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及培养

2016-12-22 12:26刘金同
新一代 2016年17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语文教学

刘金同

摘 要: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培养人的一种高层次人格需要,是当今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的主流,是具体化了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精神;人格要求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都取得巨大发展,但是当人们的物质生活显著提高时,国人的人文精神却缺失了。道德滑坡,拜金盛行,功利世俗现象比比皆是。仅有发达繁荣的经济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如果没有强大的人文精神那将是悲哀的。忽视民族的人文素质和人文实力,科技的发展也会因为缺乏人文的支持而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胡绳有句名言:“没有科技,一打就垮;没有人文,不打自垮。”由社会现象到世俗功利化的教育,我们不能坐视语文课程被边缘化,不能忽视语文教学独特的人文教育功能,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肩负起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重任,推动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重建。

一、何为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生存环境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的成长提供帮助;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这也与当前我国素质教育所提倡的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交流,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懂得关怀他人的目标相一致,因此,是具体化了的素质教育。

二、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标志,人文化程度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公民素质高低的具体体现,还反映一个国家公民社会地位的高低。所以,要使一个国家成为高度文明的国家,首先要人文明,要让公民的素质高,使公民在国家政治文化生活中地位平等,受到尊重,这恰与“五四运动”的先驱们提出的“立人”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治国理念一脉相承。

要全面提升人的素质,必须从孩子抓起,从学校教育抓起。而初中语文学科中,最能承载人文精神,最大量蕴含人文精神的学科当属语文学科了。语文学科精选古今中外思想家、文学家的名作,这些作品蕴涵了古今中外血脉相通的各种人文精神因素,是中学生汲取人文精神的主要源泉。

三、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践行人文教育呢,笔音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探析出如下做法

(一)首先,学校的所有人员(从领导到教师)自身身上要体现人文精神,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表现出相互间的团结关爱,与学生的平等,对学生的关爱与尊重。特别是对学业水平低,完成作业困难的学生,不要老是报怨和批评,挖苦讽刺,更不能辱骂和体罚;而要多给予学业上的帮助或辅导,心理上的疏导与鼓励。对于大多数学生除了关心他们的学习,也要关心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心理与性格,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引导他们发展自己正当的兴趣爱好,成为特长。

(二)营造尊重、轻松、宽容、愉悦以及理解的课堂氛围。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因此,教学者在对学生灌输人文营养的时候,千万不可以把自己放到最高的层位上,而是应当以尊重、关心、包容以及体谅学生为主,同时把平等、自由、宽容等人文精神合理地融入到课堂的氛围当中,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以及教学者的正确引导、熏陶之下,能够培养起良好的人文精神。另外,在整个受教育的过程当中,学生也能够通过自我反省以及关注的方式,挖掘出自身存在着的不足之处以及缺陷,以及时对其做出适当地改正,让其能够树立起对整个社会进行实时关注以及善待他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关爱他人、理解他人的良好意识,并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之下,学会如何与他人和谐、友好的相处.

(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形象与情境感染学生,引导向“善”的人性,培养审美的情趣。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充满智慧和情感,具备智与美的形象与情境,教师要充分挖握这些形象与情境,教师要充分挖握这些形象与情境中蕴涵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在诵读、探究中得到只鸣,受到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健全心理和和谐人格。如七年级课文《老王》中杨绛夫妇对老王的同情与关怀,《阿长与山海经》阿长对孩子关爱,鲁迅对阿长的同情与感恩;八年级课文《海燕》中勇敢独立精神;《登上地球之巅》中中国队员勇攀珠穆朗玛峰时挑战挫折困难的精神,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为国争光的精神;曹刿、岳飞、文天祥的爱国精神;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这一切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唐诗宋词中对祖国山河,自然山水的赞颂,都是让学生放飞心径,拥抱自然,热爱“如此多娇”江山的范本,是自然人性的体现。以上例子只不过是信手拈来的沧海一粟,如果教师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乐观开朗的心灵,自身高尚的人文素养激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点亮了学生求知爱美的心灵,那默化学生心理人格的形象和情境何止区区数册教材呢?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和优秀的影视作品那才是他们心灵成长的乐园呢!

(四)放眼多彩世界,涉入现实生活。生活是大语文活语文的真正源泉,要实现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就必须把语文课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接触生活,涉入社会,在生活中学语文。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里的世事洞明说的就是对社会的了解认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做法不只是学生生活能力笨拙,更主要的是会让学心灵钝化。从课堂到课外,从书本到生活是语文到人文的升华。时文要读,广播要听,好电视要推荐,在家长引导和监视下网也要让上,名著要看,民风风俗要了解要懂,这样才能增加信息量,扩大知识面,储蓄新材料,培养关心社会,关心人生,关心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形成具有鲜明时代感的人文精神。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应贯穿榜样原则,树立渗透原则,立足实践性开放性原则,将启智与育人有机结合,才能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具有鲜明时代人文精神的人才。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语文教学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