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卖游戏”看大班幼儿自主游戏中的规则生成

2016-12-06 07:05施海婷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23期
关键词:江心木块冰激凌

施海婷

一、案例描述

时间:2015.10 .12上午

地点:大二班户外建构游戏区

材料投放:各种型号的双梯、长凳子、各种形状、颜色的木块

幼儿:女孩(江心怡)男孩(张天诺、汤秀平、胡文凯)

案例名称:买卖游戏

活动产生的背景:

建构游戏是幼儿非常喜欢的自主游戏之一,它通过幼儿的意愿构思,动手造型来发展想象力、审美能力、体力和情商等,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经常玩建构的幼儿,能获得大量有关数量、图形以及空间的核心经验。建构游戏是融思维、操作、艺术、创作为一体的活动,是幼儿阶段不可缺少的一种体验。在建构游戏中,我们观察发现,当一开始投入新材料时,孩子们更多的是探索新材料的过程,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对新材料玩的较为熟悉后,他们就会出现一些社会性情景角色游戏,在活动中能够进行更为丰富、具体、复杂的社会性情境角色游戏,在室内这样玩到室外也是如此。通过游戏,我们看到了大班的孩子,不仅具备了一般的拼、搭、接搭建技能,重要的是同时在游戏中与同伴合作,创造情景来进行游戏。近阶段,我们发现孩子们将各种不一样的材料混合在一起进行了“买卖游戏”。

第一阶段:小店开张购买遭拒(0:01—0:24)

张天诺与汤秀平、胡文凯一起利用三个双梯、一个长凳子和一些形状各异的木块造了一个“冰激凌店”。张天诺一边整理较为规整的长方体木块一边对蹲在地上的胡文凯说:“我们还差三块就够了。”说完挠挠左面的后脑勺又挠挠右边的后脑勺,同时眼睛向两侧的地面看。胡文凯听了之后站起身看着建筑的中间位置,停顿了一会儿转身向右前方走去。这时小店的第一位顾客江心怡左手拿着一根蓝色的长方体木块走过来,一边大声说一边伸右手拿起一个蓝色半圆形的木块:“老板,我要买个冰激凌。”然后右手缩回,伸出左手的蓝色长方体木块。

“老板”双手伸出停顿一秒钟的时间没有接,说:“啊呀!我要的是这样的。”边说边转身拿了一块黄色长方体的木块给江心怡看。江心怡放下蓝色半圆形木块转身走开了。

第二阶段:几次尝试寻找“金条”(0:24—1:51)

江心怡转身在靠墙一侧的材料区逛了一圈,虽然地上和别人搭建的作品上都有这样的木棒在,但是她没有去拿,转身回到了自己刚开始游戏的地方。

江心怡回到自己游戏的场地,张天诺还是守着自己的“小店”,同伴胡文凯借走了两个圆柱体木块。

江心怡离开了自己的游戏区直直走向施老师身后一堆搭建好却没人管理的作品旁,她左右摇晃着身体,然后看看周围,老师和小朋友们都离开了这个区域,她半蹲拿起黄色长方体木块转身就跑。小跑了四步之后来到人群中,她将跑的动作转化为单脚交替向上跳跃的动作,然后甩动着双臂看了一眼张天诺的方向,从“冰激凌店”旁走过。

第三阶段:“老板”招揽生意,“顾客”购买成功(1:51—5:44)

江心怡走开了,张天诺一直在整理着自己右边的黄色长方体木块,他转过身对汤秀平说:“这里放满一共是 15块钱。”说完又转过身低头开始数那些木块,两个小伙伴开始整理新搬来的三角板材料。张天诺拍拍这些木块说:“我们还差三块钱就可以了啊!你看!汤秀平你看,我们这样的积木还差三块,还差三块就可以了。”汤秀平一块一块清点后说:“不错了哎!”张天诺笑着拍拍木块说:“就差三块就可以了。就差三块钱就可以了,你看!我们的小金库快要满了。还差三块就满了。”

然后两个人悄悄的交流了一下,就开始叫卖了:

汤秀平:“卖冰激凌嘞,卖冰激凌。”

张天诺:“哎超好喝的冰棒饮料。”

汤秀平:“快来买呀,明天就不卖了啊!快来买呀。”

张天诺拿了一根蓝色长方体木块往自己嘴边放了一下说:“哦,真好喝,凉凉冰冰的真好喝。”说完对着汤秀平的嘴巴做了同样的动作。

汤秀平:“哇!真好喝,还加了牛奶味的。”

张天诺:“有香蕉,什么都有!!

