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行为”专栏组稿说明

2016-12-06 19:37
旅游学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移动性旅游者时空

旅游者行为一直是旅游研究的核心命题之一,从心理学、地理学、社会学、哲学和人类学等视角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甚至“旅游者行为学”作为旅游学分支学科的地位也在逐渐建立起来。随着大众旅游的发展,对“移动性”(mobility)的关注以及“移动范式”(motilities paradigm)的出现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旅游活动的价值,在移动范式的框架中旅游活动被放置到人类社会活动的核心位置上,移动性逐渐被理解为旅游研究的核心命题。C.M.Hall在2005年《旅游研究的未来》中提出了,临时移动性概念,认为移动性研究将是未来旅游研究的核心概念。伴随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的进步,“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大数据不仅为旅游产业的智慧化实践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也为旅游行为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在新研究背景下,旅游行为,尤其是旅游移动行为已经成为旅游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2008年《理解人类个体移动行为模式》(Understanding individual human mobilitypattems)一文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发表,表明旅游移动行为研究领域的发展或许可以为旅游学中传统命题的解决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甚至可能为旅游学科的科学化提供一条可行的路径。

本期以“旅游行为”为主题的4篇专栏论文,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旅游行为研究思想、理论框架、分析技术等方面的最新成果。赵莹、柴彦威和桂晶晶的《基于时空行为的城市休闲研究前沿》以时间地理学的理论为指导,建立了基于时空行为的城市休闲行为研究框架。黄潇婷、李玟璇、张海平和卿前龙的《基于GPS数据的旅游时空行为评价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GPS数据的旅游时空行为评价方法,运用ArcGIS技术在对GPS轨迹点实现时空路径三维可视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路径长度、游览时间、游览速度、覆盖面积和椭圆周长5项量化评价指标并提出了具体的计算方法。李渊、丁燕杰和王德的《旅游线路设计新方法:时间约束、社会网络模型与GPS数据》考虑旅游者的旅行时间约束,借助社会网络模型分析景点间的选择偏好,利用GIS分析最短路径,综合构建了一种新的旅游线路设计方法。冯晓虹和李咪咪的《儿童旅游研究综述》第一次对儿童旅游行为研究文献进行了全面的回顾,总结了儿童旅游的概念特征、儿童旅游行为研究视角和形态构成。

黄潇婷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移动性旅游者时空
跨越时空的相遇
与5G融合的卫星通信移动性管理技术研究
镜中的时空穿梭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基于安全灰箱演算的物联网移动性建模验证
FMC移动性管理程序
CommunicAsia2014、EnterpriselT2014和BroadcastAsia2014:移动性和连接性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等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