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支撑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成实践

2016-11-30 17:23吕延鑫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图形与几何小学数学教学信息技术

吕延鑫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的频繁应用,打破既定的课堂教学程序、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已成为现代课堂全新的一种呈现方式。本文中,笔者就将以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图形与几何》这一章节为例,探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策略,望能为当前从事此方面研究和教学的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图形与几何

小学数学教材当中所涉及的“图形与几何”部分,其主要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于图形的感知能力,启发学生以数学思维认知几何图形当中潜在的运算规律以及运算法则。很多小学生由于固有的图形敏感度以及空间想象力的匮乏,导致其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几何学习障碍,但信息技术的存在以及其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小学生对于图形的认知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知

知识来源于生活,一切对于新事物的认知也都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图形集合与现实生活的完美贯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本身就在生活当中,生活当中蕴含着大量的几何知识,从而产生兴趣,能够更好的认识几何图形。

举例来说,当教师在教授“圆”这一章节时,可以让学生观看视频影像,影像当中有高速飞转的车轮,也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圆”,就会说起马路上经常会出现的“井盖”——这个时候笔者就会引发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大家又看见过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井盖吗?很多学生经由教师启发,纷纷回忆,这时笔者又问:为什么井盖一定要做成圆形的呢?做成其它形状的会怎样呢?接下来笔者利用信息技术,模拟路面上的“井盖”,并将其替换成其它的形状,会发现三角形也好、长方形也罢,一不留神,井盖就会从同等大小的洞中掉下去,产生极大的安全隐患——当学生看到这样的情景演示时,其所看到的并不是一则生活当中的“事故”,而是在兴趣被激发的同时,更产生了一定的思考:为什么圆形的“井盖”怎样转都不会掉下去呢?当学生内心深处能够怀抱这样的问题时,其对于图形的认知就已经从现象升华到本质阶段,其个人身心也全面地进入到学习状态。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最好的教材——伴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其所强调的不但是知识与技能,更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在数学教学阶段,所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渴求、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索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尝试着利用信息技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通过有效的语言、动感的画面、充满生活气息的素材,向学生传播大量的教学信息,让课堂并不“局限于课堂”,让学生不断产生兴趣。

二、利用信息技术将平面知识立体化

任何个体对于知识的接受和学习过程,大体都秉承着“感知-理解-积累-运用”的过程与节奏,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图形与几何部分的教学难点和以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得较为困难的部分,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将对问题的思考过程以具象化的方式进行呈现,让学生感知教学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举例来说,以往在信息技术上不发达的时期,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学习时,会让学生自行利用纸板制作圆柱体,或者去生活当中寻找诸如“易拉罐”这样的圆柱体模型,让学生以手动的方式进行操作、感受圆柱体的表面积的组合成分。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制作出全方位的立体图,让学生通过课件观察到圆柱体的每一个角度,并动态演示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长方形,并且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体底部圆的周长这样一个事实——大部分小学生在学习几何时,本身就存在着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之间的矛盾,存在着形象化和抽象化之间的矛盾,但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由感性过渡理性,协调调动各种感官,将平面知识立体化、将静态知识运动化,从而突破教学重点、感受教学难点,提高知识的接受和应用水平。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各种动态化教学素材的选择都需要一个合理有效的选择、汲取过程,一切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最终目的,而不是为了活跃课堂,无限度、无目的地进行“漫无目的”的创造,让学生思维无限“放飞”、脱离课堂。

三、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方式、促进教学过程多元化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过程当中,必然会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过程的创新,比如将多媒体技术、多元化的教学软件等作用于课堂、辅助教学过程,就会让传统课堂充满更多的信息元素、促进教学过程多元化。“教学”二字顾名思义,包括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但是相对而言,二者当中居于主体地位、或者说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学”的过程,如何保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如何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措施辅助学生不断发挥创造性因素、展开主动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十分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图形与几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积分的方式,以小组讨论或者互相竞争的形式来展开教学,或者利用多媒体进行情景模拟、将课堂置于完整的教学情境当中,激发学生的感悟能力,引导其不断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改变学习知识的方式。

四、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互动意识

数学知识学习的关键在于理解、其最终目的在于应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切理论的生成过程、对于知识的运用过程都是动态的,所以教师可以尝试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公式的推导过程,图形的组合或拆分,解题的思维运动过程等,这样做可以让学生真实、形象的感受到运动的数学、动态的几何,让抽象的知识跃然纸上。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信息技术的演示,展开自我思考和探究,在与同学展开讨论、在与教师展开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活跃自己的思维,使其得以更加活跃和灵动。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曾经尝试过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梯形面积的推导公式,看哪一个小组能够探索出不止一种的推导方式,并让学生利用电脑或其它的信息技术类型将自己的想法进行展示。事实上不少学生可以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充分理解教材当中所呈现出的推导过程,同时,还能在共同研究和互助启发下,不断拓展思维,让彼此都处在一种开发、活跃并且极具互助精神和交流的环境当中。在这样一种情境下,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知识、破解问题的教学环境当中,并且让自己地思维随着教学情境不断向外发散、向外蔓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认知,促进其对于抽象知识的内化和感悟,同时也能提高课堂互动效果,提升教学效率,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就信息技术本身而言,其具有非常强烈的“双刃性”,教师要想让其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有益于推进课堂教学效果的形象,就需要对其进行合理选择、有效规划,而不是让信息技术取代所有传统教学中的手动过程,有择有弃,方是理想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朱爱芬.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有效融合[J].学周刊c版,2013(9):107.

[2]唐佳音.信息技术与几何图形教学的有效整合[J].上海教育,2015(27):84-85.

猜你喜欢
图形与几何小学数学教学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第一学段图形与几何操作活动的有效性策略探究
关于“图形与几何之《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浅谈“图形与几何”领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