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写秦川高陇情”二进陕北梁家河写生创作随感

2016-12-01 06:50董希源
艺术沙龙 2016年3期
关键词:随感河村梁家

文/董希源

“极写秦川高陇情”二进陕北梁家河写生创作随感

文/董希源

暮春的陕北艳阳高照,黄土高原深处的延川县梁家河村,处处杨柳吐绿,生机盎然。今年4月16日,在当年习总书记下乡插队当知青时住过的窑洞前,我又一次支起画架画板,开始了我红色写生之旅的现场创作。这已经是我第二次进驻梁家河村采风写生了。

梁家河村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东南方向5公里处,是个偏僻的贫困小山村, 80户人口才347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批来自大城市的知识青年陆续到此插队落户,立志扎根农村,与当地农民一道挥锄挑粪,辛勤耕耘。纵横的沟壑处处洒下了他们青春的汗水。这群知青中就有后来的习总书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年知青们在穷山沟里战天斗地、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也深深吸引着我,并萌发了专门到此地采风写生的念头。去年十月份,我专程来此村蹲点三天,完成了三件丈二匹的写生稿。但返回福州老家后,经过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学习有关当年知青工作生活的通讯报道后,我觉得原来的三件作品仍不足以全面、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还必须再次深入到村里采风,再次到现场实地感受,酝酿更丰富的感情,选取更理想的角度,重画梁家河。于是这就有了我二进梁家河的原因。

对于黄土高原深处的梁家河风情风貌,当年到此插队落户的知青们那段战天斗地的故事和历史场景,如何用更形象化的山水画语言加以表现,始终是我这次到梁家河写生过程中反复考虑的问题。遵循现场写生的基本原则, 但又不生搬硬套,机械地把眼前之景照片似地搬进画面,而是有取有舍,围绕着创作表现主体,灵活地调度场景,既不改变客观场景,又不被拘束。事实上,我就是把写生与创作融为一体,既是现场写生,也是现场创作。青年坝、打铁铺、沼气池等等,是当年插队的知青根据村里实际情况,不断摸索总结并参与建设的一批富村强民工程,倾注了他们的满腔热情与聪明智慧,如今已成为梁家河村最珍贵的精神财富的见证。毫无疑问,它们也成了我这次写生的主要对象与表现重点。将它们更加鲜明地予以突出,并作为创作重要的表现主体,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弘扬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决意创业的精神。表现对象明确了,写生创作也就格外顺利。

由于我之前已经来过该村,对整个村庄周边的地形地貌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而且出发前就有了初步构思,所以来到村里后,我并没过多地踌躇,便迅速在当年知青点的窑洞前展开画架,搭起画板,调墨落笔。 我先以粗毫淡墨勾勒出四处连绵的群山,以营造陇原沟壑纵横、一片浑厚苍茫的气氛。接着我调整用笔,将梁家河老村部、知青点窑洞以及沼气池等作为重点刻画的画面内容,通过墨线勾勒外观整体,然后淡墨轻染,以强调其简约、纯朴而又厚重的外观。其中,我还极为认真地精描细琢,复原表现外墙上当年遗留下来的那幅宣传画,以此强调它们所蕴含的时代感与丰富的历史内涵。为更好地直抒胸臆,表达我对当年知青们艰苦奋斗精神的敬佩,我并没有铺开平常惯用的丈二匹宣纸,而是选择尺幅更大的丈六匹整纸,采用半仰的写生视角,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彰显与突出梁家河那恢弘阔大的历史场面感。另外,我又以小写意手法,在沟壑岭脊、垄塬危壁之间描绘上层层青翠的果树、松木,既使作品的纵深层次感大为増强,所要衬托的主体形象更加突出与鲜明,也以此寓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包括梁家河在内的黄土高原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往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坡正逐步绿意盎然起来,正逐步富有生机与活力起来。

艺术界名流的网络分享社区

猜你喜欢
随感河村梁家
西曲河村:盘活一座山 带富一方人
A new diagnosis strategy under the PMC model and applications①
顶天立地的女人们 印度写生随感之一
梁家河岁月
梁家河
亲亲的梁家河
百姓事,记在笔头刻在心头——记水磨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燕振昌
随感二则
“老政委”情满崔河村
名古屋市长再次拒绝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