之间的扩张和交融是十分困难的。自足性则是体现在每个城邦在精神上都有自己信奉的保护神,在精神上是自足的,并非是指物质世界的自足,而在于精神世界的依靠。2、城邦更像是一个“教团”。主要是说一个城邦的形成,主要在于拥有共同一致的宗教信仰、利益、生活方式等,强调了一个城邦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共同的精神和信仰。3、城邦是政治社会。城邦是由公民组成的,在古希腊时期,公民主要是指拥有自由意志的人,也就是拥有政治权力,参与到政治生活中的人。城邦中的妇女、儿童、外邦人均不能称之为公民,因为他们不能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没有自由意识的交流与交往。由于公民的出现,公共权力产生,政治生活出现,因此说城邦是政治社会。

2、理念论。理念论是柏拉图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理念是指永恒不变的真知识,理念代表了“一”,“一”就是本原。柏拉图之所以提出理念论的学说,就是进一步寻找到,城邦的理念是什么。柏拉图给出自己的答案,合乎正义的城邦就是实现或体现了至高的“善”的城邦,也就是说城邦的理念就是正义。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柏拉图认为,要建立起一个理想城邦应该是建立一个正义的城邦。

3、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城邦正义的集中体现,社会分工是指每个人从事合乎自己本性和天性的工作,各司其职。柏拉图认为一个城邦中至少有三大分工,分别是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生产者阶层、负责保护城邦安全,勇于作战的保卫者阶层、进行国家管理的治国者阶层,三个等级的分工能够承担城邦的生产、保卫和管理领导职能。《理想国》中,苏格拉底指出:“我们建立这个国家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我们的首要任务乃是铸造出一个幸福国家的模型来,但不是支离破碎地铸造出一个幸福国家的模型来,而是铸造一个整体幸福的国家。”一个城邦的幸福是要通过城邦中的所有公民共同实现的,柏拉图认为社会分工是城邦的基础,也是理想社会政治结构最突出的特征。

居住在城邦的公民,每个人都能做符合自身本性的工作,这对于每一个公民来说都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既不取人之短,也不丧己之长,柏拉图写到,“我们选拔其他的人,按其天赋安排职业,弃其所短,用其所长,让他们集中毕生精力专搞一门,精益求精,不失时机。”这样的社会分工有利于提高公民的工作效率以及城邦的整体秩序,劳动分工使得各个阶级顺应各自的天性,进入到符合自己本性的工作中去,保障城邦的高效稳定的发展,城邦带给公民的幸福感逐步提升。

(二)个人正义

1、灵魂正义。通过柏拉图的理念论,我们可以看到城邦的理念是正义,正义就是要达到一种“至善”,而城邦是由公民组成的,一个理想正义城邦的建立,离不开正义公民的存在,个人只有认识到正义的真知识,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正义的人。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外在的诗歌并非是真实的,而应该启迪人们认识美,认识事物的本质,认识美的理念,对美的真知识才会了解,才会使人们的灵魂达到不朽,达到灵魂本身。也就是说,理念存在于每个人的灵魂之中,认识真知识,是自我反省、自我探索的过程。如果我们想要成为一个正义的人,就需自我反省,自我探索灵魂深处正义的理念,也就是达到柏拉图在洞穴之喻中提到了的“灵魂转向”,追求真知识就在于自我的转向。

一位美国作者的书中,柏拉图是这样写道,“任何东西都有一种特有的功能,某个工作或者只有它能做,或者它做的比其它更好。事物的优秀或者德性就是使其很好地完成自身功能的东西。灵魂的功能是生活。灵魂的德性是它生活得好。正义是灵魂的德性。正义的人生活得好。正义的人是幸福的。”可见,在这一论证中,正义是和个人的幸福生活联系在一起了,只有正义的灵魂,才会使个人生活得好,正义的灵魂是个人行为的指向,指导着个人向善,达到个人的善德,遵守城邦的秩序,进而赢得幸福美好的生活。

2、公民教育。柏拉图提出了“灵魂转向”,认为理念存在于每个人的灵魂之中,个人要想获取真知识,就要实现自我的转向,灵魂向自身的转向。

而柏拉图之所以提出公民教育,无非就是希望,每个人灵魂转向能够更快更自觉,教育就是一剂助推剂。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通往人心的过程。”在柏拉图这里,教育就是把人性中美好的东西挖掘出来,将良好的品性发挥引导出来。