这个时候江心怡又在地上捡起一根木块,走到张天诺他们面前扭动身体,转动着手中的木块。张天诺和汤秀平继续叫喊着。江心怡看见老师在身边就回到胡迪她们的游戏中。没一会儿又到了第一次拿到黄色木块的地方开始晃悠。胡文凯也开始加入他们的叫卖行动,三个小伙伴商量了一下昀后确定放在昀前方长凳上的都是一块钱一个,放在张天诺右边的都是两块钱一个的。接着继续叫卖。

“顾客”江心怡终于拿着一根“金条”换走了一个“冰激凌”。

二、案例分析

幼儿在不同年龄段形成不同的规则:在 3周岁左右,孩子们能够与外界建立简单的规则,可是自己很难建立创造性的规则;在中班年段孩子们出现有意识的规则,但是这种规则比较灵活,孩子们在创设了规则之后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而改变;大班年段的孩子控制能力较好,能够严格遵守游戏的规则,并且尊重游戏规则。在这个游戏中,“老板”和“顾客”之间有一定的规则,孩子们围绕买卖冰激凌形成了很多不同的规则:

1.自发形成的规则

自发形成的规则,是孩子们在游戏中自己形成的,根据游戏产生的,能够促进和制约着游戏的开展。在这个游戏中可以看到:

规则一:各自扮演角色,分工规则明确

今天的活动中,张天诺、汤秀平、胡文凯搭建了自己的冰激凌小卖铺,其中,他们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在游戏结束之后向孩子们询问他们是怎么来安排角色的,张天诺向我介绍:张天诺是负责卖冰激凌的,所以他担任“售货员”;汤秀平帮助他去进货,就像他爸爸总帮妈妈进货一样,所以汤秀平是“采购员”;胡文凯会帮着汤秀平把“货物”运送到店里,然后帮忙摆到“货架上”所以他就是“送货员”。

有了明确的分工,所以在游戏中他们都会严格按照自己的角色来完成任务,没有出现角色混乱。

规则二:买卖交换规则明确

在游戏中,孩子扮演了“老板”和“顾客”,他们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买卖规则,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所折射的社会规则进行着。孩子们所卖的“冰激凌”是固定的一种替代物,他不会拿其他形状的积木来替代。而对于“货币”的要求亦非常明确——只收取黄色的长方体的积木作为“金条”交换,而购买者亦遵守了这一规则。就好比现实社会中,人们只用人民币购买物品一样,这些规则都是孩子自发形成的,亦是孩子们自觉遵守的。

2.“约定俗成”的规则

约定俗成的规则,表现为“游戏内在的情境性和秩序感”,它是在游戏过程中得以体现的。游戏的秩序维系和实现着游戏的情境性,使游戏不同于日常的生活,使日常的生活规则在这里失效,而创造着自己内在的、隐性的秩序和规则,实现游戏的审美追求和创造冲动。在这个游戏中,江心怡第一次到“冰激凌”店购买物品时,张天诺没有要求江心怡拿东西和自己交换,但是江心怡直接就用自己手中的蓝色长方体木块和张天诺的蓝色半圆形木块做交易。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在以往游戏的经验上,孩子们已经形成了在“买卖”游戏中,要得到对方的物品就要出示一样自己的物品作为“交换”也就是孩子们说的“钱”。这是游戏之前、之中、之后,游戏者之间达成的共识和默契因而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规则,在下次“买卖”游戏中,孩子们还是会用这种交换的方式来获得自己的需要。

3. 模仿成人制定的规则

这样的游戏规则是指为了游戏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游戏开始前由游戏指导者或游戏者向“所有游戏人”宣布的,是人人可以眼见和直接认知的。它们有的是人们在创制游戏时规定的,也有的是在游戏的过程中人们根据游戏的情况逐步总结出来的。

活动中,为了招揽顾客,三个小伙伴都聚在一起努力的宣传自己的商品。在过程中他们给不同物品定出不同的价格,昀后三个人一致认同“放在昀前方长凳上的都是一块钱一个,放在张天诺右边的都是两块钱一个的”。这就是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根据游戏发展需要制定的新规则。当江心怡拿着一根“金条”来买东西的时候她取了正好是一块钱一个的物品,所以江心怡就顺利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冰激凌”。这就是外人或成人制定游戏规则在发生作用。

三、我的思考

通过自主游戏的开展,我们发现孩子们游戏中的游戏规则必不可少。一方面,只有遵守游戏的规则,才能开展游戏,实现幼儿自身在各方面的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只有真正在游戏中,沉浸于游戏的情境和游戏的秩序中,才能够对游戏有触及心灵深处的感知、感觉,才能有心灵的“震颤”。大班年段的孩子控制能力较好,能够严格遵守游戏的规则,并且尊重游戏规则。在自主游戏中什么样的规则能够自发形成呢?哪些规则是孩子喜欢的?什么样的规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好”的规则呢?从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

