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各家“本色说”之于中国奇观电影

2016-12-17 20:09王慧丽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7期
关键词:明代

王慧丽

摘 要:明代戏曲理论“本色说”主要指的是诗词在文体、语言风格等方面本来的艺术特性,针对中国奇观电影在语言、结构、意境三方面的缺失,明代戏曲理论“本色说”有所启示。

关键词:明代;本色说;奇观电影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01

明代戏曲理论“本色说”的中心内涵包括:本色是相对于华彩而言,对应的是较为朴素实在的诗文风格;对自然本真的审美追求;要求戏曲艺术活动符合平民对艺术性的要求。明代戏曲理论“本色说”对中国奇观电影在语言、结构、意境三方面的缺失有所启发。

首先是李开先“词宜明白而不难知”的语言本色。明初时期的曲论家虽然都致力于对戏曲体制特征的阐发,但是都没有明确以“本色”相号召。在那个时期较早竖起“本色”旗号并以身试法的当属“嘉靖八才子”之一的李开先,他推崇自然,他的本色论分为语言本色、情性本色和戏曲体制本色三个层面,其中“词宜明白而不难知”的语言本色开启了“本色说”对戏曲语言的坚持。李开先论曲,往往是通过对诗词文体的比较来凸显对曲体的语言要求。在李开先看来,戏曲语言既文且俗的规范要求“词宜明白而不难知”,这与诗体“悠远而有余味”的规范是截然不同的,他在实际创作中也意识到戏曲语言宜俗不宜文。奇观电影是在通过图像叙事,实现了电影艺术从话语中心向图像中心的转变。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挣脱了电影依靠话语形态的脚镣,回归了电影声画一体的本位。但是,中国电影界极力打造的奇观电影正追捧着西方电影的高新技术和“大片”效果,似乎它们都陷入了这样的误导:电影要好看,就要有足够壮观精美的画面。殊不知,这给中国电影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中国传统电影一直秉承思想内涵深刻、表达方式诗意化,这也符合中国这个古老东方民族的观众的审美心理。所以,中国奇观电影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不能一味地追求奇观效应,而忽略了诗意化的语言表达。毕竟电影不同于书籍,在电影的语言创作过程中,要考虑观众在短时间内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这就是李开先提到的“词宜明白而不难知”、“俗而不文”。

其次是汤显祖“串插结构,便不觉文法沓拖”的结构本色。汤显祖在论曲中最早阐释戏曲作品情节结构的安排问题,一开此后王骥德、凌濛初、李渔论戏曲结构之先河。汤显祖在《焚香记总评》中曾云:“独金垒换书,及登程,及招婿……此独妙于串插结构,便不觉文法沓拖,真寻常院本中不可多得。”[1] “独妙于串插结构”,其中一个“独”字和一个“妙”字,可以品出汤显祖对戏曲的结构安排是如此看重。在汤显祖看来,一台戏曲表演的成功与否,不在于音律是否和谐,而在于故事结构是否流畅,结构安排要起伏有致。汤显祖对戏曲结构安排有三点意见:戏曲情节必须前后照应、自然衔接;戏曲结构要充分考虑舞台表演的实际效果;对于起到推波助澜效果的情节要精心安排。纵观中国自2003年以来的奇观电影,过分追求画面的宏大、音响的震撼、颜色的绚丽,却忽略了叙事结构跌宕起伏。从《黄土地》到《红高粱》,再到《英雄》《十面埋伏》,都对视觉冲击十分看重,到了《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和《无极》,更是将视觉奇观发挥到了极致,声势浩大的人文景观,精湛飘逸的武术场面,鲜艳夺目的自然场景……构成了一道道色彩斑斓的视觉盛宴,过足了视觉享受的观众冷静下来之后都会不记得这些电影讲故事的顺序,只剩下一个个画面。这就是张艺谋所说的“你永远记住的,可能就是几秒钟的那个画面。”

最后是徐渭“宜俗宜真”的意境本色。在重北轻南的明初,徐渭一曲《南词叙录》以“南曲固是末枝,然作者未易臻其妙” [2]打破了曲坛对南曲的偏见。而且他提出南曲有一个高处,即“句句是本色语,无今人时文气”。徐渭在极力为南曲辩护的过程中,标举南曲“本色”的一面。徐渭的本色说可以提炼为“真”与“俗”。其中,“真”是指的真情和真身,一是要情感真实,不卖弄,不雕饰;二是要人物真实,刻画人物要符合实际情况,不拘泥于模仿。在这里,笔者要着重强调的是徐渭所推崇的“俗”。他强调戏曲以情感人、以通俗取胜,要求戏曲做到“俗”、“家常”,反对追崇典故。电影作为和戏曲一样是视听结合的艺术,在通过影像传达作者对世界的审美感知时,也需要同步表达深层的思想内涵。画面和思想是硬币的两面,不可分离。然而,就中国的奇观电影来看,却是在片面地以奇观场面来营造成功的氛围。无论是《英雄》还是《无极》等等,都无法做到“俗”、“家常”,更没有雅俗双美的意境。中国大部分奇观电影的选题都是经典故事,或者经典历史事件,加以改变或再创,却鲜有以通俗取胜。此外,也有部分电影迎合大众口味,以俗致胜,却又过于俚俗。这些电影片面追求利润,而不注重自身的发展和建设。这种要么过雅要么过俗的问题,是当今中国电影市场妇孺皆知的问题。对于这类问题的思考,徐渭“宜俗宜真”“炼俗为雅”的思想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在家常中寻找高雅的情感。

注释:

[1]徐朔方:《汤显祖全集》笺校,第1656-1657页。

[2]本段落所引徐渭论曲文字,如无特殊说明,均引自徐渭《南词叙录》,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第233-256页。

参考文献:

[1]王颖吉:《从传统电影到奇观电影》[J].《文艺争鸣》,2010(01)。

[2]叶长海:《中国戏剧学史稿》[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

[3]敬晓庆:《明代戏曲理论批评论争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0年。

猜你喜欢
明代
论明代文人茶画中的审美意蕴
浅论明《南都繁会景物图卷》的表现形式和技法
佛典重现 宝藏增辉
明代中后期山水画发展情况梳理
明代官员如何发挥谏言监督作用
明代贵州卫学与地域文化
论明代宾礼制度下的礼乐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东南亚香药与明代饮食风尚
明代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的派分、建构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