《理想国》花了大量的篇章讨论两个相关的问题:何为知识?如何培养具有知识的公民?什么是知识,很显然,就是道德的真知识,也就是说针对理念层面的关于道德知识本质的把握,道德知识就是对美、善、正义等概念理念的认识。对于公民的教育,柏拉图提出哲学家对于公民的教化和引导,主要在于启发公民。柏拉图在对公民的教育中设计了一系列的课程,将最后一环节的“辩证法”的学习,称之为“惊险一跃”,是说这一环节就是自我转向,灵魂转向的关键过程,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启发引导公民,完成自我转向,实现对真知识的把握。

(三)城邦正义与个人正义的结合

在对柏拉图的正义观进行相对浅显的梳理中,不难看出,柏拉图提出的城邦正义和个人正义是相关联的,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城邦是一个公民共同体,如果一个公民没有参与到城邦生活之中,那么他就无法完成自身自由意志的表达,那么他的个人价值无法得到体现,同时可以看出一个城邦,如果不具有美好品性公民的存在,是永远不会成为一个正义的城邦。一个城邦,都是拥有自己的政体,在对柏拉图的政体思想的分析中,更加体现了城邦与个人的联系。

1、哲学王。哲学王执政是柏拉图理想国家的核心内容,是其政治思想的独创,哲学家执政讲求的是知识统治,即知识应该引导权力,而不是权力支配知识。柏拉图写道,“一个按照自然建立起来的国家,其所以整个被说成有智慧的,乃是由于它的人数最少的那个部分和这个部分中的最小的一部分,这些领导着和统治着它的人们所具有的知识。并且,如所知道的,唯有这种知识才配称为智慧,而且能够具有这种知识的人按照自然规律总是最少数” 用这样一个完美的哲学家执政,是柏拉图的愿望,但他深知这样的人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在柏拉图的《法律篇》中,柏拉图肯定法律的作用,不再仅仅依靠哲学王的存在。

但在对哲学王的论述,可以看出城邦与个人的联系,个人通过哲学家的教化,成为一个合格公民,进而掌握善德的真知识,完成灵魂的转向,成为完美的哲学王,统治管理一个城邦,这样的逻辑论证充分体现了个人与城邦的联系。

2、理智、欲望、激情、节制“四主德论”提出。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指出了正义产生的过程,“第一:我们的城邦,如果建立得合理的话,就应是善的。第二:可想而知,它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正义的。第三:如果我们在城邦中找到其中的三个,那么剩下的便是我们还没找到的。”柏拉图认为每个人的人性中均有理智、激情、欲望这三部分,然而不同的人,分布的比例是不同的,因为每个人的身份取决于自身的德性,因而才有了分工形成的三个阶级,统治者阶层是爱智者,德性是智慧;军人阶层是爱胜者,德性是激情;生产者阶层是爱欲者,德性是欲望。

柏拉图认为,正义意味着各尽其性,不僭越,达到一种秩序。城邦正义就是每个公民做出符合自身身份的贡献,享受相应的报酬。每个阶层都需要的德性就是节制,节制就意味着理智。柏拉图的正义观就是,正义意味着界限,每个人有一种界限意识,能够坚守自身的职责,僭越和越界均要受到惩罚。

[1]王玉峰:《城邦的正义与灵魂的正义——对柏拉图〈理想国〉的一种批判性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4,15

[2]刘岩峰:《柏拉图正义观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美]威廉•弗格森:《希腊帝国主义》,晏绍祥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2页

[4][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33页

[5][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66页

[6][美国]N•帕帕斯:柏拉图与《理想国》,朱清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1—52 页。

[7][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77页

[8][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44-145页

于涵(1995-)女,汉族,籍贯:河南开封,学历:本科生,就读于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城邦理想国柏拉图
大理:梦游理想国
第十二届北京舞蹈双周演出照
古代雅典经济责任审计探微
学习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城邦与公民思想及启示
论《理想国》中的城邦正义
名创优品的“理想国”
柏拉图的椅子
大理,抵达自由之后
柏拉图《法律篇》土地与农业法条译注
让大脑绕个弯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