1.共协商 同参与

游戏中不断生成新的规则,但是只要孩子们商量好的都是得到游戏参与者认可的。比如在游戏后期三个伙伴围在一起商量不同商品的价格,一开始讨论时三个人的意见几乎不一样,但是昀后定下来了的时候,三个人都表示同意,没有任何异议了,当然也是按照这样的规则去做的。

2.你愿意 我愿意

每个规则制定出来都有有着一视同仁的准则,不论是谁,都必须要按照规则的要求来操作。比如张天诺要求是黄色长方体木块当“金条”那么不管是谁来买“冰激凌”都一样,需要用指定的木块,不一样就不可以获得商品。

3.趣味多 齐遵守

孩子们制定的规则也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比如:张天诺要求“金条”是黄色长方体木块,游戏中,他昀关心的就是自己身边的“小金库”有没有装满,为此他一次一次的向同伴介绍“还差三块就要装满了,还差三块就够了”。表现出自己迫切完成这项任务,所以导致他更加严格地遵守这项规则。

4.你快乐 我快乐

遵守今天游戏规则的同时张天诺得到了一个“金条”离自己装满“小金库”的目标又近了一步,伙伴们因为卖出商品而感到高兴,江心怡为终于找到“金条”换到“冰冰凉凉的冰激凌”感到高兴。

5.需发展 想策略

坚持今天游戏中形成的规则,在“冰激凌”店卖掉更多商品的同时可以帮助张天诺完成装满“小金库”的愿望,他也会为此努力叫卖和宣传,吸引更多的客人来照顾自己的生意,因此活动可以持续下去。

6.守规则 求变化

当然,在有很多时候,我们发现,游戏规则的灵活多样性亦是游戏开展中经常出现的,他们的游戏规则还经常会随着游戏的开展不断变化,但昀终是能够使游戏顺利开展下去的。

在短短的 5分多钟里面,我们已经看到孩子们为了让自己的游戏更有趣,创设出了多种不同的规则,但是游戏还没有结束,我们不能够帮助孩子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或许装满“小金库”或没装满“小金库”的时候都会出现新的规则来帮助张天诺达到自己游戏的目标。

……

四、我的对策

3—6岁的孩子正处在规则意识萌芽期,是非观念仍很模糊,自我中心的思维特征明显,因此这一年龄段是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关键期。今天我们根据幼儿规则使用的年龄特点出发进行观察分析,并提炼出一系列符合大班孩子游戏规则特点的对策,以此来促进教师观念转变和帮助幼儿在自主游戏中形成良好的规则,从而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作为教师我们对幼儿规则形成后的跟进策略又有哪些呢?

1.无痕强化,灵活迁移

在幼儿初步形成规则意识之后,需要教师看似无痕,其实有意的进行强化。在游戏结束之后就会在游戏分享环节,让这几位孩子在游戏经验分享上说说他们今天是怎么玩的,他们是怎么分工的?为什么这么分工 ?这样分工之后的游戏怎么样?再请张天诺来介绍一下他的“小金库”,为什么设计了这个小金库?为什么一定要用黄色长方体的木块来当“金条”?为什么那么坚持一定要用“金条”来“购买”商品。

通过游戏者自己的介绍将老师要传达的游戏规则意识无痕地教给幼儿,也更加容易被幼儿吸收。

同时我们也会利用谈话活动、游戏现场教学、游戏交流等多种途径灵活地将孩子们游戏中形成的规则迁移到多种不同的游戏中去,从而生成更多的新规则。

2.尊重、支持孩子的约定

理解“规则”的意义之后,重要的是游戏规则的制定和规则游戏的开发。游戏的规则制定和规则游戏的开发不能由成人来包办,而应该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让幼儿获得充分的自由、充分被尊重的感觉,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由幼儿自己制定、理解的游戏规则和规则游戏才更容易为他们所理解和超越,让游戏真正成为幼儿生活、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

比如今天的“买卖”游戏中孩子们自己制定了“货币”规则;自己制定的人员分工;三个店员商量的物品的价格和不同形状代表的不同商品等。

这些都是孩子们自己在游戏过程中生成出来的符合游戏要求的规则,老师的放手给了孩子们很多自己做主的机会,也让我们发现更多的教育契机。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日)大宫勇雄著.提高幼儿教育质量[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江心木块冰激凌
哇!甜甜的冰激凌
周延《虞原璩江心寺诗》
命运的交响
怎样数出小木块的个数
陆羽品水
小鸭数正方体木块
冰激凌
夏日冰激凌大作战
厨房里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