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2016-12-22 12:27尼玛珍
新一代 2016年17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尼玛珍

摘 要: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关键标志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主要是训练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能力的形成。本文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三个方面阐述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创造能力;培养方式分析

一、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

(一)通过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是创作的关键,它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求异思维主要体现在不按常规、寻求多变和反向思考问题,从不同方向思考问题可假设用几种方式解决问题,从遇到的问题对大脑中储存的资料进行筛选,通过过去和现在的联系,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再思考的过程中进行大胆的推测、联想和现象,解决一些教学中的难点。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注意学生求同求异思维的开发,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多向性、独创性和新颖性,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二)通过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两种途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通过这两种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创新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通过发散思维的教学指导,帮助学生展开广泛的联想,开拓思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案。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通过优化组合来解决众多问题,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要运用创造性思维去读、写、听、说,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放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进行培养。

二、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小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对新奇事物很感兴趣,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指导他们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活动。教师对学生不理解的现象和不感兴趣的事物以小故事的形式进行讲解,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还可组织一些丰富有趣的观察与体验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或亲身经历,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察方法。一是观察要有目的性。带着目的进行观察才能积极进取,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在组织学生观察中按照拟定的题目和范围进行,然后重点观察人、活动和环境,及时捕捉有写作价值的目标;二是观察顺序。观察事物和人一定要有顺序,或由左而右,或由上而下,或由外而内,或由整体而局部等。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起效果目的也不同,静态观察和动态观察的效果明显不一样;三是观察要开展联想。没有没有联想和想象就没有创新,只有联想才能区别事物之间的不同,才能抓住每一个事物的特征。在事物的观察中边看边想,将观察与联想结合起来才能将事物的现象从本质进行分析,从而客观的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学生要养成观察的习惯。小学生的生活学习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是他们对事物的辨别力比较差,因此,教师要以小学生的生活内容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习惯。观察能力的培养与小学生语文教学课程相适应,尤其是写作和阅读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小学课程,低年级以画图作文为主,中年级以观察静态事物进行写作为主,而高年级以事物的运动变化写作为主,通过观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三、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支柱

(一)通过指导观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力的丰富程度取决于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在事物的观察过程中,教会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辨认观察的对象,开展异想天开的想象,想象与观察对象相关的内容。

(二)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阅读教材中包括着大量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内容,这些教学的内容用生动语言文字描述课文的事物,将学生带入到文章的语境中。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使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展示课文中的故事情境、景物,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情境进行想象,还可以通过创新性的改写课文故事。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进行创作,打开联想的大门,养成不受条款约束,随意性联想的习惯。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开展想象,将抽象难懂的概念形象化,将笼统的描述直观化,使学生的想象力不断发展。

(三)通过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利用教材,拓展想象性的作文练习,如学了《我的母亲》一课后,学生以《我的父亲》为题目写一篇作文,将父亲的形象描述出来;二是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写作文一定要注意写作的情境,致力于环境中创造写作素材,而且在写作手法上突破写作的常规,大胆的假设和联想。

四、实践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主要途径

(一)给予学生充分的创造时间和空间。只要学生能看懂的、讲得出的、能够实践的和能够解决的问题和事情,就给予学生一定空间和时间放手去做,优秀的给予表扬,错误的给予激励,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独立完成任务,团结合作,通过教学活动,理解知识。让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学习整理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总之,教师要留出实践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探索和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有所发现、有所领悟和有所创造。

(二)鼓励学生进行质疑与发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伟大的发明都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质疑问题和创造发明的过程,教师要培养学生大胆生疑,敢于解疑和有所创造的品格,在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进行深入探讨,鼓励学生提出新颖的方案,这是独立地创造性学习的表现。

(三)注重学生情感和意志的培养。情感和意志是创造的动力,坚定的意志和兴趣是开展创造活动的精神支柱。因此,小学教学活动中,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尽可能的训练学生的学习意志和情感,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动力因素。同时,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对事物仔细的观察,积极参与各种课外活动和丰富实践经验,促进学生创造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
基于微格教研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