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隐形教育

2016-12-01 11:29徐国栋
新课程·中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

徐国栋

摘 要:课堂教学是显形教育与隐形教育的统一,二者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教师身教重于言教,其典范形象对于道德的自我辨别、自我选择、自我评价能力往往成为还未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道德选择和评价的直接标准。

关键词:课堂教学;隐形教育;品德工作

课堂教学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教材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的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是显形教育与隐形教育的统一,二者互相配合,相得益彰。

一、课堂教学中的隐形教育的表现

课堂教学中的显形教育是一种具备独立的形式、内容、目的、任务、性质明显、直接、暴露的工作,经常地、主要地通过课堂教学这种组织形式来完成。这种显形的教育早已被人们重视,但课堂教学中的隐形教育却往往被人们忽视。所谓隐形教育是一种不具备独立形式,隐含、渗透、附着在其他媒体中,性质不明显、不直接、不暴露的品德教育。课堂教学中的隐形教育主要表现在已下几个方面:

1.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过程即教书育人的过程。这种隐形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内容本身特有的教育优势和教学环节发挥作用。课堂教学是知识性和教育性的统一,首先必须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使学生获得道德、民主、法律以及政治、经济、哲学等方面的知识,这里就包含和渗透着德育。在德育中,通过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显形教育与隐形教育的统一,突出表明了课堂教学内容特有的教育优势。又如,在组织教学、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复习考试等教学环节中,可以针对学生特点,对学生提出正确、合理、严格的要求,学生在贯彻要求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坚强的意志和品质的过程,这种隐形教育和教学是主体和载体的关系,离开了课堂教育,它便无从谈起。

2.隐含在教师的学识、品质中

这种隐形教育是通过教师的榜样示范起作用的。学生都具有“向师性”,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高大的、完美的。教师为人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意义的模范。教师以自身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质等榜样示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可信性和感染性,而且能像春风化雨般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产生学习和模仿教师的意向,从而自觉地以教师为榜样,升华为刻苦学习、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感。这种隐形的潜在力量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教师思想、行为、自身素质长期积累的结果。

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优秀的道德品质、完善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人格,这就是品格美。教师鲜明的品格美感,能促进学生美的道德品质和高尚人格的形成。教师的品格形象不仅是学生审美的对象,也是学生崇敬的学习榜样。正如教育家加里宁所说:“教师每天都仿佛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敏感的、善于窥视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盯视着他。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受到这样严格的监督,也没有任何人能使年轻人的心灵有如此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就是隐形教育的作用。

3.附着在教师的言谈举止、仪表风度上

这种隐形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情感”起作用。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往往通过目光、表情、手势、态度表露出来,学生接受了这种“情感”信息,就会在心里激起层层浪花。如果教师经常以亲切的目光关注学生,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学生,以微笑的脸庞迎接学生,以慈母的爱心关爱学生,学生就会有信任感、充实感、自豪感、自信感。有个学生曾用诗一样的语言来描绘这种感受:“我喜欢老师的目光,它时时刻刻温暖着我的心房;每当我在黑暗中徘徊的时候,它就像灯塔照亮我前进的航向。”这个学生从教师的目光中得到了力量,这就是隐形教育的效果。

教师的品格美感影响力是枯燥乏味的说教无法代替的,这种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塑造人,以美好的情操陶冶人,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人,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以优美的语言感染人,以高雅的仪表、风度、气质、人格影响人。

二、如何做好课堂教学中的隐形品德工作

1.提高的方法

这主要是指教师自身基本素质的提高完善,它包括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素质两个方面。“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为人师表,就必须“学高身正”。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和道德修养,不断地学习和钻研教学业务,不断地自我完善,才能“师高弟子强”。

2.满足的方法

学生入学的目的是学习,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通过教学传授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提高思想觉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要把传授基础知识与挖掘教材内在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尽量满足学生求知欲和各种正当要求,在传授基本知识的过程中,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3.激励的方法

教师要满腔热忱地关心学生的成长、进步。坚持正面教育,循循善诱、积极疏导。学生有了成绩时,要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学生遇到困难时,要激励他们克服困难,勇往直前,这可以使学生在心灵上得到安慰,形成坚定的信念,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上产生共鸣,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4.互尊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中最需要被人尊重和理解,教师要不失原则地尊重学生的意愿、爱好、兴趣,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正确地认识社会,理解人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达到感情上的融洽,在彼此信赖、尊重中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课堂教学中的隐形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显形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和基础,也是一门实实在在的科学,希望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能重视它。

参考文献:

杨辉.课堂教学活动系统的复杂性探索[J].教师教育研究,2007(1).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
从“会读”到“会写”的课堂教学策略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高校课堂教学探讨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高效课堂教学中的活与实
课堂教学中示范应注意避免的四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